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鞏寧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鞏寧城是清代烏魯木齊都統及大臣衙門、八旗官軍所駐之地,俗稱「老滿城」[a],現僅存西側和南側城牆,城牆遺址現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新疆農業大學的西側和南側。
歷史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伊犁將軍舒赫德接到軍機大臣福隆安的信件,信中談及伊犁在面對剛剛投清、擁有數萬人且還有幾名大台吉的土爾扈特,不可不提前準備,需要在更多地方駐兵應援。舒赫德在接到信件後,上奏朝庭,要求在烏魯木齊及巴里坤兩地駐紮滿營。再經過一番商討之後,清廷決定在烏魯木齊西北三里處修建官兵居住的城池[刊 1]。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接到軍機處咨文的涼州副都統德雲等人開始着手八旗官兵攜眷進駐烏魯木齊事宜。超過3300名來自甘肅涼州、莊浪的八旗官兵在這一年的7到8月份抵達烏魯木齊[刊 1]。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由甘州標營、肅州標營以及寧夏標營派出的1500名能工巧匠或青壯勞動力開始在迪化城(今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一帶)西邊八里之地修建城池和兵房[史 1]。城池建成後,清高宗乾隆取「鞏固安寧」之意,將其命名為「鞏寧城」[書 1]。鞏寧城是當時清王朝在新疆的軍政中心,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烏魯木齊參贊大臣改烏魯木齊都統,受伊犁將軍節制。烏魯木齊都統府衙便在鞏寧城內。當時城內駐紮着由烏魯木齊都統管理差操一切事物的滿營八旗官兵。同時,改迪化州知州為迪化直隸州知州、並增設州學正等職位,以上官員衙署都設置在此[刊 2]。與隔河的漢民居住的「漢城」迪化城相對應,鞏寧城主要居住的是滿營官兵和他們的家屬,所以人們又稱其為「滿城」[史 2][刊 3]。
鞏寧城周長九里三分,城牆連垛高二丈二尺五寸,城牆厚一丈七尺。城外有長一千九百八十九丈六尺,寬二丈,深一丈的荷花池[b][史 3]。其面積比「漢城」迪化城大一倍[書 2]。鞏寧城有四座城樓,四座敵樓,四座角樓,城內有一座鼓樓[史 4]。鞏寧城的建立花費帑金十萬多一點,糧食一萬兩千多石。相比於其他新建城池,鞏寧城的建設相當節省。清廷後決定以鞏寧城作為新疆建城的核銷範例工程[刊 4]。在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烏魯木齊都統明亮上奏,對鞏寧城進行過一次修補[史 3]。
鞏寧城共有四道城門,每一門的名字都有不同的政治含義,東門名為「承曦」,因其面向京城。西門名為「宜穡」,因為當時鞏寧城以西(如今九家灣到頭屯河一帶)是大片的墾區。南門名為「軌同」,因為南疆正在逐步由清廷治理,社會秩序正在恢復。北門名為「樞正」,其原因為乾隆平準噶爾後,清廷需要該地區從根本上納入清朝版圖[書 3]。鞏寧城的四面城門分別用漢、滿、蒙、維四種語言題寫城門之名[刊 4]。鞏寧城有東、西、南、北四大街,其餘為街巷[刊 5]。鞏寧城內先後建有滿營官兵廨舍、官藥鋪、官房鋪、估衣鋪、外地公館、寺廟、義學、州學、商民住房等建築共計9550間[刊 6][史 3]。城內有萬壽宮、城隍廟、文昌宮、關帝廟等廟宇祠堂,城外則有老君廟等廟宇[史 4]。又因為紅廟子道觀位於鞏寧城城邊,鞏寧城在民間一度被稱為「紅廟子」[刊 7]。隨着城鎮的發展,尤其是在烏魯木齊河上架設了長十數丈的鞏寧橋(今烏魯木齊市西大橋前身)後,鞏寧、迪化二城聯繫日益密切,如同一座城一般[刊 4][刊 7]。清代詩人史善長在詩中稱其「酒肆錯茶園,不異中華里」[書 4]。七十一稱鞏寧城是「四達之區,以故字號店鋪,鱗次櫛比,市衢寬敞,人民輻輳,茶室酒肆,優伶歌童,工藝技巧之人,無一不備,繁華富庶,甲於關外」[刊 4]。紀昀有詩描述滿城,稱其「廛肆鱗鱗兩面分,門前官柳綠如雲。夜深燈火人歸後,幾處琵琶月下聞。」[書 4]
