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席札翼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席札翼龍(學名:Seazzadactylus)是生存於晚三疊世期間今意大利地區的一屬原始翼龍目。
Remove ads
發現
1997年,業餘古生物學家翁貝托·韋尼爾(Umberto Venier)在席札溪(Seazza brook)河床的一塊巨石中發現翼龍骨骼,此地點正位於多洛米蒂山普雷奧內附近該河與塔利亞門托河的交匯處之前。韋尼爾將該發現帶往烏迪內的弗留利自然歷史博物館(Museo Friulano di Storia Naturale)。古生物學家法比奧·馬克·達拉維奇亞(Fabio Marco Dalla Vecchia)在經部分清修過後於科學文獻中宣布此發現。[1]達拉維奇亞於2003年將此標本歸入真雙型齒翼龍。[2]然而到了2009年,進一步清修使他得出結論稱其代表科學意義上的新物種,與真雙型齒翼龍或卡尼亞翼龍均不相同。[3]
2019年,達拉維奇亞命名並描述了模式種韋氏席札翼龍(Seazzadactylus venieri)。屬名組合席札溪及希臘語daktylos(手指)。種名致敬發現者韋尼爾。[4]
正模標本MFSN 21545發現於多倫米亞迪弗尼組的一層中,該層段的地質年齡可追溯到諾利階中期至晚期。標本由含顱骨及下頜的部分骨骼組成。該骨骼已經脫節,但其中所含骨頭的發現位置彼此靠近。其缺少尾部及大部分腳部骨骼,代表一隻尚未完全長大的亞成體。[4]
Remove ads
描述

達拉維奇亞確認了大量衍生特徵。前頜骨僅有前半截存在牙齒。顴骨前支高,向前向下逐漸變細,形成一尖銳針形尖端。顴骨主體中間有一大孔。翼骨前支與外側成直角。位於翼骨後方的外翼骨有一個向顴骨方向下彎的外側支和一個後支。上頜骨及齒骨上的牙齒有多個尖,有時多達六七個,缺乏生有三尖的萌出齒。第一、第二及第三顆上頜齒下彎,彎曲度依次減小。肩胛骨向後呈扇形擴張。翼骨小而細,形狀類似感嘆號。[4]
種系發生學
席札翼龍於2019年歸入翼龍目,置於單窗孔類以外的一處基幹位置。一項系統發育分析顯示,席札翼龍是一個亦包含北極翼龍、奧地利龍、卡尼亞翼龍、萊提亞翼龍及空枝翼龍的未命名演化支的一部分。[4]該演化支最終於馬修·巴倫(Matthew G. Baron)2020年一項研究中命名為空枝翼龍科。[5]在演化樹中,席札翼龍位於奧地利龍的正上方、卡尼亞翼龍的下方。真雙型齒翼龍並未發現是席札翼龍的近親,而是處於曲頜形翼龍以下的一個更衍生位置。[4]
參見
- 翼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