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平和大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平和大通(日語:平和大通り/へいわおおどおり、英語:Peace Boulevard[1])是一條東西貫穿廣島縣廣島市中心的街道,長約4公里。它也被稱為「百米路」[2][3]。整條道路被指定為廣島市道比治山庚午線。[3]
簡介

平和大通於1965年開通,[4]其名稱是在1951年通過公開徵集而選定的。[2]它是日本道路百選之一,並與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一起被評為日本城市景觀百選之一。正如其暱稱「百米路」所暗示的那樣,這條路寬100米。
平和大通最早是太平洋戰爭結束時修建的防火道(疏開道路)之一。戰後亦是百米路計劃的實施地,該計劃源自日本政府的戰災復興都市規劃。這條林蔭大道成為廣島發展成為國際和平文化城市的象徵。[4][5]1946年10月制定的「廣島復興都市規劃」中,它與「和平公園」和「河濱綠地」一起被列為核心。 1952年3月,廣島市制定了如今構成城市規劃基礎的「廣島和平都市建設計劃」,這條道路成為了該市道路規劃的中心軸線。[6][7][8]至今只有三條百米路規劃得以實現:平和大通,以及名古屋的若宮大通和久屋大通。[6]
它是廣島市道比治山庚午線的一部分,向西位於太田川放水路以西,向東位於京橋川以東,東西貫穿太田川形成的廣島三角洲的中心。[2][9]換句話說,它向東延伸到河流的外側,而不是內側。其西端是西區己斐的新己斐橋西端交叉路口,東端是南區比治山的鶴見橋東端交叉路口。
這條路是當地居民和前往廣島和平紀念公園的遊客都會使用的道路,人流量很大。[5][10]每年5月3日至5日舉行的和平慶典——廣島鮮花節也在此舉辦。[10]
全寬 100m 5.5m 6.0m 4.0m 21.5m 5.0m 16.0m 5.0m 23.5m 8.0m 5.5m 人行道 輔道 停車場 綠化帶 人行道 車行道 人行道 綠化帶 輔道 人行道
- 橋梁寬度
Remove ads
名稱
日語中,其正式名稱為「平和大通」,常用名稱為「百米路」。拉丁語拼寫為Peace Boulevard。[13]使用的是法語發音的「ブールバール」,而非英語發音的「ブールバード」。這條道路最初規劃時名為百米路,但後來通過公開徵集正式名稱而確定。[2] 此前,道路標識和旅遊宣傳資料均使用羅馬字母拼寫「Heiwa Odori Avenue」。[13]《觀光立國推進基本法》頒布後,國土交通省開始實施改善外國遊客接待環境的項目,其拼寫被統一為「Peace Boulevard」,[14]現在寫作「Peace Boulevard (Heiwa Odori)」或「Heiwa Odori (Peace Boulevard)」。[15][16]截至2013年,Peace Boulevard尚未在當地居民中普及,[13]一些旅遊宣傳資料仍單獨使用「Heiwa Odori」。
歷史
古代,這片區域曾被海水淹沒。在平和大通與鯉城通交匯處附近的白神社所在地曾是露出海面的礁石。由於船隻頻頻撞上礁石,當時的船員們為了防止海上事故,在礁石上張貼了白紙作為航標。[17]中世紀以後,太田川上遊興盛的煉鐵工藝吹踏鞴導致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陸地逐漸形成。到了16世紀後期(戰國時代後期至安土桃山時代),如今的平和大通一帶成為了海岸線。[18]大約在這個時候,廣島城建成,城下町也隨之建立。隨後的土地開發使這片土地進一步向南延伸。[18][19]1594年,安國寺惠瓊在靠近海岸線的白神社附近創建了新安國寺(後來的國泰寺)。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被遷移,如今寺廟的遺址就保留在道路沿線,被稱為「舊國泰寺愛宕池」。[20]
當時,城下町的南軸線位於現今的平和大通附近,[19]街道呈網格狀環繞城下町,並由數條小巷連接。[21]然而在廣島藩時代,出於防禦和預防犯罪的考慮,橋梁的修建受到限制。[19][22]現今的平和大通附近有街道和小巷,在從城下町延伸出來的運河上也建有橋梁,但沒有在更大的河流上建造橋梁。曾經有一座西堂橋橫跨西堂川(現鯉城通),穿過城下町南側的中心地帶,但如今已不復存在。如今,在NHK廣島放送局前豎立着一座紀念橋址的紀念碑。東邊是平田屋川(現為並木通/地藏通),那裡曾有一座名為「竹屋橋」的橋,[23]但如今已不復存在。橋邊的地藏菩薩像已被移至其他地方,如今被稱為「竹屋地藏尊」,[24]至今仍矗立在平和通與地藏通交匯處附近。
1930年左右鶴見橋和廣島電鐵本線電車橋依然可見。此外,西堂川於1912年[25]、消失,平田屋川於1950年代消失。因此,此時西堂橋已不復存在,但竹屋橋仍然存在。
不同時期的廣島市地圖。每張地圖的右側是比治山,左側是現在的平和大通。
明治時代之後,橋梁建設的限制被取消,[19]隨後修建了以下橋梁:鶴見橋(當時為人行橋)、新橋(現為平和橋)、新大橋(現為西平和橋)以及廣島電鐵本線所在的鐵橋(參見新己斐橋)。然而,天滿川上沒有橋梁。從當時的地圖可以看出,當時天滿川上沒有一條道路。
廣島的現代道路規劃始於1928年,即《都市計劃法》(舊法)頒布之後。當時,規劃了一條從鶴見橋到鯉城通的道路(當時名稱不詳),這條道路後來成為防火道,也就是平和大通的原型。[26]在1940年的城市規劃中,又計劃將這條道路從那裡延伸至新大橋。[27]

