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平賀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平贺让
Remove ads

平賀讓(日語:平賀譲ひらが ゆずる Hiraga Yuzuru ?,1878年3月8日—1943年2月17日)華族,是日本帝國海軍軍人、軍艦設計師,是大和級戰列艦的設計者。海軍技術中將從三位男爵東京帝大總長、工學博士。東京府(現在的東京都)出生,祖籍地廣島縣廣島市。平賀讓的父親是藝州藩士,出任了維新政府的主計官,其兄德太郎也是海軍軍人。

事实速览 平賀讓 平賀譲, 暱稱 ...

生平

早年

平賀讓1878年3月8日(明治11年)出生於東京府(現東京都),祖籍是廣島縣廣島市。父親百左衛門是藝州藩士,也是明治維新政府的主計官。他的哥哥平賀德太郎也是海軍軍官(第18期海軍陸戰隊,最終軍階為海軍少將)。由於父親從橫須賀海軍基地轉學到海軍軍事學校,平賀讓先後就讀於神奈川小學砥系小學、橫須賀潮入小學,之後在太明小學高中部就讀約一年半。1890年,進入東京府立中學(現為東京都立日比谷高中)。

1895年3月31日自東京府立中學畢業。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他立志考入海軍兵學校,但因近視未能通過體檢。同年9月11日,進入第一高等學校工學部。

1898年7月8日,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院造船學科(現為東京大學工學部系統創造學科)。同年7月10日自第一高等學校工學部畢業。

1899年4月1日,在失去母親和父親後,他申請了包括津貼在內的海軍造船學生考試,並被錄取。

海軍造船官

1901年6月27日,被任命為海軍造船技士(相當於海軍中尉)。同年7月10日,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從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院造船系畢業。同年7月17日抵達橫須賀海軍造船廠

1903年9月28日,晉升為海軍造船技士(相當於海軍上尉)。1904年1月15日,成為吳海軍兵工廠造船部成員。1905年1月27日,奉命前往英國駐紮。同年2月8日結婚。同年2月28日,從橫濱出發,經美國前往英國。同年4月7日抵達倫敦。同年10月1日,他開始在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造船系學習。1908年6月30日畢業於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造船系。同年10月1日,奉命返回日本。啟程前,他還參觀了英國、義大利法國的造船廠。同年12月12日,搭乘丹波丸號從倫敦出發,1909年1月26日返回橫濱。同年2月3日,就任海軍艦政本部科員。同年9月25日,兼任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院講師。

1912年8月5日,任橫須賀海軍工廠造船部委員。同年8月16日,辭去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院講師職務。同年8月16日,他成為造船分廠長兼新任製造負責人。負責戰列艦山城號、戰列巡洋艦比叡號和二級驅逐艦樺號的設計。1912年10月1日,晉升為海軍造船監督(相當於海軍中佐)。

1913年6月10日,兼任造船分廠長。1916年4月7日,解除兼任造船分廠長職務。5月5日,任海軍技術本部委員、造船主管。在海軍技術本部第四部任職,負責八八艦隊主力艦艇的基本規劃。5月18日,擔任臨時海軍軍事調查委員會委員。1912年12月1日,晉升為海軍造船監督(相當於海軍中佐)。

1917年4月1日,晉升為海軍造船監查(相當於海軍大佐);1918年10月19日,兼任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院(後來的工學部)教授。1919年3月8日,獲教育部授予工學博士學位。同年9月22日,因法律修改,海軍造船總監查更名為海軍造船大佐。1920年10月1日,海軍艦政本部改組,海軍技術本部委員改組為海軍艦政本部委員。同年12月1日,山本海三接任第四任總務部長,平賀讓被任命為企劃科長。

