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帕沃·貝里隆德

芬兰指挥家及小提琴家(1929—201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帕沃·貝里隆德
Remove ads

帕沃·阿蘭·恩格爾貝特·貝里隆德OBE瑞典語Paavo Allan Engelbert Berglund,1929年4月14日—2012年1月25日),芬蘭指揮家小提琴家[1]。以讓·西貝柳斯作品的詮釋著稱,曾三度灌錄全本西貝柳斯交響曲[2][3]

事实速览 帕沃·貝里隆德Paavo Berglund, 音樂家 ...

生平

貝里隆德在赫爾辛基出生,自小習琴,他的樂器是祖父手工製作完成的[4]。15歲時他立定走向音樂之路的志向,自18歲起開始在餐廳駐演。

二戰期間,貝里隆德在比爾奈斯(Billnäs)的鐵工廠工作[註 1]。1946年後開始固定以小提琴演奏為業。1949年至1958年間,在芬蘭廣播交響樂團擔任演奏員(第1小提琴)[註 2]。一次維也納愛樂樂團訪問芬蘭,貝里隆德目睹了威廉·富特文格勒的指揮,受到刺激而決定前往維也納求學。

貝里隆德自1949年開始指揮,1953年偕同創設了赫爾辛基室內樂團(Helsingin Kamariorkesteri)[5][6]。1955年被任命為芬蘭廣播交響樂團副指揮,1962年起陞任首席指揮,至1971年止。1975年起擔任赫爾辛基愛樂樂團藝術總監(任期共四季),此外也指揮赫爾辛基大學的學生合唱團(1959年–1961年)。

Thumb
1963年的貝里隆德(圖中者),攝於列寧格勒

他在英國的活動始於1965年指揮伯恩茅斯交響樂團英語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舉行的西貝柳斯百年誕辰紀念演出。1972年他成為該團首席指揮,任職至1979年止,在職期間著力於提升演奏水平[註 3]。1981年至1985年間擔任蘇格蘭國立管弦樂團英語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首席客座指揮。此外他亦在歐、美兩地巡迴,於柏林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聖彼得堡愛樂交響樂團莫斯科愛樂樂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等團體客席演出。美國方面,1978年貝里隆德初次在卡內基大廳登場,指揮美國交響樂團英語American Symphony Orchestra演出蕭士塔高維契、西貝柳斯等人的作品[5]。九〇年代起經常指揮紐約愛樂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等團體[7]。1990年,與尤卡-佩卡·薩拉斯特共同創建芬蘭室內樂團(Suomalainen Kamariorkesteri),邀集芬蘭國內頂尖音樂家共演。在此之外,他亦偶爾指揮西貝柳斯音樂學院的交響樂團。1995年「西貝柳斯指揮大賽」首次舉行,貝里隆德是評審團成員之一[8]

相較於音樂會演出,貝里隆德在劇院的活動較少,2000年他曾率領芬蘭國家歌劇院演出貝多芬費德里奧[註 4]。2007年6月1日,貝里隆德在巴黎皮勒耶音樂廳英語Salle Pleyel指揮法國廣播愛樂樂團演出,這是他最後一次的公開演出活動[註 5]

貝里隆德於2012年1月25日逝世,享年82。2月4日,其遺骸在赫爾辛基入土。

Remove ads

作品

錄音節選

貝里隆德的錄音數量逾百,與歐洲室內樂團合作錄製了西貝柳斯、勃拉姆斯的交響曲[9][10]

在所有的錄音作品中,貝里隆德表示與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合作的《我的祖國》是他最滿意的,「(他們)是我合作過最好的樂團」。

  • 西貝柳斯交響曲(含《庫勒沃》),伯恩茅斯交響樂團英語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EMI,1970–78年
  • 斯美塔那我的祖國》,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Eterna,1978年
  • 沃爾頓小提琴協奏曲,艾達·亨德爾與伯恩茅斯交響樂團,EMI(7 64202 2),1978年
  • 蕭斯塔科維奇交響曲第6及11號與伯恩茅斯交響樂團,EMI (CDS 7 47790 8) ,1980年
  • 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德弗乍克弦樂小夜曲,新斯德哥爾摩室內樂團,BIS(CD-243),1983年
  • 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耶胡迪·梅紐因保羅·托特里耶倫敦愛樂樂團,EMI,1984年
  • 西貝柳斯交響曲(含《芬蘭頌》等交響詩》,赫爾辛基愛樂樂團,EMI,1984–87年
  • 尼爾森交響曲,Royal Danish Orchestra,RCA,1987–88年
  • 拉赫瑪尼諾夫第3號鋼琴協奏曲,Leif Ove Andsnes與奧斯陸愛樂樂團,EMI,1995年3月(奧斯陸演出實況錄音)
  • 西貝柳斯交響曲,歐洲室內樂團,Finlandia,1995–97年
  • 勃拉姆斯交響曲,歐洲室內樂團,Ondine(ODE 990-2T),2000年5月(巴登-巴登演出實況錄音)
  • 布魯赫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Frank Peter Zimmermann與皇家愛樂樂團,Sony,2004年

獲獎與榮譽

評價

貝里隆德的排練紀律嚴明,為求「完美」而不擇手段。做為勤學型的音樂家,貝里隆德在事前準備階段的縝密,以及演奏當下所展現的精力都十分驚人。對於作品若有不同看法(配器、音量),他會直接在排練時做出改動,此外他也是一名會自己抄寫樂團弓法的指揮者[註 6][註 7]。即使有此名聲,在他指揮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其做法仍是受到樂手認可的。

貝里隆德戮力於芬蘭音樂的推廣,與作曲家約納斯·科科寧之間擁有緊密的互動及合作關係,亦是作曲家如埃里克·貝里曼芬蘭語Erik Bergman烏斯科·梅里萊寧芬蘭語Usko Meriläinen埃諾尤哈尼·勞塔瓦拉等人的作品首演指揮。他與讓·西貝柳斯亦有數面之緣,後者曾親臨貝里隆德指揮現場,對於他的指揮感到相當滿意[5]。之後,貝里隆德指揮完成了《庫勒沃》的首張商業錄音[13]。相較於一般對西貝柳斯作品的詮釋方式,貝里隆德(在其生涯中晚期)尤其鍾情於小編制樂團的明晰,經常使用約50人左右的樂團演奏。

Remove ads

軼事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