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希羅尼穆斯·卡爾·弗里德里希·馮·閔希豪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希羅尼穆斯·卡爾·弗里德里希·馮·閔希豪森
Remove ads

希羅尼穆斯·卡爾·腓特烈·馮·閔希豪森男爵(德語:Hieronymus Carl Friedrich Freiherr von Münchhausen;1720年5月11日—1797年2月22日,生於並逝於博登韋德),德國布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的貴族;後世以閔希豪森男爵吹牛故事的主角而聞名。

Thumb
閔希豪森男爵穿著駐紮於拉脫維亞里加的俄羅斯胸甲騎兵團制服(當代肖像畫複製品)。地點:博登韋德閔希豪森博物館

簡介

這位常被稱作「吹牛大王」的說書人,出身閔希豪森家族的「黑系」。他的同族中,最顯赫者為漢諾威選侯國首相格拉赫·阿道夫·馮·閔希豪森(1688年–1770年)。希羅尼穆斯自幼喪父,在博登韋德的領主宅邸(今稱「閔希豪森城堡」)長大;成年後赴俄軍服役,退役返鄉後以獵事與交遊為樂,在友人間以誇張離奇、語氣平實的說書本領闖出名號。

生平

Thumb
被稱為閔希豪森城堡的領主宅邸,男爵在此出生並辭世
Thumb
男爵在朋友圈中講故事
Thumb
佩爾尼格爾(今利耶普佩)教堂,男爵於此成婚(2012年)

希羅尼穆斯為家中八名子女之一。父親為騎兵中校格奧爾格·奧托·馮·閔希豪森(1682年–1724年),林特爾恩與博登韋德領主,亦為傭兵首領希爾馬·馮·閔希豪森的玄孫;他四歲喪父。母親為來自哈斯滕貝克的西比爾·威廉明妮·馮·雷登(1689年–1741年)。

依貴族慣例,13歲時入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國沃爾芬比特爾宮廷。1737年成為安東·烏爾里希公爵侍從。公爵的未婚妻安娜·利奧波德芙娜為俄國女皇安娜的外甥女與指定繼承人。1737年12月他啟程赴聖彼得堡,1738年2月抵達,極可能隨侍投入俄奧土戰爭(1736–1739年)。許多後來歸於他的誇張佚事,背景便取材於這些軍事行動,如著名的「騎砲彈飛行」常被聯繫到總司令馮·慕尼黑圍攻鄂圖曼帝國奧恰基夫要塞。

1739年,他獲女皇安娜·伊凡諾芙娜任命為俄軍「布倫瑞克-胸甲騎兵團」少尉,該團團長為安東·烏爾里希,駐紮里加;他可能參與俄瑞戰爭(1741–1743年),1740年升中尉[1] 同年女皇去世後,安東之子被立為伊凡六世。然而伊莉莎白於1741年發動政變奪權,韋爾夫家族一系失勢,男爵仕途受阻,直到1750年才升為騎兵上尉。此期間他長居里加,在當地波羅的海德意志人社交圈中養成善談、妙語的說書風格。

他常造訪友人——波羅的海德意志人鄉紳格奧爾格·古斯塔夫·馮·杜恩頓於魯森(Dunte,時屬利沃尼亞,今拉脫維亞)的莊園,兩人常同獵鴨;據傳他在鎮上一家酒館首次展露說書本領。1744年2月2日,他在鄰村佩爾尼格爾(今Liepupe)教堂,與杜恩頓之女雅各賓·馮·杜恩頓(約1726—1790)成婚。

1750年退役返德,與妻在博登韋德承繼莊園,無子嗣,過著鄉居貴族生活:經營田產、與鄰里往來,最大興趣是狩獵。他在友人間名聲漸響,遠客慕名而來,只為聽他講那些不可思議的見聞。1761年,羅庫斯·弗里德里希·祖·呂納爾伯爵刊出最早的三篇相關故事。其後,他的妹妹安娜嫁居達倫(今費希塔縣)的弗賴塔格家,家族與政界舊識間或往來。

1790年妻逝。年邁的男爵向他的教子、出身波勒的馮·布倫少校之女求婚,並於1794年1月12日迎娶年僅20歲的伯恩哈丁·布倫西格·馮·布倫;不久婚姻關係惡化,因不忠,73歲的他提起離婚訴訟。官司歷時三年、鬧得沸沸揚揚,幾乎使他破產。1794年他被迫把莊園轉讓給外甥威廉,但仍住在當地。後來伯恩哈丁移居荷蘭,1800年與來自迪丹的法警亞伯拉罕·德·博特(Abraham de Both)結婚。