1922年6月1日,晉升為海軍造船少將。曾任職於海軍艦政本部。繼續在第四部工作。同年7月1日,成為海軍艦政本部技術委員會委員。1923年10月1日:解除企劃科長職務。當天,他奉命前往西方國家出差,主要目的是調查華盛頓條約框架下列強建造艦船的情況。同年11月22日,搭乘香取丸號從橫濱出發。1924年8月3日返回橫濱。此後,他度過了一段約一年的蟄伏期。同年12月18日,他為皇太子(即位前的昭和天皇)、海軍上將東鄉平八郎海軍大臣財部彪、軍事參議官鈴木貫太郎井出謙治進行講座,並回答了皇太子提出的各種問題。1925年2月3日,向海軍大臣提交「歐美考察結果」報告。同年6月3日:就任海軍技術研究所造船研究部長。同年12月7日:兼任海軍技術研究所所長、造船研究部長、海軍軍令部技術委員會委員。1926年11月1日,解除兼任造船研究部長職務。

同年12月1日,晉升為海軍造船中將。1928年4月10日,因政府機構改革,擔任海軍艦政本部技術委員會委員,並成為海軍技術委員會委員。同年8月,以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退役的夕立號驅逐艦作為實驗艦,進行了海上拖曳阻力實驗。

加入預備役

1931年3月31日,轉為預備役軍官(退休金7,855日元,年撫恤金3,124日元)。同年4月1日,就任三菱造船(後來的三菱重工業)技術顧問。1934年4月7日,負責因友鶴事件而成立的「臨時艦艇性能調查委員會」的事務工作,大力指導提高艦艇穩性性能的措施。同年6月7日,他被解除「臨時艦艇性能調查委員會」的職務。

Thumb
平賀讓設計的大和級戰艦是當時口徑最大、性能最強的戰列艦之一,也是大艦巨炮時代的最後餘暉

1935年3月22日,他總結艦體阻力實驗的論文受到英國造船協會的高度評價,並於1934年成為首位獲得金質獎章的外國人。同年4月1日,他被海軍艦政本部任命為造船技師,此後一直參與超無畏艦大和號大和級戰艦)的設計。

戰列艦大和號

1935年10月31日因第四艦隊事件,成立「臨時艦艇性能改進調查委員會」,作為海軍艦政本部委派的委員,對改革措施進行有力指導。1936年1月,根據平賀的提案制定了《艦艇結構電焊方針》,11月,他向第四部部長山本乾之助主張限制焊接工藝的應用。

東京帝大校長

Thumb
身着海軍禮服的平賀讓(東京大學柏圖書館藏)

1938年12月20日,就任東京帝國大學第13任校長。太平洋戰爭期間,他對陸軍並沒有採取積極合作的態度。就任東京帝國大學校長時,他重視英語教育,並始終反對首相東條英機出席該大學的畢業典禮。最終東條首相還是出席了儀式,並發表了鼓舞士氣但內容空洞的講話,而平賀的講話則否定了自戰爭開始以來普遍存在的樂觀情緒,警告聽眾不要輕視美國的工業和學術能力。

從1939年1月到次年2月,發生了所謂的「平賀事件」。在東京大學經濟學部,以土方成美為首的民族主義教授與以河合英二郎為首的自由主義教授之間爆發衝突,平賀讓向文部大臣荒木貞夫提出辭退這兩派教授的請求。對此,經濟學部的13名教授向校長平賀讓提交了辭呈,導致13人被解僱。平賀於1940年撤銷了助理教授及以下級別的辭職,並增加了新的教員,從而控制了局面。

1942年4月,在平賀的努力和支持下,東京帝國大學第二工學部(現工業科學研究所)成立。同年5月,在平賀的推動和支持下,興亞工業大學(現為千葉工業大學)成立。東京大學第二工學部和興亞工業大學都位於千葉縣,彼此之間交流頻繁。同年11月1日,因法律修改,改稱海軍造船中將、海軍技術中將。12月20日,再次就任東京帝國大學校長。然而此時他的健康狀況已嚴重受損,喉部感染了結核桿菌

Remove ads

逝世

1943年2月17日晚7時55分,平賀讓因吸入性肺炎東京帝國大學醫院去世,享年64歲。同年2月1日,為了保存大腦,病理學教授緒方千三郎對遺體進行了屍體解剖。目前,平賀的大腦保存在東京大學醫學部。同年2月23日,在東京帝國大學安田禮堂舉行了大學葬禮。平賀讓的墓地位於府中市多摩市多摩靈園。平賀是唯一一位以東京大學校長身份去世並為其舉行大學葬禮的人。