同治三年 (1864年),妥明率回民起事反清,自稱「清真王」,同治新疆回亂發生。隨着戰事的進行,迪化城被妥明部占領,鞏寧城則被包圍。烏魯木齊都統平瑞被困於鞏寧城內,後平瑞自殺,鞏寧城被妥明部占領。隨着戰爭的擴大,阿古柏、徐學功等人先後占領鞏寧城。在幾度易手後,鞏寧城在戰火中變成了廢墟。光緒二年 (1876年),左宗棠開始督辦新疆軍務,以劉錦棠為統帥,清廷開始收復新疆。此年七月,清軍重新占領迪化城。此時的鞏寧城,除灰燼外,僅剩遺址。恭鏜在勘查鞏寧城時,鞏寧城一片荒涼,城牆大半已經倒塌,城內一片瓦礫,骸骨隨處埋葬[史 5][史 6]。
鞏寧城荒廢之後,遺蹟中開始盛產枸杞,年產值可達2到3萬兩。中華民國成立後,新疆省立師範學校(今新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前身)曾在老滿城遺址上建立校舍。後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兵營。此時在原鞏寧城東南開墾了耕地,在東北城牆跟,東西中軸線靠西兩側建立了禮堂、校舍、營房等建築。在東南城牆修建有馬廄、倉庫等。這些建築多為青磚作為地基的土平房,但也有土木磚瓦結構的建築存在。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將軍部設立在了鞏寧城城址之上。到1952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步兵學校在鞏寧城城址上建立。這一年,步兵學校改編為新疆八一農學院(今新疆農業大學前身)。鞏寧城內不僅存在學校,諸如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新疆總隊醫院、新疆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先後建立於鞏寧城城址之上。城市的發展和自然的侵蝕使得鞏寧城城牆遭到了破壞。鞏寧城北城牆的大部分地段已經修成了現在的克拉瑪依西路。而東城牆也在大樓及廠房的修建中無處可尋[網 1]。
Remove ads
現狀

鞏寧城牆現存夯築而成的西牆和南牆兩段,各長大約860米。殘高4米,基厚6米。南牆現存7個馬面,每個間隔100米。在西牆和南牆相交的西南角有角樓一座。二十世紀90年代,鞏寧城城牆尚存西城門和南城門,且西、南翁城都還存在。後西城門被拆,現僅剩南城門尚存,翁城成半圓形,南北長48米,東西長36米。翁城東面和西面留有寬大約5米的邊門。青磚、瓦片、瓷碗等殘片散落在鞏寧城牆遺址內外。城牆常年遭受風雨侵蝕,且大部分城牆保存較差。2004年,鞏寧城城牆遺址被列為第四批烏魯木齊市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被列為第六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書 5][書 6][書 7][刊 8]。
202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烏魯木齊市人民檢察院等新疆各級檢察機關共立案500餘起涉及文物古蹟保護案件,其中就包括烏魯木齊市鞏寧城城牆遺址保護行政公益訴訟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牽頭下,烏魯木齊市人民檢察院成立「古城牆保護專案組」開展案件調查工作,並對烏魯木齊市文化和旅遊局(烏魯木齊市文物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書,提出了增設文物保護標誌,加裝保護圍欄,清理保護範圍內垃圾等建議。該案引起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的重視,時任市長牙生·司地克曾前往現場進行調研,並現場決定對鞏寧城城牆遺址進行搶救性保護。烏魯木齊市文化和旅遊局(烏魯木齊市文物局)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申請1500萬元人民幣專項資金,用以鞏寧城城牆遺址的修繕工作[網 2][新 1][網 3]。
Remove ads
圖片
|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