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東工團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广东工团军
Remove ads

廣東工團軍,正式名稱是廣東工人自衛軍,是中國共產黨廣東地區領導建立的最早的工人武裝力量之一,活躍於國共合作時期。該武裝於1924年8月在廣州正式成立,旨在對抗廣東商團,並支持國民革命,並於商團事變後解散。工團軍存在時間雖短,但在中共早期的軍事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鎮壓廣州商團事變中表現突出[1]

事实速览 廣東工人自衛軍, 存在時期 ...

起源

1924年,廣州擁有約20萬工人。在國共合作背景下,中共廣東區委積極推動建立由中共直接領導的工農武裝,以應對由陳廉伯陳恭受等人領導的商團軍的威脅。廣州工人代表會(簡稱工代會)在中共廣東區委指導下,於1924年5月召開成立大會,通過決議籌建工團軍。8月19日,工代會正式決定編練工團軍,從工會中挑選300餘名青壯年工人組成。8月27日,廣東工團軍正式成立,由共產黨員施卜擔任團長,劉公素胡超任副團長。工團軍以工會為單位,採用「三三制」編制(10人為一分隊,3分隊為1小隊,3小隊為1中隊,3中隊為1大隊),共設30餘個分隊。成員胸前佩戴藍布帶,上書「廣東工團軍」字樣。

工團軍的組建得到國民黨中央和廣東革命政府的支持。國民黨中央工人部長、廣東省長廖仲愷批准其組織章程,並提供槍械、服裝和給養。工團軍由廣州工代會執行委員會直接指揮,下設軍事委員會負責具體指揮事務。《工團軍簡章》規定,其宗旨為「輔助革命政府,鎮壓反革命行動,尤其注重保護工人,防禦海盜之侵略」,並明確其職責包括保護工人免受外界壓迫及維護工會安全[2]

Remove ads

訓練與組織

廣東工團軍注重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聘請黃埔軍校學生擔任教練,負責軍事技能和政治思想教育。廣州工代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劉爾崧親自參與政治教育工作。訓練課程包括每日「兩操兩講」,強調紀律嚴明和服從指揮,力求在短期內提升戰鬥力。工團軍的紀律性和組織性較強。

9月中旬,工團軍擴建為廣東全省工團軍,並發表《廣東全省工團軍成立宣言》,明確其目標為「在帝國主義和軍閥雙重壓迫下,通過武裝自衛擁護工人利益,協助革命政府推進國民革命」。

主要活動

廣東工團軍在成立後迅速投入對抗商團軍的鬥爭。1924年8月,商團軍軍火被廣東軍政府扣留,商團隨即罷市並施壓政府。工團軍與其他中共組織一同堅決支持政府扣留軍火的決定,並要求將沒收的軍械撥給中共的工團軍和農民自衛軍使用。

9月20日,孫中山調工團軍和農民自衛軍前往韶關,負責宣傳國民革命理念,擴大反軍閥、反帝國主義的影響力。在韶關,工團軍接受孫中山檢閱並宣誓支持北伐[3]

10月10日,工團軍與商團軍爆發武裝衝突。中共廣東區委號召工團軍準備作戰,聯合其農民自衛軍、黃埔學生軍及政府軍隊,於10月15日參與作戰。

解散

商團事變平定後,工團軍任務基本完成。1924年10月19日,廣州工代會召開大會,決定工團軍服務期滿後退伍。10月30日,在廣州惠州會館舉行退伍儀式,由國民黨中央工人部秘書,中共黨員馮菊坡主持,廖仲愷及蘇聯顧問鮑羅廷等人發表演說,場面熱烈。工團軍正式解散,其成員多返回工會或加入其他國共兩黨的武裝,如省港罷工工人糾察隊和各地農民自衛軍,成為後續中共工農運動的骨幹力量。

歷史意義

廣東工團軍是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合作時期建立的第一支由其直接領導的工人武裝力量,雖然僅存在兩個多月,但意義深遠。其成功協助平定商團事變,維護了廣東軍政府的穩定。同時,工團軍的組建和訓練為中共培養了一批軍事人才,為後續其武裝的發展積累了經驗。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