榮典

位階
勳章等
外國勳章
Remove ads

評價

平賀讓設計的部分戰艦
Thumb
古鷹號重巡洋艦
Thumb
妙高號重巡洋艦

平賀讓留學歸國後,在海軍艦政本部從事艦艇設計工作。 擔任海軍軍令部第四部企劃科長後,設計了紀伊級戰艦古鷹級妙高級重巡洋艦夕張級仙台級輕巡洋艦神風級若竹級驅逐艦。 夕張級和妙高級重巡洋艦的輕量化設計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造船界的關注。 他也被譽為「造船之神」。

另一方面,由於他固執己見,不願屈服於中央海軍及其他造船官員的反對意見,他被戲稱為「平賀不讓」(平賀不譲),而非「平賀讓」。 當因工作問題發生衝突時,他經常對爭吵的人大聲咆哮,這為他贏得了「鎳鉻線」(ニクロム線)的綽號(因為他很容易變得怒火中燒)。 這種態度為他樹立了敵人,招致了周圍人的不滿,導致他一度受到排擠。

平賀式設計以輕型艦體和重火力為特點,也被其他國家視為潛在威脅。《華盛頓海軍條約》之所以按照主炮口徑對巡洋艦進行分類,有觀點認為,其目的之一就是將古鷹級劃為重巡洋艦,並將其置於重巡洋艦的條約限制之下。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隨後的《倫敦海軍條約》限制了包括重巡洋艦在內的輔助艦艇數量,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遏制妙高級及其改進型的建造。 平賀的上司、海軍軍令部第四部部長山本海三制定的八八艦隊計劃,旨在建造12艘裝備40厘米艦炮的戰列艦,共計擁有驚人的58座雙聯裝炮塔。其目的是降低成本並縮短工期(例如在土佐號戰列艦的建造中,從開工到竣工僅耗時24個月)。 日本海軍軍力的這種迅速擴張是促成華盛頓裁軍會議召開的原因之一。 然而平賀曾要求修改加賀號戰列艦的設計方案,包括採用雙聯裝和三聯裝炮塔混合配置。 儘管該方案具有艦體尺寸更小、重量更輕、穩定性更高等優點,但由於破壞了量產的效率而被山本否決。

1919年12月平賀就任第四部企劃科長後,他增加了紀伊級戰列艦的側舷裝甲厚度,並將仙台級輕巡洋艦的燃料動力由重油專燒改為煤油混燒,反而因動力不足而受到詬病。艦體寬度的增加是對其前任所實現的量產體系的否定,導致建造工期更長、成本更高。 結果,由於建造成本增加,原計劃採購的20艘巡洋艦最終縮減至12艘。 此外,由於平賀對1920年設計的艦艇進行了設計修改,導致艦艇因重量增加而航速降低了2至3節。

夕張號輕巡洋艦排水量僅3500噸,據稱卻擁有與5500噸級巡洋艦相當的戰鬥力,但由於超出計劃排水量10%而損失了航速。 此外,由於艦體尺寸不足,其惡劣海況下的適航性也較差。 這艘輕巡洋艦的任務是作為魚雷戰隊旗艦,但艦員編制卻相對不足。 其續航能力也存在缺陷(14節航速下續航里程為3300海里。相比之下,5500噸級巡洋艦的續航里程為5000海里)。 此外,其搭載飛機的能力也無法提升。 然而,夕張號僅建造了一艘作為實驗艦,有人認為它作為實驗艦具有重要的意義,為其後來的重巡洋艦設計奠定了基礎。

古鷹型重巡洋艦的排水量也比計劃的7500噸增加了1000噸,並且航速也有所下降。 此外,她那獨特的六座單裝炮塔設計,不顧海軍軍令部第一部門的反對,採用了手動升降系統。 結果,該設計暴露出一個缺陷,即炮塔內的10發速射彈藥用盡後,彈藥的補給速度就跟不上了(也有說法認為古鷹級之所以評價甚高,恰恰是因為這個缺陷尚未暴露)。