1927年,為了減輕洪災,制定了整治太田川的計劃,並制定了「太田川放水路整治計劃」,該計劃包括城市西側的山手川/福島川。這促使福島町(現在的平和大通西端)開始了大規模的開發。[28]
Remove ads
1937年,《防空法》頒布,廣島市開始加強防空能力。[29]太平洋戰爭後期,戰況惡化導致美軍增加對日本本土的空襲。因此,為了防止火災蔓延至市區,廣島市設立了防火道,並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了建築物疏開。[29]1944年11月,廣島市決定實施建築物疏開。疏開區域由內務省指定,疏開工作由國民義勇隊和學生志願隊負責。[29]

如今的平和大通,最初規劃是一條連接鶴見町和福島町、長3570米、寬100米的防災道路。周邊約有1.6萬戶家庭被疏散。[4]如上圖航拍照片所示,部分地區的疏散工作已基本完成。[30] 防火道的中央鋪設了一條20米寬的碎石路。[29]

1945年8月6日上午8點15分,美軍投下了原子彈。如右側的受災地圖和轟炸後拍攝的照片所示,防火道在原子彈爆炸前完全失效。火勢並非瞬間蔓延至全城;火勢從6日上午9點左右開始蔓延,一直熊熊燃燒到下午2點,傍晚時分才逐漸減弱,持續燃燒了三天。[29]然而,火勢並未蔓延到防火道的中央,因此許多人沿着這條路向比治山方向逃生。由於當時刮的是西南風,許多在爆心附近僥倖逃生的人為了躲避火災,紛紛向迎風面的西或南方向避難,還有一些人則向東逃往比治山方向。[29]雖然新橋被摧毀,但鶴見橋、新大橋以及位於現平和大通西端的廣島電鐵本線鐵路橋依舊完好,並成為疏散路線。[31]
這一天,第六輪建築物疏開工作正在進行中。[32]此項工作在這條道路沿線的數個地點進行:鶴見橋西側附近、廣島縣廳附近(現中島町/加古町)、十日市町土橋附近,以及廣島市役所附近、八丁堀附近、電信局附近(現比治山本町)和楠木町。包括沿路的學生在內,約有8,200名學生被動員起來,其中約5,900人死亡。[4][33]雖然沒有留存明確的文件,但對包括沿路志願者在內的志願者市民人數只是一個估計,其中約有11,600人被動員,約有4,600人死亡。作為避難據點和前往比治山的避難通道的鶴見橋兩岸均遭到嚴重破壞。[29]

