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乾旱美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乾旱美洲(英語:Aridoamerica)是指橫跨墨西哥北部和美國西南部的文化與生態區域,其象徵是耐旱且具有文化意義的主食——豆角豇豆。該地區乾燥、荒涼的氣候與地理環境與位於其南方和東方的從今墨西哥中部延伸到中美洲的綠色「中部美洲」形成鮮明對比,而其北方則是氣候溫和的「綠洲美洲」的「島嶼」地帶。「乾旱美洲」的範圍與上述兩個地區均有部分重疊。

由於相對艱苦的生存條件,這一區域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居民發展出了獨特的文化和自給農業模式。該地區年降水量僅為120毫米(4.7英寸)至160毫米(6.3英寸),稀少的降雨滋養着季節性溪流和水坑。
「乾旱美洲」的概念由美國人類學家加里·保羅·納布漢於1985年提出,他是在此前人類學家阿爾弗雷德·克羅伯和保羅·基爾霍夫的研究基礎上,試圖將這一沙漠地區定義為一個「真正的文化實體」。基爾霍夫於1954年首次提出「乾旱美洲」(Arid America)的概念,並寫道:「我建議將採集者文化稱為『乾旱美洲』和『乾旱美洲文化』,而將農耕者文化稱為『綠洲美洲』和『美洲綠洲文化』。」[1][2]
墨西哥人類學家吉列爾莫·邦菲爾·巴塔亞指出,儘管「乾旱美洲」和「中部美洲」之間的區別「對於理解前殖民時期的墨西哥總體歷史是有用的」,但不應將兩者之間的邊界視為「分隔兩個截然不同世界的屏障」,而應視為「氣候區之間的可變界限」。「乾旱美洲」的居民生活在「一條不穩定且波動的邊界上」,並與南方文明保持着「持續的聯繫」[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