妙高級重巡洋艦的主炮散布範圍異常之大,與其裝備三座雙聯裝炮的青葉型重巡洋艦相比,其射擊精度僅有後者的一半,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點。 完全取消魚雷武器也被認為是一個問題。 雖然這事關國防基本計劃的重大調整,但卻由平賀一人獨斷專行地決定並執行了。 從軍事角度來看,海軍方面希望重巡洋艦能夠兼顧八門主炮和魚雷武器,但平賀認為,由於條約限制了戰列艦的保有數量,重巡洋艦應該被視為「准戰列艦」來設計。 最終結果雖然與時代發展趨勢相悖,但某種程度上也符合平賀的判斷,即重巡洋艦的魚雷裝備在實戰中鮮有建樹。 另外,當其他國家重巡洋艦普遍裝備8至9門主炮時,平賀設計的重巡洋艦卻擁有更具優勢的火炮數量和防禦能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性能提升,是建立在平賀的設計忽視實際情況,以及在建造過程中不斷進行改進所導致的超排水量,並最終違反條約限制的基礎之上的。

由於無法繼續容忍平賀的作風,山本海三於大正12年10月1日解除了平賀第四部企劃科長的職務,並任命藤本喜久雄為繼任者,同時命令平賀前往歐洲進行技術考察研究。 平賀實際上是被降級調離了設計一線。

平賀的繼任者藤本喜久雄的首要任務,便是着手修改平賀式設計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包括青葉級重巡洋艦的設計缺陷、改進型巡洋艦(如古鷹級)的設計以及妙高級重巡洋艦魚雷武器的恢復問題。 藤本保留了10門主炮的火力配置,並為其重新配備了魚雷發射裝置,這一改動令軍方感到非常滿意。 然而,藤本的設計卻為了響應軍方提出的更高指標而走入了另一個極端,這也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條約時代日本海軍建造的新型魚雷艇、新型驅逐艦、新型輕巡洋艦,都是藤本在平賀被降級期間主持設計的,但這些艦艇普遍存在穩性不足的問題,並最終導致了友鶴事件和第四艦隊事件的發生。 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平賀式設計理念中一味追求重火力,導致艦艇重心過高,頭重腳輕。 有觀點認為,如果繼續由平賀負責設計,這些事故本可以避免;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1944年12月襲擊菲律賓海科布拉颱風中,一艘頭重腳輕的美軍驅逐艦與多艘其他艦艇發生傾覆事故。 而此後美軍吸取教訓,對艦艇設計進行了改進,穩性問題得到有效改善,相關事故也徹底杜絕。 然而,平賀設計的早川號驅逐艦也曾因穩性不足而傾覆沉沒。

海軍艦政部長山梨勝之信回國後,任命平賀為海軍技術研究所造船研究部長,但並未允許他重返艦艇設計部門。 在設計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替代艦方案時,儘管他當時僅僅是海軍技術研究所所長,一個與艦艇設計部門並無直接關聯的職務,但他仍然在技術審查會議上提交了自己的設計方案,並再次因此受到批評。 其設計方案因存在諸多缺陷而遭到質疑,例如主炮配置方案被認為「無法有效進行反驅逐艦作戰」,以及因省略後桅杆而導致缺乏備用射擊指揮所等問題。 平賀在此期間提出的設計方案中,仍然堅持混合配置雙聯裝和三聯裝主炮炮塔。 大約在這個時期,他被評價為「擅長建造船舶,但沒有能力建造軍艦的造船家」。 1932年,據稱原本已被採納的海軍驅逐艦主炮和高射炮統一化計劃被取消,導致日本海軍驅逐艦在火力配置方面長期處於劣勢。 不過,此時正值平賀被降級並轉入預備役期間,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影響決策,仍然是一個疑問。 此外在島風號驅逐艦的建造過程中,曾考慮過在驅逐艦上配備大角度主炮的構想,並且這一構想最終在平賀復歸後在松級驅逐艦上得以實現。

