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康斯坦斯·馬凱維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康斯坦斯·喬金·馬凱維奇(英語:Constance Georgine Markievicz;波蘭語:Markiewicz [marˈkʲɛvitʂ];原姓Gore-Booth;1868年2月4日—1927年7月15日),也叫馬凱維奇伯爵夫人(Countess Markievicz)、馬凱維奇夫人(Madame Markievicz)[1],是愛爾蘭政治家,英國下院首位女性議員,也是歐洲首位女性內閣部長。馬凱維奇曾因參加1916年復活節起義而被判處死刑,但因女性身份減為無期徒刑[2] 。她於1919年到1922年擔任愛爾蘭勞工部長,在愛爾蘭內戰中支持共和軍,並於1926年成為共和黨創始成員,後在1927年去世。

早年
康斯坦斯·喬治·戈爾-布斯1868年出生在倫敦白金漢門,是北極探險家和冒險家亨利·戈爾-布斯爵士的大女兒。在1879-80年的饑荒期間,亨利爵士為他斯萊戈郡北部的里斯德爾莊園(Lissadell House)租戶提供了免費食物,這對康絲坦斯和她的妹妹伊娃影響很大,使得她們開始關心勞動人民。姐妹倆是詩人葉芝的兒時好友,葉芝經常造訪里斯德爾,曾在《紀念伊娃·戈爾布斯和康·馬凱維奇》(In Memory of Eva Gore-Booth and Con Markiewicz)說兩人是「兩個穿着絲綢和服的女孩,都很漂亮」[3]。
戈爾-布斯夢想成為畫家。1892年,她進入斯萊德美術學院學習[4],住在肯辛頓戈爾。正是在這個時候,戈爾-布斯第一次參與政治,加入了全國婦女選舉權聯盟。離開斯萊德藝術學院後,她搬到巴黎,就讀於朱利安學院 ,在那裡遇到了未來的丈夫卡西米爾·馬凱維奇(Casimir Markievicz) ,一位富裕波蘭藝術家。[5]
兩人於1903年在都柏林定居,活躍於藝術和文學界,康斯坦斯成為了一名風景畫家[6]。1905年,她與藝術家莎拉·珀瑟、納撒尼爾·霍恩、沃爾特·奧斯本和約翰·巴特勒·葉芝一起創立聯合藝術俱樂部(United Arts Club)。俱樂部匯集了德格拉斯·海德等許多愛國者和未來的政治領袖。[7]
Remove ads
參政



1908年,她開始積極參與愛爾蘭的民族運動,加入了新芬黨和愛國組織愛爾蘭之女(Inghinidhe na hÉireann)。[8]
1909年,她創立了愛國青年組織芬尼安(Fianna Éireann),以羅伯特·貝登堡的軍事風格訓練成員。1911年,她因在抗議喬治五世訪問愛爾蘭的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示威遊行中發表講話而第一次入獄。[9]

作為愛爾蘭公民軍的一員,她參加了1916年的復活節起義,設計了公民軍制服,並公民軍創作了隊歌。[10]
她曾在聖斯蒂芬綠地參戰,射殺了都柏林警察局的一名警官[11][12],並在復活節星期一監督路障的設置[13]。
斯蒂芬綠軍守軍堅持了六天,在英國人向他們展示了皮爾斯的投降令後投降。接受投降的英國軍官德庫爾西·惠勒上尉(de Courcy Wheeler)後來娶了她的堂妹賽琳娜·莫德·貝雷斯福德·諾克斯(Selina Maude Beresford Knox)。[14][15]
包括她在內的投降者被帶到都柏林城堡,然後收入克瞞漢姆監獄[16]。她是70名女囚中唯一被單獨監禁的。1916年5月4日的軍事法庭上,馬凱維奇對叛亂罪拒不認罪[17] ,她告訴法庭:「我為愛爾蘭的自由而戰,我不在乎這將給我帶來什麼。我做了我認為正確的事。」 [17] [18]她被判處死刑,但法院「完全且僅出於她的性別」決定減刑[17],因此減為無期徒刑。得知此事後,她說:「我真希望你們能體面地開槍打死我」。[a] [20]
馬凱維奇於1916年7月先後被轉移到芒喬伊監獄、霍洛威監獄和艾爾斯伯里監獄。1917年,她與其他參與起義的人一起因倫敦政府大赦而出獄。大約在這個時候,原本信奉愛爾蘭教會的馬凱維奇皈依了天主教。[21]

1918年,她因參與反徵兵活動再次入獄。不過,在1918年的大選中,馬基維奇旋即以66%的選票擊敗對手威廉·菲爾德,成為都柏林聖帕特里克選區的73名新芬黨議員之一。選舉結果於1918年12月28日公布[22],她由此成為第一位入選英國眾議院的女性[23]。然而,根據新芬黨的政策,她拒絕進入下議院就任[24]。
由於被囚,她未能參加第一屆愛爾蘭國會[25]。1921年,她被選入第二屆國會[26]。
1919年4月至1922年1月,馬爾基維奇在眾議院第二部和第三部擔任勞工部長。1919年4月至8月,她是愛爾蘭第一位女內閣部長,同時也是歐洲第二位女政府部長[27]。直到1979年瑪麗·蓋根-奎恩(Máire Geoghegan-Quinn)當選蓋爾語部長為止,她是愛爾蘭歷史上唯一的女性內閣部長。
馬凱維奇於1922年1月與埃蒙·德·瓦萊拉和其他反對英愛條約的人一起離開了政府。她在愛爾蘭內戰中積極支持愛爾蘭共和主義,包括指揮公民軍占領都柏林的莫蘭酒店(Moran's Hotel)[28]。內戰結束後,她前往美國旅行。1923年,她再次參加大選,但與其他愛爾蘭共和主義者一樣,她拒絕進入下議院就座。1923年11月,她再次被捕。在獄中,她絕食抗議,不到一個月便被釋放[29]。
1926年,她離開了新芬黨,加入了共和黨,並主持了新黨的成立大會。1927年6月,她作為共和黨成員進入第五屆國會,但在沒有就任之前就去世了[30]。
Remove ads
去世
她於1927年7月15日去世,享年59歲,死因是兩次闌尾炎手術後的併發症。她死在公共病房裡,「在她想成為的窮人中間」[31] [32]。為她治療的醫生之一是她的革命夥伴凱瑟琳·林恩(Kathleen Lynn)[33]。在她去世之前,埃絲特·羅珀與瑪麗·佩羅茲、海倫娜·莫洛尼、凱瑟琳·林恩和其他朋友曾一起為她守夜。自由邦政府拒絕為她舉行國葬,但成千上萬熱愛她的都柏林人在奧康奈爾街和帕奈爾廣場兩旁為她送行。埃蒙·德·瓦萊拉發表了葬禮演說。[31][34]
2018年,愛爾蘭議會向英國下議院捐贈她的肖像,以紀念1918年人民代表法令 ,根據該法案,英國首次允許部分女性擁有投票權。[35]
家庭
她的丈夫卡西米爾在巴黎被稱為馬凱維奇伯爵(Count Markievicz),這是當時波蘭大地主的標準頭銜。但根據俄羅斯秘密警察的彼得·拉赫科夫斯基,他實際上沒有獲得頭銜的資格[36]。卡西米爾·馬凱維奇和她相遇時已婚,但和妻子處於分居狀態。他的妻子於1899年去世,他和戈爾-布斯於1900年9月29日在倫敦結婚[37]。1901年11月,她在里斯德爾生下了女兒梅芙(Maeve)[37]。
注釋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