Remove ads

1945年12月,內閣會議批准了《戰災復興都市計劃基本方針》。[6]其中包括以下規定:
在必要的地方修建50至100米寬的寬闊道路或廣場,既起到防災作用,又能增加美觀。 ——《戰災復興都市計劃基本方針》4. 主要設施(1)街道[35]
因此截至1947年全國範圍內規劃了24條百米路。[6]
廣島的重建工作由木原七郎領導,隨後由浜井信三擔任市長,負責中國地區的英聯邦占領軍的哈維·薩廷少校(醫學和公共衛生)和 S.A. 賈比少校(城市規劃)以及美國陸軍中尉約翰·D·蒙哥馬利(城市規劃)被任命為重建顧問。廣島市復興局於1946年1月成立,復興審議會於同年2月成立。市民和國內外專家為廣島提出了至少30份重建計劃。[36][37]其中一份計劃以廣島縣都市計畫課長竹重貞藏制定的城市規劃為基礎,該規劃響應了戰災復興院的意願,並吸收了復興審議會磋商期間其他提案的意見。同年10月,《廣島復興都市計劃》起草完成。[37][6][38]百米路計劃成為該計劃的主要內容,同時納入的還有「和平公園(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以及將綠化太田川水系各支流河岸的「河濱綠地」。[6]此時,該計劃包含以下兩條路線:
1946年11月,戰災復興院的委任委員丹下健三加入該項目,重建工作正式啟動。[8]比治山庚午線開工建設。同年11月,土地平整和重新規劃開始進行,但由於其他重建項目、人口不足以及財政困難,重建工作進展受阻。[6]在浜井市長和其他相關方的努力下,《廣島和平紀念都市建設法》於1949年8月經盟軍最高統帥部批准頒布,重建工作得以推進。[6][39]
在此期間,通過復興審議院的討論和《和平紀念都市建設法》的頒布,制定了《廣島和平都市建設構想》,明確了廣島未來的發展方向。基於重建城市規劃,一項新的城市規劃——「廣島和平城市建設計劃」應運而生。[36][8][40]
與此同時,全國範圍內規劃了多達24條百米路,但由於道奇線實施的財政緊縮措施,大部分在1949年被廢棄。[38]在廣島,這些百米路以及和平公園從一開始就不受住房短缺居民的歡迎。在這兩條公路中,出汐庚午線從重建城市規劃之初就因其重要性不明確而受到批評。因此,後來的廣島和平城市建設計劃只保留了比治山庚午線作為百米路,將出汐庚午線的寬度縮減至30米。[6][30][9]新橋和新大橋(後來的平和橋和西平和橋)是使用美國對日援助特別帳戶的資金建造的。[36][41]

廣島市於1950年發布的《廣島和平都市建設構想》除了將這條100米寬的道路命名為「平和綠道」外,[40][9]還包含以下內容:
它將成為連接廣島遊客與和平公園熱愛和平的市民的通道。(略)它還將作為一條通道,將和平公園的氛圍傳播到整個城市乃至世界各地。 ——1950年《廣島和平都市建設構想草案》

1951年,為正在建設的百米道路舉行了命名公開徵集,最終選定了「平和大通」。[30]與此同時,平和橋和西平和橋也被命名。[6]1952年3月,《廣島和平都市建設計劃》出台,自此,平和大通成為市中心主要道路布局的參考軸線。[40]同年,平和橋和西平和橋竣工。[43]1953年,平和大通上的第三座橋梁——綠大橋竣工。[44]
隨着重建計劃轉向和平都市建設計劃,兩條百米路路線縮減為一條。然而,在浜井市長和廣島市的堅強意志下,平和大通的建設取得了進展。[45]
Remove ads
大田洋子在1955年出版的小說《夕陽下的城鎮與人:1953年的現實》中,一位主人公描述了當時的重建工作:
我不知道它們有什麼用途,但看看那條寬闊的百米路。雜草叢生,即使在白天也漆黑一片,幾乎沒有行人。(略)他們把人趕走了,說:「讓開,我們要把這裡變成公園,我們要把這裡變成百米路。」 (略)由於居民們不愛護,這裡寸草不生,花草樹木都長不出來。 ——《夕陽下的城鎮與人》