Remove ads

作品來源與出版

曾偶爾到訪博登韋德的通才策展人魯道夫·埃里希·拉斯佩,因欠債於1774年盜取卡塞爾宮廷硬幣藏品,事發後逃往英國。[2] 為籌款,他於1785年在倫敦匿名以男爵名義出版一系列軼事與旅行冒險(見下文)。在此之前,1761年呂納爾已發表過相關故事,1781年又有匿名《風趣人士手冊》。拉斯佩書出後大獲成功,旋即連出增訂版。1786年,戈特弗里德·奧古斯特·畢爾格譯成德語並大量改寫,進一步擴充冒險情節。這些出版雖讓男爵聲名遠播,卻也使他背上「吹牛大王」的名號;配上晚年的婚變與財困,他的晚景因此帶著幾分苦澀。

吹牛故事

Thumb
閔希豪森騎在砲彈上(奧古斯特·馮·維勒繪)
Thumb
菲斯滕貝格瓷器廠的瓷偶
Thumb
把自己從沼澤中拉出來(特奧多爾·霍斯曼繪)
Thumb
發瘋的大衣(古斯塔夫·多雷繪)

男爵名下的故事屬於吹牛故事傳統,源可追溯至古典文學(琉善《信史》)、東方敘事,以及15、16世紀德國人文主義的詼諧文學趣聞集。[3] 歷代作者(見文學改編)累積創作超過百則。著名橋段包括:

  • 冬夜把馬拴在「木樁」,雪融才知是教堂尖塔的風向雞;他用手槍射斷韁繩救下坐騎。
  • 用繩子綁培根塊釣野鴨,整群鴨子把他拽上天。
  • 以櫻桃核射中雄鹿頭部,鹿角上長出一棵樹。
  • 推彈桿射雞。
  • 獵到一隻有八條腿的兔子。
  • 把手伸進狼喉,將其內臟翻出。
  • 用結成冰柱的尿,把掉在雪裡的刀子黏回手。
  • 馬被城門柵欄切成兩半;他不知情地騎著前半邊去飲水,後半邊在草地上與母馬嬉戲。
  • 騎馬跳過一輛行駛中的馬車。
  • 騎著砲彈飛越被圍城偵察,再換乘反方向的另一顆砲彈返航。
  • 抓住自己的辮子,把自己連同馬一起從沼澤裡拽出來。
  • 騎馬踏過鋪好餐具的茶几,器皿毫髮無損。
  • 把銀斧頭丟到月球;他沿豆莖爬上月球把斧頭取回(參見傑克與豌豆)。
  • 嚴寒使郵差的號聲凍在號角裡;後在溫暖酒館解凍,自行奏樂。
  • 他的飛毛腿僕人一小時自維也納往返為君士坦丁堡的蘇丹取來一瓶托考伊葡萄酒(還有其他「異能」僕人,參見好漢總動員)。
  • 駕雪橇時,一隻狼自後吞馬,結果自己卡進馬具,替馬拉起雪橇。
  • 一隻瘋狗咬住他的大衣;之後大衣也出現狂犬病症狀,反過來攻擊主人。

這些笑點多靠情節誇張與敘述口吻冷靜的反差而成;自然定律被完全忽視,而敘述者坦然視之為常。

Remove ads

文學改編

羅庫斯·呂納爾伯爵

1761年,羅庫斯·弗里德里希·祖·呂納爾伯爵在為僕人道德教育而作的《怪人》(Der Sonderling)中刊出三則故事。雖未直指其名,知情者一看便知指男爵。

《風趣人士手冊》

1781年匿名出版的《Vademecum für lustige Leute》(風趣人士手冊)收錄十六則佚事,註明出自「M-h-s-n」先生之口。與常見說法相反,無法確證出版商奧古斯特·米利烏斯為作者;其名亦未列扉頁。以不喜拋頭露面著稱的男爵對此並不高興。1783年再版增兩篇,部分題材早見諸更早的吹牛故事集。

