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師昌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师昌绪
Remove ads

師昌緒(1918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直隸(今河北徐水人,中國金屬學與材料學家,中國高溫合金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Thumb
師昌緒學士學位照

師昌緒長期從事金屬學材料科學研究,因在高溫合金領域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高溫合金之父」。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首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長等職。[1]

生平

1920年,師昌緒生於河北省徐水縣大營村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自幼受儒家思想與愛國主義薰陶[2]抗日戰爭時期,他放棄教師夢,轉而投身實業救國[1]。1940年考入國立西北工學院礦冶系,因成績優異獲林森獎學金,1945年畢業後從事煉銅[1]。先後任職於資源委員會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鞍山鋼鐵公司

1948年前往美國留學,在密蘇里礦冶學院研究真空冶金法分離高純銀,於1949年獲碩士學位[3]:34。1952年在聖母大學冶金學博士學位,期間發現InAs、InSb兩種重要光電子半導體材料[3]:36。後於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材料相變超高強度鋼,主要研究了對Ni-Cr-Mo系高強度鋼(AlSI4300 系)的作用,為之後中國鋼廠發展出300M超高強度鋼奠定了基礎[1]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禁止師昌緒等人回國,經過多次努力,終於在1955年回到中國。回國後任職於瀋陽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終身致力於金屬材料研究與開發。[1]

1957年,針對中國國內資源和技術封鎖,師昌緒提出「以鐵基代替鎳基高溫合金」的構想,帶領團隊研製出中國首個鐵基高溫合金808,用於航空發動機渦輪盤,並先後發展出Fe-Mn-Al耐熱鋼和Cr-Mn-N高強度不鏽鋼[4][1]。1960年代初,他與柯偉率先開展接近使用條件下的高溫合金蠕變與疲勞研究[5]

1964年,師昌緒承擔空心氣冷渦輪葉片研製任務,組建上百人AB-1科研小組,攻克型芯定位、造型、澆注等難題,成功研製中國第一代九孔鑄造鎳基空心渦輪葉片,1966年投入試車並獲成功[4]。此成果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

1960年代初,師昌緒提出以合金凝固過程為主要研究方向,發現通過控制微量元素(如)可顯著減少凝固偏析,開發出低偏析鑄造和定向柱晶等高溫合金,顯著提高合金性能。該技術獲1986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及1988年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合會國際實用材料創新獎。[6]

1980年任金屬研究所所長,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首任所長,創建腐蝕學科博士點、國家腐蝕與防護重點實驗室、國家腐蝕控制工程技術中心等[1]。並重建全國自然環境腐蝕站網,形成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台[7]

1984年起,師昌緒調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推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並擔任副主任,主編《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指南》,參與《自然科學發展戰略調研報告》編寫[1][3]:175。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任首任副院長,負責學部建設與院士選舉,使中國工程院加入國際工程科技理事會[1][3]:184-192。次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他倡導企業與科研機構聯合,推動材料科學快速凝固、非晶、微晶等新方向建設,成立快速凝固與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8];1997年在成立的北京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9];2000年推動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和協調委員會成立,並擔任顧問[1];倡議鎂合金碳纖維技術重點研發,促進新材料產業發展;創辦《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材料科學進展》《材料研究學報》等學術期刊,並主編《材料大辭典》《材料科學技術大百科全書》[1]

2014年11月10日7時7分,師昌緒在北京逝世[10]

Remove ads

社會兼職

師昌緒曾任中國金屬學會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國材料聯合會主席,國際深沖研究會(IDDRG)主席,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主席,863計劃新材料領域特邀評估專家,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五大代表[11][12][13]

榮譽與獎項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