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開遠古猿

人科禄丰古猿属哺乳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开远古猿
Remove ads

開遠祿豐古猿學名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或祿豐古猿開遠種,常稱開遠古猿小龍潭古猿,是祿豐古猿屬下的一個種,生存於約1,500萬年前[1]:88[注 1]中新世

事实速览 科學分類, 二名法 ...
Remove ads

發現

1956年,西南地質局雲南省開遠市小龍潭煤礦進行勘探工作,汪泰茂林文善在褐煤層中發現5枚臼齒化石。1957年,雲南省博物館又在煤層內搜集到5枚牙齒;1980年和1982年又發現含12枚牙齒的上頜骨和3枚下齒。共發現有25枚古猿牙齒化石,另外發現有其他動物化石計613,稱為「小龍潭動物群」[2]:26。與開遠古猿同時代的哺乳動物化石有河狸、小龍潭嵌齒象、巨頜嵌齒象、四棱齒象英語Tetralophodon、慶義軛齒象英語zyolophodon河馬小河豬英語Propotamochoerus利齒豬英語Listriodon[3]:31

特徵

開遠古猿的上牙側門齒舌結節發達,在舌面從齒冠頂沿中軸方向向舌結方向有一粗的指狀尖,將舌面分隔為近中凹和遠中凹,切緣脊為角狀,側視牙冠為三角形,犬牙較窄長,齒冠長大於寬,有明顯的犬齒前齒隙[3]:30。下牙第二前臼齒齒冠為斜的平行四邊形,每個邊又稍向外突,寬大於長,齒冠分頰尖和舌尖,有明顯的前後凹,前凹淺小,後凹深大,有明顯的後座[3]:30-31。下臼齒有5個主齒尖,齒尖較低,頰舌側齒尖間距較寬,齒冠長大於寬[3]:31

小龍潭地區在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早期形成熱帶雨林區,繁盛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食物,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哺乳動物,與森林形成了一個熱帶雨林型的生態系統。開遠古猿即生活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以植物的果實和昆蟲等為食[4]:10

研究

開遠古猿發現後,其歸屬和地質時代曾有過一番爭議。1957年,人類學家吳汝康發表論文將開遠古猿定為一個新種,命名「開遠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kaiyuanensis[5][1]:84,時代定為上新世早期[6]:1。1965年,西蒙斯英語Elwyn L. Simons皮爾彼姆英語David Pilbeam重新修訂森林古猿類的屬種,將臘瑪古猿從中分離出來,他們在擴大臘瑪古猿屬的範圍時,將1956年的開遠古猿標本視為旁遮普臘瑪古猿(Ramapithecus punjabicus[1]:84,1957年的標本歸為西瓦古猿屬中的西瓦森林(西瓦)古猿(Dryopithecus (Sivapithecus) sivalensis)和森林古猿(西瓦古猿)印度種(Dryopithecus (Sivapithecus) indicus[7]:19。1974年,學者張玉萍根據對同層位的豬化石的研究,將開遠古猿化石層校訂為中新世晚期[3]:30。1983年,人類學家張興永認為開遠古猿是臘瑪古猿屬下一個獨特的種,命名「開遠臘瑪古猿」(Ramapithecus kaiyuanensis[7]:18。1989年,吳汝康等認為開遠古猿與祿豐古猿元謀古猿很相似,將其歸為新建立的祿豐古猿屬,命名「開遠祿豐古猿」(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7]:18。1990年,張興永等人提議將中國境內的原歸為臘瑪古猿屬的各種類另建一新屬——中國古猿屬,開遠古猿被命名為「開遠中國古猿」(Sinopithecus kaiyuanensis[8]:57。但在發表的文章中沒有提供嚴格區分開遠古猿作為不同種類的形態特徵,因而成為裸名,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1999, 第四版, ICZN, 131111)應為無效學名[7]:18

日本人類學者濱田潤一推測,開遠古猿很可能是由生活在距今5,000萬年的緬甸類人猿英語Amphipithecus進化而來,但由於化石年代差距太大,還沒有足夠證據證明[9]:328-329,331祿豐古猿屬下的三個種,由於開遠古猿的時代最早,蝴蝶古猿次之,祿豐古猿最晚,這三個種在系統演化上應為祖裔關係[10]:837

1991年,雲南地質科學研究所梁其中等學者應用磁性地層極性對比的方法對雲南古猿的化石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開遠小龍潭煤系的沉積時限為5.10Ma-10.00Ma,其中開遠古猿化石的年代為8.30±0.10Ma[11]:298

注釋

  1. 普遍認同為距今約1,500萬年,古地磁方法精確測量得出結果為830±10萬年。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