魯道夫·埃里希·拉斯佩

旅英德國學者魯道夫·埃里希·拉斯佩於1785年夏秋間,據上述兩版《風趣人士手冊》改寫,撰成《Baron Munchhausen’s Narrative of His Marvellous Travels and Campaigns in Russia》,同年12月匿名出版。1786年4月擴充海上冒險;同年5月、7月,1787年春與1789年陸續出第3、4、5、6版,並加入琉善故事與英國戰報。1792年又出第二卷。

戈特弗里德·奧古斯特·畢爾格

1786年9月,詩人戈特弗里德·奧古斯特·畢爾格在哥廷根發表《閔希豪森男爵水陸奇遊記》(Wunderbare Reisen zu Wasser und zu Lande – Feldzüge und lustige Abenteuer des Freiherrn von Münchhausen[4];此版今日被視為最著名版本。書中部分翻譯自拉斯佩,部分出自畢爾格自創。1788年秋,他依拉斯佩第五版增訂第二版;未及拉斯佩第六版與第二卷。

翻譯與外語改寫

拉斯佩與畢爾格之作隨即被譯為法、荷、瑞典等語。儘管扉頁註明原作,各地作者與譯者幾乎都再創作、補寫或混合舊本。1786年至2013年間,相關版本約4000種,涵蓋100種語言,總銷量約六百萬冊。

其他改編

Thumb
與馬一起翻筋斗。銅版畫,出自《有趣的郵政與旅行手冊》(1795年)

1795年,柏林Oehmigke社匿名出版《Lustiges Post- und Reise-Vademecum》(有趣的郵政與旅行手冊),副題稱由男爵前貼身男僕Heemkengrypern奉獻,並由大笑的繼承人Polkwitz於1795年出版。[5] 書內描述他如何與馬一起翻筋斗贏賽(第7章)、養魚誤養成鯨(第9章)、種出「鬆餅灌木」(第14章)。 19至20世紀間,諸多作家、劇作家與插畫家不斷改編,如路德維希·馮·阿爾文斯萊本《吹牛皇帝》(1833)、卡爾·萊布雷希特·伊默爾曼《閔希豪森:一個阿拉伯風格的故事》(1838–1839)[6]、弗里茨·普福德爾喜劇《閃電小子或第二個閔希豪森》(1895)、保羅·舍爾巴特《閔希豪森與克拉麗莎》(1906)[7]與《偉大的光:一本閔希豪森手冊》(1912)[8]卡爾·漢塞爾《那就是閔希豪森》(1933)、瓦爾特·哈森克萊弗《閔希豪森》(1934作,1948首演)、庫爾特·弗羅斯特《不朽的閔希豪森》(1957)、迪爾克·塞利格與安克·塞利格《閔希豪森男爵的真實謊言》(2006)等。1969年馬克西米利安協會限量發行《閔希豪森男爵:陸地冒險》,收錄約瑟夫·亨根巴特遺作13幅插畫。

Remove ads

插圖

影視改編

自1911年以來,故事多次被搬上大銀幕與小螢幕,包括真人與動畫:

  • 1911年:喬治·梅里愛默片《閔希豪森男爵歷險記》(Les aventures de Baron du Munchhausen)。
  • 1930/1931年:德國早期動畫《閔希豪森男爵歷險記:或關於一切的真相》(Die Abenteuer des Baron Münchhausen oder: Die Wahrheit über alles)。
  • 1943年:烏髮電影公司出品《閔希豪森》,漢斯·阿爾伯斯主演;編劇埃里希·克斯特納以筆名Berthold Bürger撰寫。製作成本約650萬帝國馬克,為納粹時期僅次於法伊特·哈爾蘭科爾貝格》的第二昂貴製作。
  • 1944年:德國動畫師漢斯·赫爾德閔希豪森男爵歷險記——冬之旅》。
  • 1961年:卡爾·齊曼執導《吹牛男爵》(Baron Prášil)。
  • 1973、1974、1995年:蘇聯與俄羅斯出品,納坦·勒納阿納托利·索林執導五部系列動畫《閔希豪森歷險記》。
  • 1979年:法國動畫導演讓·伊馬吉閔希豪森男爵》,德語配音由哈拉爾德·容克擔綱;1983年續作《月球人的秘密》講述兩度登月。
  • 1979年:蘇聯兩集電視片《就是那個閔希豪森》,馬克·扎哈羅夫導,奧列格·揚科夫斯基主演;格里戈里·戈林劇本鬆散取材原型,以浪漫英雄對抗保守社會為主題。
  • 1988年:泰瑞·吉連執導《終極天將》(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主演約翰·內維爾艾瑞克·愛都奧利佛·李德羅賓·威廉斯史汀
  • 2012年:ARD兩集電視片《閔希豪森男爵》,揚·約瑟夫·利費爾斯主演。

