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康氏馬鮫
馬加鰆屬魚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康氏馬加鰆(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中國大陸稱康氏馬鮫)為鯖科馬鮫屬的食用魚,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棲息於近海水面附近,有洄游習性。其背部為藍灰色、腹部為銀灰色,有灰綠色的體側線和遍布全身的黑斑。其體長而扁,尾鰭深叉,頭尖,主要以小魚為食。壽命可達22歲。目前該魚雖有較大的種群,但受過度捕撈影響嚴重。
Remove ads
物種命名
康氏馬鮫的屬名「Scomberomorus」源自於古希臘語詞彙「σκόμβρος」,意為鯖魚或金槍魚;康氏馬鮫由法國博物學家貝爾納·熱爾曼·德·拉塞佩德於1800年根據另一位法國博物學家菲利伯·康默森提供的筆記和插畫正式描述。拉塞佩德選擇用康默森的姓氏作為該魚的種加詞[5]。在浙江寧波一帶,因在康氏馬鮫多在春季上市,故群眾俗稱其為「鰆」[6]。該魚的其他俗名有馬鮫、梭齒、魠魚、頭魠、土托、土魠、康氏馬發、塗魠等[4]。
外貌描述
康氏馬鮫背側呈藍灰色,而腹側則為銀灰色,鱗片小而圓且易脫落。其體側線為灰綠色,在第二片背鰭處下歪後彎曲延伸至尾柄。成魚身體上可見數十條黑斑。該魚身體長而側扁,尾鰭深叉,頭尖,嘴大,眼小。其上下顎均有一列牙齒,牙齒大而側扁,呈三角形,共有12—16枚。康氏馬鮫第一片背鰭有硬棘15—18條,後方緊跟具有15—20根鰭條的第二片背鰭,再後方有8—10片小鰭;其臀鰭有16—21根軟條,後方有7—12片小鰭。康氏馬鮫最長可長到2.45米,而捕得最重的個體重44.9千克[4][7]。
物種分布
康氏馬鮫屬暖水性中上層肉食性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分布範圍西至紅海、東至澳大利亞和斐濟、南至開普敦、北至韓國、日本。末次冰期近海棲息地範圍隨海平面大幅下降而縮小,但康氏馬鮫因其分布範圍廣且能由近海向外海遷移,在洋流影響下基因交流更為頻繁,使得種群發生了擴張。蘇伊士運河開通後亦自紅海進入東地中海,如今突尼斯、埃及、土耳其、希臘和利比亞等國水域均有康氏馬鮫出沒[8][9]。該魚在同生態位相似的地中海原生魚類大西洋白姑魚的競爭處於上風,導致後者種群自1980年代起不斷下降[10]。
生態與習性
康氏馬鮫主要棲息於近海水面附近,棲息深度為15至200米,偶爾會進入潟湖或是河口,一般獨來獨往或成小群活動[9][4][7]。該魚有洄游習性,在秋季會遷徙至低緯度水域越冬,來年春季則會返回食物更豐沛的高緯度水域繁殖[11][12]。
成年康氏馬鮫為追擊捕食者,主要以魚類為食,尤其偏好鯷魚、鯡魚、沙丁魚,偶爾也會捕食其他鯖科魚類、鰺、合齒魚、須鯛以及槍魷[13]。小於40厘米的幼魚除去食魚外,還會捕食相當數量的蝦類[14]。
阿拉伯海海域的康氏馬鮫一般在每年5—10月自遠洋前往沿海水域繁殖[12][15]。而南海海域的康氏馬鮫則在每年11一12月北遊至近海,並於1一3月產卵,至5月上旬結束。成熟卵徑為1.4毫米,在36至38小時間孵化成幼魚,魚苗在孵化後會隨波逐流[16][17]。其在不同海域的性成熟年齡與體長均略有不同,但整體而言其在1—2歲左右性成熟[1][15]。性成熟時雌性平均體長為66.7厘米,而雄性則是80.3厘米[18]。該魚壽命可達22歲[1]。
經濟利用

康氏馬鮫是商業價值極高的食用魚種[15],全球年產量在7萬至22萬噸之間[9],主要以流刺網捕撈,但拖網、圍網、魚梁等漁具也可捕得該魚[1]。康氏馬鮫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兼有補氣、平咳、提神等功效[9],可油煎、燉湯、紅燒或是油炸,台灣小吃炸土魠魚即是用康氏馬鮫製作[21]。此外,閩南有用炸酥後的康氏馬鮫魚塊製作的小吃土魠魚羹,而浙江寧波也有以該魚為原材料的菜餚雪菜馬鮫魚[6]。然而,由於康氏馬鮫屬頂尖掠食者,其體內常累積毒素,如雪卡毒素以及銅、鉻等重金屬[17][22]。
種群保育
康氏馬鮫的水產養殖目前仍處於試驗階段[23],市場需求依賴於野外捕撈[1]。康氏馬鮫尚有可觀規模的種群,但大部分水域的種群均因過度捕撈而衰退,下降趨勢在30%—60%不等,因此該魚被IUCN評為「近危」[1]。其在波斯灣的種群所面臨的漁業壓力尤為龐大,且缺乏相關的保育政策,故被評為「易危」[2]。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