對於那些為了建設平和大通和和平公園而被迫搬遷的居民來說,[46]這條街一直是批評的焦點。這在1955年的廣島市長選舉中顯而易見。當時的市長浜井信三正在推進重建項目,而他的挑戰者渡邊忠雄則呼籲重新考慮該計劃,承諾「將這條100米長的道路寬度減半,改為建造住宅」。[6][30]結果,自1947年以來已連任兩屆的浜井市長落選,渡邊成為新市長。渡邊曾試圖兌現他的競選承諾,但被市政官員和道路官員勸說放棄了。最終,平和大通的建設按計劃繼續進行。[6]
渡邊放棄了翻修道路的想法,改而發起了「樹木捐贈運動」。這是一項在和平大道綠化帶地區植樹的活動,根據廣島市官方公告,1957年種植了約1200棵高大樹木,1958年種植了約1300棵高大樹木,此外還種植了許多其他灌木。[2][5][47]就這樣,這條最初不受歡迎甚至瀕臨消失的百米路,通過樹木捐贈運動不斷發展,成為廣島成長為國際和平文化城市的象徵。[48]
Remove ads

最東端的鶴見橋,是一座木製人行橋,在轟炸中倖存下來,在1958年重建為木製人行橋。[49]此後,這座橋仍然是人行橋,意味着車輛無法穿過平和大通東端的京橋川,直到平成時代才改建為公路橋,允許車輛通過。[49]
該項目的最後一個難點在於西端的福島町。戰前開工的太田川放水路建設需要大規模的土地調整和河道整治工程,其中包括建造新己斐橋。戰後,由於大量營房被強制拆除,工程被迫停工。此外,漁業權問題也導致工程停工。再加上國家(建設省)、縣和市政府項目同時推進,這些因素帶來了多重挑戰。在這些問題得到解決後,放水路於1955年恢復建設,但由於福島町正在進行填海造地工程,平和大通的建設在1962年尚未動工。[6][50]
此後,工程進展順利。 1965年,太田川放水路通水,新己斐橋竣工,同年5月,平和大道全線開通。[6]
Remove ads
1965年10月,為紀念自衛隊成立15周年,首次舉行了第13師團檢閱儀式。[51]儘管遭到民間團體的反對,市長浜井晉三還是批准了使用這條道路,閱兵式從鶴見橋向西行進至白神社,但出於對岸市民感受的考慮,並未前往和平公園。[51][52]共有1600名軍人參加,其中包括14輛坦克在內的190輛戰車,約3萬名市民觀看了閱兵式。次年,即1966年,遊行再次舉行,路線相同。[51]
1975年,正值原子彈爆炸30周年之際,情況發生了變化。8月6日,廣島和平紀念儀式首次封閉了和平公園前900米的道路。[53]當地報紙《中國新聞》和地方政府領導人構思了一個大型節日,通過充滿活力、盛大的慶典來慶祝和平與生命的珍貴,與平靜的紀念儀式形成鮮明對比。[54]
隨後,在當年的職業棒球賽季,當地的廣島東洋鯉魚隊贏得了成立25年以來的第一個中央聯盟冠軍。同時,還計劃舉行勝利遊行。[55][56]儘管最初遭到廣島縣警察的反對,但他們最終還是同意了這項提議。奪冠五天後,即10月20日,舉行了一場長達2.7公里的遊行,從西觀音町(現西區)延伸至田中町(現中區)。[57]街道兩旁擠滿了人,約有30萬人(據廣島縣警察統計)。[56][57]活動結束後,東洋鯉魚隊經理古葉竹識會見了廣島市長荒木武,並懇求他說:「廣島沒有大型節日。我真心希望您能創建一個。」[56]
後來,宮澤弘知事、荒木市長和廣島商工會議所會長山田克彥會面,決定於1976年9月舉辦市民節日——廣島鮮花節。自1977年以來,該節日每年舉辦一次。[54]自鮮花節以後,平和大通已成為廣島的標誌性道路。[49]