漫畫

《閔希豪森男爵歷險記》,《慕尼黑圖畫故事集》,第50號(1850年)、第55號(1850年)、第232號(1857年)。[9] 《閔希豪森的旅程與冒險》,《德國老少咸宜圖畫故事集》,第172、173號。[10] 《閔希豪森最奇特的冒險》,繪:赫伯特·雷施克,《FRÖSI》,1959年第10期。[11] 《閔希豪森的海上冒險》(第103號)、《閔希豪森的奇妙冒險》(第117號)、《閔希豪森騎砲彈》(第124號)、《閔希豪森與銀斧的冒險》(第154號),幻燈片膠卷,文/圖:海因茨·沃爾克爾德意志電影股份公司柏林複製廠,約1961年。[12] 《閔希豪森》,文/圖:海因茨·揚科夫斯基,《東德圖像故事經典》,第24卷,2011年8月,Holzhof Verlag,德勒斯登,ISBN 978-3-939509-24-0。 《閔希豪森:關於謊言的真相》,文:Flix,圖:貝恩德·基塞爾,Carlsen出版社,漢堡,2016年,ISBN 978-3-551-76303-7

紀念

Thumb
博登韋德閔希豪森博物館旁的噴泉

在家鄉威悉山地博登韋德,設有閔希豪森博物館與紀念「半身馬」故事的噴泉。自1997年起,該市頒發閔希豪森獎表彰表演與演說藝術者。鄰近的肯姆納德修道院家族墓室安葬著他的遺骸。

在拉脫維亞杜恩特,仍可見他據稱首次說書的酒館與前馮·杜恩頓莊園遺址;修復的林務所、磨坊池塘、重建為博物館的主屋與舊洗衣房亦對外開放。2005年7月18日,加里寧格勒中央公園立起由「閔希豪森的孫輩」(Внучата Мюнхгаузена)發起、夥伴城市博登韋德贈送的男爵騎砲彈雕像。德涅斯特河沿岸本德爾要塞亦有男爵與砲彈紀念碑,自稱為其「騎砲彈之旅」的起訖地。[13]

他的名字也衍生出多個概念:如「Münchhaus(en)iade」指誇飾吹牛故事的文類;「閔希豪森技術」指在無外援下自救的辦法(英語:Bootstrapping),例如登山者自冰川裂隙脫困;閔希豪森三難困境批判理性主義的一個定理。醫學上有孟喬森症候群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數學上有閔希豪森數;軍事裝備中曾有原型無後座力炮SG104「閔希豪森」。

自1994年起,小行星(14014) 閔希豪森以他命名。

郵票

更多信息 發行資料 ...

1970年,德國聯邦郵政為他的250誕辰發行面值20芬尼的紀念郵票。

Thumb
1970年郵票
德國聯邦郵政

2005年4月1日,拉脫維亞郵政再發行紀念郵票,主題為「閔希豪森歷險記」,圖案為男爵與獵犬在熱情聽眾前小酌紅酒。[14] 同時推出附特別郵戳首日封(郵戳圖案取自杜恩特「閔希豪森世界」(拉脫維亞語:Minhauzena pasaule,見外部連結))。

2012年9月3日,列支敦斯登在「文學英雄」系列中發行一枚紀念男爵的郵票(米歇爾目錄編號1649)。2020年5月7日,德國郵政為其300誕辰發行面值80歐分新郵票,由柏林設計師Julia Warbanow操刀。

1991年紀念章

拉脫維亞藝術家Jānis Strupulis於1991年創作紀念章,刻年輕男爵頭像,現藏於拉脫維亞葉爾加瓦(德語:Mitau)的歷史與藝術博物館,以及杜恩特閔希豪森博物館。 正面中央為頭像,旁刻年份「1991」與藝術家印記(方框「S」)。外圈上半寫「FREIHERR HIERONYM KARL FRIEDRICH VON MÜNCHHAUSEN」,下半為其生卒年「1720 – 1797」,以點分隔。

2005年紀念幣

Thumb
2005年拉脫維亞紀念幣
更多信息 發行資料 ...

