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島陸軍服裝分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廣島陸軍服裝分廠
Remove ads

廣島陸軍服裝分廠(日語:広島陸軍被服支廠ひろしまりくぐんひふくししょう),又稱出汐倉庫(日語:でしおそうこ),是位於日本廣島縣廣島市南區出汐地區的一處軍事設施,原為大日本帝國陸軍所設立的被服廠,專責生產軍服軍靴等軍需物資。該設施距離1945年8月6日廣島市原子彈爆炸的爆心地約2,670公尺。雖然建築的鋼鐵門出現彎曲變形,但整體結構並未倒塌。原爆發生後,大批受難者湧入此地,建物遂被作為臨時救護所使用。

事实速览 廣島陸軍服裝分廠, 概要 ...

戰後,此地曾被轉作學生宿舍與運輸倉庫之用。自1990年代後期起,設施逐漸閒置,目前僅存的四棟建築(10至13號倉庫)已被廣島市認定為「被爆建築物」之一。亦為日本現存最古老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群之一,具有重要的建築史價值[1]。基於其歷史與文化意義,市民發起保存運動。[2][3]廣島縣也表示,將對其所持有的三棟建築進行耐震補強[1]。2024年1月19日,該設施以「舊廣島陸軍服裝分廠倉庫設施」之名,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4][5][6]

Remove ads

概要

Thumb
1930年的廣島市地圖顯示服裝分廠的位置。

廣島陸軍被服支廠主要負責製造軍人用的服裝與鞋靴等裝備。戰後,該建築歷經多次用途變更,但自1997年起關閉,作為歷史遺構保留至今。目前一般以「出汐倉庫」之名稱流傳,原則上禁止隨意進入。若欲參觀,須事前聯繫廣島縣財產管理課以獲得許可[7]該工廠所處理的項目不僅包括軍服與軍靴,還涵蓋斗篷內衣類、帽子、手套襪子等服飾品,亦包括背包飯盒水壺棉被毛毯肥皂剪刀與小刀、軍人手冊等雜項物資[8]。進入大正昭和時期,隨著戰線擴大與武器、裝備的多樣化,該廠亦開始製造防寒服、防暑服、航空隊用服裝、空降部隊、挺身隊用裝備,乃至於化學戰防毒服等。

這些物資當中,軍服的縫製與軍靴的製造是被服廠的主要職能;至於其他品項的生產,則多交由民間工廠代工,被服廠本身則負責發包、品質管理、儲藏與配發等業務。除了承擔陸軍所需之軍服與軍靴的生產、以及各類被服與雜項的採購、儲藏與配發外,亦負責中國地方四國地方九州地區相關民間工廠的管理與技術指導,並對國民被服進行監督。

1924年時的職工人數為652人(男性262人、女性390人)[9],至1929年(昭和4年)時為505人(男性228人、女性277人)[10],顯示女性職工人數高於男性。1924年時的最低工資為男性1圓20、女性90錢;最高工資為男性4圓、女性3圓[9]。此外,該廠亦提供員工本人及其家屬的診療服務與嬰幼兒保育等福利措施,惟徵才對象主要針對出身良好的家庭子女,並會進行嚴格的身分背景調查[9][10]

至1943年(昭和18年)後期,隨著美軍對日本本土的空襲展開,工廠開始進行生產設備與儲備品的分散作業,並在廣島支廠轄下設置倉敷出張所、兒島作業所與宇品作業所。

Remove ads

沿革

創設

Thumb
1944年的服裝倉庫。

1905年(明治38年)4月,本設施作為陸軍被服廠廣島出張所設立,同年12月於市內皆實町日語[[:ja:[皆実町 (広島市)|[皆実町 (広島市)]](當時)完成全棟建築[9][10]。1907年(明治40年)11月升格為支廠[9][10]。創設初期,全國僅東京、大阪與廣島三處設有同類機構,三所之間保持業務聯繫與協調[9][10]。至大正初年,廠區面積達7萬坪[11]

鄰近區域除有於1906年遷至北側東新開町(今霞町日語霞 (広島市))的陸軍兵器支廠日語広島陸軍兵器補給廠,今為廣島大學霞校區所在地)之外,尚有陸軍要塞砲兵連隊(後改編為通信第2連隊,駐於比治山本町、今為進德女子高等學校]]與產業會館所在地)與多處軍事演習設施。設施開設初期的最鄰近車站為位於東側、國鐵宇品線上的比治山簡易停車場(1903年開業),支廠開設時亦設有引道通至該站,供裝卸物資使用。然而,該站於1919年8月廢止,後於1930年以「被服支廠前停留場」之名復站,後改稱為上大河車站[12]。此外,自廣電宇品線皆實線通往支廠的道路,因為上下班人流眾多,被稱為「被服廠通」,即今皆實町中通商店街。[13]