20世紀60年代機動化之後,廣島市的交通網絡開始重組,並考慮了軌道交通的規劃。其中一些擬建線路將在平和大通的上方或地下運行。[58]規劃如下:

關於平和大通未來的規劃方案早已提出。例如,1979年應市政府的要求,丹下健三城市建築事務所提議將路中心區域整合為綠化帶,並拓寬兩側的輔路,使其成為車道。[60]
此外,隨着連接大道東端的廣島市道比治山東雲線的建設,大道東端的人行橋鶴見橋於1990年被公路橋取代,整條大道正式向車輛開放。[49]
1995年,正值原子彈爆炸50周年之際,平和大通的未來規劃被討論。[61]討論中,平和大通暴露出幾個問題:
- 缺乏吸引力——周邊環境變化不大。綠地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區域夜間光線昏暗,存在安全隱患。[11]
- 中心區交通擁堵——平和大通原本寬闊,但部分路段已無法承載當前的車流量。此外,大道兩側的自行車道和人行道未分隔,導致人行橫道擁擠。[11]
- 橋段狹窄——除鶴見橋外,其他橋段均較窄,無法承載當前的車流量。人行道尤其狹窄,導致人行橫道擁擠。最後,還有老化問題。其中,平和橋和西平和橋的欄杆均由野口勇設計,十分珍貴,這給修復工作帶來了額外的挑戰。[11]
- 適應軌道交通系統的建設——適應未來軌道交通網絡的建設(目前計劃於2012年建成地下系統)。[11][42]

2002年,廣島市宣布了「平和大通更新項目」。其主題是「尊重人性尺度的便捷性」、「打造與道路融為一體的街景」以及「創造美麗的風景」。該項目的核心部分將拓寬道路,增設公交車道和自行車道,並取消人行道。綠色人行道將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11]雖然橋梁已被替換,但平和橋和西平和橋將保持原樣,並計劃在橋外側建造一座新的步行橋。[11]
Remove ads
構造