藤本突然去世後,與平賀同齡的江崎岩吉和福田啓二都被提名為繼任者,但最終平賀的弟子福田啟二被任命為總務科長。 1935年7月,村雲號特型驅逐艦發生了因海浪衝擊而導致艦體出現褶皺變形的事故。 負責調查此事故的牧野茂造船少佐認為這是艦體強度存在嚴重缺陷的徵兆,並建議對所有同型艦艇進行入塢加固修復,但這一建議未被採納,相關艦艇的維修計劃最終僅按照海軍軍令部總務部長豐田貞次郎的指示,被納入到例行維護保養之中。 9月,第四艦隊事件爆發後,平賀無視牧野造船少佐提出的建議,以「未採取預防措施」為由,下令將曾與藤本共事的江崎岩吉調往吳海軍工廠。 江崎也因此心灰意冷,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甚至萌生了跳槽到私人公司的念頭。

大約在這個時期,平賀讓重返艦艇設計部門,並開始作為當時海軍內部唯一擁有戰列艦設計經驗的專家,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大和級戰艦最初是由藤本和江崎兩人組成的團隊,根據軍令部的要求設計的,最初的設計方案是一艘航速超過30節、主炮集中於艦艏、搭載大量航空裝備的高速戰列艦。 戰列艦的設計理念持續演變(儘管大和級戰列艦的27節航速在當時是否真的算作中速,仍然存在爭議。 事實上,英國的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和美國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也擁有相同的航速)。 也正是在此時,平賀提交了一份包括雙聯裝和三聯裝主炮混合配置在內的設計方案,但被軍令部以兩種炮塔均不具備量產能力為由否決。

在平賀設計的所有艦艇上,他都堅持安裝中央縱向隔艙壁,這種結構在當時列強海軍新建造的艦艇中往往已被廢棄。 儘管這種結構能夠增強艦體強度,但也使得艦艇難以有效控制進水。 一旦艦艇因魚雷攻擊等原因發生破損進水事故,由於縱向隔艙壁的阻隔,破損側的艙室會迅速被海水淹沒,導致艦艇重心偏移,極易發生傾斜沉沒的危險,這是一個致命的設計缺陷。 在太平洋戰爭中,這一設計缺陷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日本海軍的巡洋艦損失慘重,常常在被一枚魚雷擊中後就迅速傾覆沉沒 (例如在薩沃島海戰中沉沒的重巡洋艦加古號)。

平賀反對採用焊接工藝,固執地堅持鉚接工藝。 鉚接工藝導致艦艇在遭受炮彈攻擊時,受損程度更大(由於鉚釘斷裂,衝擊波會波及更大範圍的結構),同時使用鉚接工藝也使得柴油發動機等新型技術難以在艦艇建造中得到應用。 由於在技術應用方面採取過於保守的態度,對新技術缺乏信心,其設計理念仍然停留在舊技術框架內,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此外,由平賀指導設計的大和級戰列艦,其水密艙壁數量也明顯不足(僅有23個水密艙室,與20年前設計的長門型戰列艦持平),並且對艦艇遭受攻擊或損傷後的損管對策研究也明顯不足(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藤本喜久雄在艦艇損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精力)。 另一方面,為了能夠略微提升艦艇的運載能力,平賀的設計方案往往忽視成本和造船工業的實際生產能力,對艦艇的超重問題和工期延誤問題給予了異常嚴苛的指導。 據說平賀的上司山本海三認為,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敗,平賀重返艦艇設計部門是主要原因,而平賀的責任則主要集中在關西地區的海軍造船部門。 戰後,當日本造船協會試圖授予山本海三名譽會員稱號時,山本堅決拒絕,並聲稱如果協會執意如此,他將退出協會,認為自己不配獲得如此高的榮譽。

Remove ads

子女

平賀讓的妻子是原正幹(工程學士,其岳父是花房直三郎[18][19])的妹妹[20]。長子平賀健一(男爵)的妻子是實吉純郎的次女[21]。他的三女兒嫁給了前三得利總裁佐治敬三,他的侄女(原正樹的長女)嫁給了建築師平山隆(天文學家平山信的次子)[22]

傳記

  • 內藤初穂《軍艦総長平賀譲》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