2005年,為慶祝杜恩特「閔希豪森世界」(拉語:Minhauzena pasaule)中的博物館重開,拉脫維亞銀行發行以「閔希豪森男爵」為題的紀念幣。男爵曾於1737—1750年間寓居當地。

正面:霧面中央是一隻尾綁燈籠的狗;周圍七隻飛翔野鴨拉著男爵,背景為亮面。[15] 上半圈銘「2005」,下半圈為「VIENS SIMTS SANTIMU」(德語:一百分)。[15]

Thumb
紀念他在佩爾尼格爾(利耶普佩)婚禮的明信片

反面:亮面中央環繞故事場景——持長槍的男爵、腳邊獵犬、一隻雉雞、兩隻兔子、一頭雄鹿與一頭野豬。外圈霧面刻「BARONS MINHAUZENS」與「K.F.H. FREIHERR VON MÜNCHHAUSEN」,以點分隔。[16] 邊緣:刻「LATVIJAS BANKA」(德語:拉脫維亞銀行)與「LATVIJAS REPUBLIKA」(德語:拉脫維亞共和國),以點分隔。

其他

文獻

  • Wunderbare Reise zu Wasser und Lande, Feldzüge und lustige Abentheuer des Freyherrn von Münchhausen, wie er dieselben bey der Flasche im Cirkel seiner Freunde selbst zu erzählen pflegt. In: Kindlers neues Literaturlexikon. Bd. 3, Bp-Ck, Studienausgabe, S.325f.
  • Doris Bachmann-Medick: Fremddarstellung und Lüge: Übersetzung als kulturelle Übertreibung am Beispiel von Münchhausens Lügengeschichten. In: dies. (Hrsg.): Übersetzung als Repräsentation fremder Kulturen. Erich Schmidt, Berlin 1997, ISBN 3-503-03765-9.
  • Doris Bachmann-Medick: Münchhausen, Hieronymus Freiherr von.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NDB). Band 18. Duncker & Humblot, Berlin 1997, S. 524 f. (全文) (德文)
  • Gottfried August Bürger: Des Freiherrn von Münchhausen einzig wahre Erlebnisse zu Wasser und zu Land, zu Pferd und zu Fuß, im Krieg und Frieden, in der Luft sowie in mehrerer Herren Länder / In diesem Jahre ganz neu verfaßt von Ihm selbst. Und versehen mit sehr wunderlichen Zeichnungen nach der Natur aufgenommen von dem Maler August von Wille. *Düsseldorf 1856 (Digitalisat)
  • Lied Deurvorst: Het Uur van de Waarheid, Bährne Louise von Brun (1773–1839) en de mannen in haar leven. Uitgeverij Fagus, IJzerlo 2010.
  • Karl Ernst Hermann Krause, Münchhausen, Hieronimus, Allgemeine Deutsche Biographie (ADB) 23, Leipzig: Duncker & Humblot: 1–5, 1886
  • Leonid Lewin. Wann kam Hieronymus von Münchhausen (1720–1797) nach Rußland?. Braunschweigisches Jahrbuch für Landesgeschichte. 1997, 78: 263–265.
  • Leonid Lewin: Russkij skasocnik baron M-g-s-n. [Baron von Münchhausen in Rußland]. In: Rodina. N 1, Moskau, 1999, S. 52–57.
  • Thankmar von Münchhausen: Ein guter Mann, kein Lügner. Hieronymus Freiherr von Münchhausen, genannt der Lügenbaron. In: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vom 22. Februar 1997, Nr. 45, Beilage Bilder und Zeiten.
  • Edmund Pochhammer: Reisen und Abenteuer des Freiherrn von Münchhausen, wie er dieselben im Kreise seiner Freunde selbst zu erzählten pflegte. Stuttgart, Leipzig 1909, Template:URN
  • Werner R. Schweizer: Münchhausen und Münchhausiaden, Werden und Schicksale einer deutsch-englischen Burleske. Francke Verlag, Bern/München 1969.
  • Bernhard Wiebel: Der Mythos vom harmlosen Lügenbaron. In: Neue Zürcher Zeitung vom 5. Januar 2013.

外部連結

Irene Altenmüller: 閔希豪森男爵:一位侍從如何成為「吹牛大王」 於 ndr.de,2025年5月11日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