平和大通兩側設有約20米寬的綠化帶,綠化帶外側設有輔路。中央道路和輔路均設有人行道,部分輔路被開發為市營收費停車場。[63]主要交叉路口設有左轉車道。僅西端有貫穿平和大通的廣島電鐵本線,並設有車站。
最初修建時採用混凝土鋪設,直到2010年代初才完全鋪設瀝青。[64]廣島電鐵(本線、江波線和宇品線)的軌道部分採用混凝土塊鋪設(板式軌道)。
值得注意的是,它與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一樣,也具有和平紀念的意義。
![]() | ||
![]() |
公園的設計者被稱為「丹下集團」,成員包括丹下健三、淺田孝、大谷幸夫和木村德國。他們將平和大通置於公園的南端,作為橫軸;將和平之燈、原子彈受害者紀念碑和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置於從大道垂直延伸至原爆圓頂的縱軸上。南北軸線描繪了廣島的悲劇,原爆圓頂位於其頂點,既代表着原子彈爆炸的見證,也象徵着重建。[4][65]和平資料館被設計為從平和大通通往公園的門戶,讓遊客可以從道路側觀看原子彈爆炸圓頂。[65]從平和大通通往公園的橋梁分別是平和橋和西平和橋,由野口勇設計,象徵着廣島的過去和未來。[4]
平和大通的綠化帶上矗立着83座由著名雕塑家設計的紀念碑、紀念物和石燈籠。[4][66]以下是一些最著名的例子,排名不分先後。
|
|
-
暴風雨中的母子像
-
平和之門
-
移動演劇櫻隊殉難碑
平和大通綠化帶並非簡單的綠化帶,而是一個以和平公園和中央公園為中心的宏偉綠化規劃。它連接了充分利用南北流淌的太田川各支流美景的河畔綠地,以及市中心東邊的比治山和西邊的己斐,以及東西走向的平和大通。[69]
這條大道沿線的大部分樹木是在1957年至1958年間種植的,當時是「樹木捐贈運動」的一部分,其口號是「夢想20年後的廣島」。[3][69]戰後,廣島遭受了原子彈爆炸的嚴重破壞。此外,核輻射還引發了「原子彈襲擊地區將在70年內充滿死亡」和「70年(甚至75年)內不會生長任何植被」等謠言。[70]綠色是復甦的象徵,也是生命得以延續的證明,而綠化運動則體現了人們邁向和平城市的熱情。[69]由於這些樹木是通過捐贈活動種植的,因此人們心照不宣地認為,沿線的樹木除了自然枯萎或倒下的樹木外,不應受到任何影響。甚至砍伐這些樹木來豎立和平紀念碑也存在問題。
沿線總共有大約2000棵樹。[10]除了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前,幾乎整條道路都種植了樹木。根據市民團體的調查,已種植了150種樹木,最常見的是樟樹、櫸樹、三角槭、鵝掌楸和小葉青岡。[71]也種植了一些外來樹種和珍稀樹種,其中西觀音町的棗樹,以及白神社前的朴樹、糙葉樹、鐵冬青、苦楝和柿子樹,[72][73]都是在原子彈爆炸中倖存下來的樹木。鶴見橋東端的垂柳也曾遭受過原子彈爆炸的襲擊,但它的前身在2007年枯死,而現在的這棵垂柳則是從同一根莖上長出來的新樹。[74]
-
舊國泰寺的朴樹
-
舊國泰寺愛宕池周圍的糙葉樹、鐵冬青和苦楝
災害地圖警告稱一旦發生大規模災害,以下路段可能出現洪澇災害。以下標註中的「內澇」是指由於局部強降雨導致的陸地洪澇,且排水系統無法跟上,而「外澇」是指由於河流泛濫造成的洪澇。
此外,這條道路是廣島縣道路交通擁堵對策委員會認定的交通擁堵嚴重地區。[75]
整條線路未被指定為預期區域。 | [85] |
西觀音町電車站東口 |
|
[86][87] |
白神社前交叉口 | [88] |
沿線
這條路沿線矗立着數座高層建築,其中大部分建於20世紀80年代至1994年廣島亞運會期間,即泡沫經濟時期。這些建築也因集中在道路北側而引人注目。[89]
和平公園東側
這一區域為商業區,兩旁林立着高層和中層建築、酒店和商業店鋪。然而,由於交通不便,公交車是唯一的主要交通工具,不如相生通周邊地區發達。[90]
-
Fuji Grand廣島
-
廣島縣信用組合本店
-
廣島東方酒店
-
廣島信用金庫本店
-
円隆寺
-
廣島Crystal Plaza
-
廣島皇冠假日酒店
-
國泰寺愛宕遺蹟
-
白神社
和平公園西側
這裡也有中層建築,越往西走越靠近住宅區。
-
平和大通電氣大廈
-
廣島西消防署
-
西區役所
主要活動
在20世紀50年代的施工期間,這條街道一度荒廢,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機動化開始之前,街道中心仍舉辦過各種活動。20世紀50年代,木下大馬戲團曾在這裡演出。[2]1958年,它被用作廣島復興大博覽會的場地。[2]直到1965年左右,這裡還設有一個網球場。[91]
除了這些偶爾舉辦的活動外,平和大通此前僅被用作休閒區,綠地內設置了長椅和其他街道設施。然而,在1975年,廣島東洋鯉魚隊首次贏得中央聯賽冠軍時,平和大通上舉行了盛大的勝利遊行,30萬廣島居民參加了遊行。[3]以此為契機,1977年,象徵廣島作為國際和平文化城市的文化活動——廣島鮮花節於每年5月3日至5日三天舉行,平和大通成為地區文化交流的場所,每年吸引多達150萬人參加。[3]
-
廣島鮮花節
-
廣島夢想節
-
競走大賽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