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萊恩·施密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布莱恩·施密特
Remove ads

布萊恩·保羅·施密特(英語:Brian Paul Schmidt,1967年2月24日),澳大利亞天文學家,在澳洲國立大學擔任校長。

事实速览 布萊恩·施密特 Brian Schmidt, 出生 ...

經歷

出生於美國,27歲移民至澳洲,擁有美、澳雙重國籍,長年定居於澳洲首都特區坎培拉。施密特著名於觀測超新星,他也是澳洲科學院(AAS)院士、澳洲研究委員會(ARC)桂冠會員。

2011年,施密特與亞當·里斯平分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獎金,另一半獎金由索爾·珀爾馬特獲得,以表揚他們「透過觀測遙遠超新星而發現宇宙加速膨脹[1]

因「基礎性地發現與探索中微子震盪,顯示出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新領域」,施密特、里斯與高紅移超新星搜索隊成員、珀爾馬特與超新星宇宙學計畫實驗團隊共同榮獲2015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2]

早年和教育

施密特是家中獨子,1967年2月24日生於蒙大拿山區,其父是漁業生物學家。在他13歲時他的家庭遷至阿拉斯加安克雷奇[3][4]

施密特進入安克雷奇的巴特萊特中學就讀,1985年畢業。他曾說他「從5歲時」就想當一名氣象學家,但「在美國國家氣象局安克雷奇分部做了一些工作,並不很感興趣。它的科學性不大,並不像我想的那樣好——例行公事的時候太多。我想之前對成為氣象學家的意義看得太天真了。」他決定學習天文學,之前他僅將其看作「小消遣」,這個決定是在大學錄取前做出的。[5]1989年,他獲得了亞利桑那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理學士學位。[6]1992年和1993年,他先後獲得哈佛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施密特的博士論文由羅伯特·科什納指導,用II型超新星來測量哈勃常數

在哈佛他遇到了未來的妻子、澳大利亞人詹妮佛·A·戈登,當時她是經濟學博士生。1994年他移居澳大利亞。[3][6]

工作

1993-1994年,施密特任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博士後研究員,1995年遷至澳洲國立大學斯壯羅山天文台

施密特在2011年獲得諾貝爾獎後的演說表示,當時願意到澳洲國立大學(ANU)任教的主因是能在位於坎培拉郊區的斯壯羅山天文台工作,這個天文臺是世界上最好的天文研究機構之一。施密特:我來澳洲時才27歲,那時就能夠充分利用這裏的資源和條件並管理一個國際團隊,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我十分感謝澳洲國立大學對我當時這樣一個年輕人給予的所有工作支持。[7]

1998年,施密特與里斯領導高紅移超新星搜索隊超新星宇宙學計劃一起找到了宇宙加速膨脹的證據,[8]被《科學雜誌》稱為「年度突破」。

施密特現在負責主導星圖家(SkyMapper)望遠鏡計劃,並協助進行南天球調查。

2016年元旦,施密特就任澳洲國立大學第12任校長[9]

榮譽

2000年,施密特獲得澳大利亞政府頒發的馬爾科姆·麥金托什獎、哈佛大學博克獎,2001年獲澳洲科學院波西獎,2002年獲印度天文學社Vainu Bappu獎章。2005年被選為馬克·阿倫森紀念講師,2006年與亞當·里斯索爾·珀爾馬特分享了邵逸夫天文學獎[10][11]

施密特和高紅移隊的其他成員、珀爾馬特領導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超新星宇宙學計劃因發現宇宙加速膨脹分享了2007年的格魯伯宇宙學獎,獎金50萬美金。

2011年,施密特、里斯和珀爾馬特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0]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