原爆

Thumb
原子彈爆炸後的服裝分廠倉庫(1945年11月,美軍拍攝)。

1945年8月6日,美軍投下的原子彈使廣島市陷入全面毀滅狀態。然而,由於被服支廠距爆心地約2.7公里[14],再加上其外牆厚達60公分,因此雖遭受爆風衝擊與熱線波及,仍免於焚毀與倒塌,得以作為臨時救護所使用[14]。大量被爆者逃至此處,其中許多人在此斷氣。當時的慘狀亦被峠三吉日語峠三吉記錄於其詩作《原子彈詩集》中〈倉庫的記錄〉與〈於臨時包紮所〉中。此建築至今仍保留因爆風而嚴重扭曲的鐵製窗扉,另有遭爆風掀起的磚牆柱帽部分被切割保存,現存於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8][14]

戰後至今

隨著日本戰敗,被服支廠廢止。自1947年(昭和22年)10月起,原有建物與廠區用地陸續轉為他用,包括作為廣島大學廣島高等師範學校日語広島高等師範学校校舍、大藏省中國財務局辦公廳舍、公務員宿舍用地、民間住宅用地、縣立學校(皆實高中、縣立廣島工業高中)用地、國道2號線道路用地,以及其他事業用地(如新廣島電視台總部大樓)等。此過程中,除了現存的四棟建築外,其餘均已拆除[8]。值得一提的是,原被服支廠本館於戰後曾作為縣立皆實高中本館使用至1964年,其後轉作美術與書法教室使用多年,但現已不存[15]

其後,現存四棟建物之中,有一棟被作為廣島大學學生宿舍薰風寮使用,其餘三棟則移交日本通運作為倉庫使用[8]。1995年後,日本通運也不再使用該設施,並將建物轉讓給縣政府,自1997年起,四棟建築完全處於未使用狀態[14]。此外,這些建築已以「舊日本通運出汐倉庫1~4號棟」之名,登錄於市政府的被爆建築名錄中[16]

曾經覆蓋出汐町大半區域的被服支廠,如今僅餘下少數遺構,然即便如此,其作為地區的地標性建築仍廣為人知。鄰近的旭商店街之暱稱「Ivy Town(常春藤城鎮)」即取自舊倉庫牆面上纏繞的常春藤[17]

Remove ads

支廠長

  • 荒張正一郎 一等主計正:任期不詳-1934年3月5日[18]

現況

結構

現存的10至13號倉庫建於1913年(大正2年)8月[14][19]。建築由4棟組成,呈L字形排列,每棟長邊約94公尺、高17公尺,為三層樓的鋼筋混凝土構造,外牆貼磚[8][14][19]。自1997年起完全封閉,未再使用[14]。目前1至3號棟為廣島縣所持,4號棟則由中國財務局所有,但由廣島縣統一管理[16][14],總延床面積約為21,700平方公尺[14]

雖外觀類似紅磚建築,但實際上採用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並與外牆紅磚整合為一體。從外部可見混凝土梁端與樓板,可證實其結構。據信,日本最早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為明治38年在佐世保軍港內所建之設施。因此,被服支廠可視為日本鋼筋混凝土建築的過渡期代表[14]

再利用計畫

廣島縣於1980年開始探討保存事宜[20]。1993年(平成5年)舉辦由縣主導的保存活用方策懇談會,會中一致認為應以「文化、歷史・和平、亞洲觀點」作為活用基礎[21]。其後雖曾提出數項活用計畫,但因泡沫經濟崩潰導致財政困難,加上每棟需投入逾20億日圓進行耐震補強,致使計畫無法實現[14][19]。例如1997年提出「瀨戶內海文化博物館構想」、2002年提出「國際藝術文化據點整備構想」,並一度作為引進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分館的候選地點[14]。2011年(平成23年),為解決原爆之子像附近無法展示所有千紙鶴的問題,本建築亦曾列為長期展示場地候選之一[22]

2019年12月4日,廣島縣表示因結構老朽,擬拆除所擁3棟中的2棟,僅保留1棟進行補強與修繕[23][24][25]。然而因應社會各界要求保留聲浪升高,縣於2021年5月19日決定對所擁3棟全面實施耐震化[26]。2022年5月18日,中央政府亦宣布配合廣島縣政策,將其所持的1棟一併保存[27]

2023年5月17日,來自神戶市的研究所學生向前來採訪G7廣島高峰會的外國媒體介紹此建築,並說明其作為「同時傳達受害與加害雙重面向的重要文化財」的意義[28]。2023年5月21日,電視節目《日曜報道 THE PRIME日語日曜報道 THE PRIME》的現場直播選址於此建築內進行,內容涉及該建築及G7廣島高峰會的相關討論[29]

另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