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弈棋仕女圖
唐代风俗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弈棋仕女圖》是出土自中國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工筆重彩唐代風俗畫,是屏風畫《弈棋圖》的中心部分。縱約62厘米,橫約54厘米,絹本設色。現藏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圖上主要繪有正在聚精會神下圍棋的唐代仕女,仕女雍容華貴,衣着艷麗。畫作和傳統仕女圖展示的宮廷婦女不同,體現的是邊區貴族眷屬居家的狀態,以寫實為主。
發掘信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和吐魯番縣文物保管所(今吐魯番市文物管理局)於1972年組織發掘、清理阿斯塔那古墓群東南段,此次工作完成了對唐西州豪門張氏家族的墓區的發掘。其中187號墓出土了《弈棋仕女圖》該墓大致年代在唐長安二年到四年(702年-704年)至天寶時期(742年-756年),是一座相隔約40年的合葬墓。《弈棋仕女圖》位於187號墓停屍台西北角,出土時為木框聯屏絹畫,不過由於墓穴被盜擾,畫作已破碎。後經修復。[1][2][3]
畫作內容
《弈棋仕女圖》縱62.3厘米,橫54.3厘米,是屏風畫《弈棋圖》的一部分。《弈棋仕女圖》是整個《弈棋圖》的中心,畫作內容以兩位仕女正在對弈的場景為主,左側一人僅剩紫色裙的一角。完整的仕女側身坐在地毯上,伸出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夾着棋子,正在思索如何落子。仕女發梳高髻,簪花耀頂,額間描有心形花鈿,闊眉細目,面色紅潤,體態豐盈;上身為白紗披肩緋地藍花短襦,下身為綠花蘿裙;手戴玉鐲。[1][3][4]
創作背景
圍棋在先秦時代便已開始流行,唐王朝成立後,因為唐太宗李世民熱愛圍棋至「通宵連日,情忘厭倦」的程度,圍棋開始得到很好的發展,從宮廷逐漸傳播至民間。到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圍棋弈道盛極一時。又因唐代絲綢之路的興起,圍棋在絲綢之路上各重鎮開始得到蓬勃發展,圍棋逐漸傳入歐亞各國。在敦煌西南75公里處的唐壽昌城便有圍棋棋子製作中心。《弈棋仕女圖》的出現,也證明圍棋在包括高昌在內的唐代絲綢之路上流行情況。[3][5][6]
《弈棋仕女圖》的棋盤與今制不同,屬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縱橫各17道,合289道的棋盤[a],亦屬麴氏高昌舊制。魏晉時期已經出現縱橫各19道,仿周天度數361道棋盤。到盛唐時期,19道棋盤已經完全取代17道棋盤。[6]


《弈棋仕女圖》雖出於西域,但其中仕女服裝是唐代中原貴族階層常見的服飾短襦長裙,可見當時中原文化對邊塞西州的影響。左側對弈仕女着紫裙,按唐服制,依夫色服紫;可推斷其身份是五品以上官員眷屬,可能是安西都護府官員夫人。右側仕女則穿綠裙,是六品官員的夫人。屏風畫《弈棋圖》中還有其他身着襦裙服的仕女,可能是下棋者的親屬。唐初流行較為大膽的袒胸無領短襦,但並未在《弈棋仕女圖》中體現,《弈棋仕女圖》的服飾較為拘謹和保守,體現了當時偏遠地區官吏眷屬對時尚雖不如中原婦女的強烈,但也也追求喜愛流行服飾。《弈棋仕女圖》所屬的屏風畫《弈棋圖》中還有或身着男裝、或身着圓領袍衫的侍女,這些人穿着無論是材料還是樣式均不如仕女。[7][8]
技法研究
《弈棋仕女圖》採用線條加凹凸暈染的工筆重彩繪製而成,風格則屬於唐張萱、周昉的「綺羅人物」。《弈棋仕女圖》以寫實為主,畫面以靜為主。《弈棋仕女圖》線條的表現方法因人物個體的不同部位而不相同,用粗細相同且起筆和收筆並明顯的細線描繪仕女手、臂、頸、面的肌膚部分,圓潤且富有彈性的線條將上層婦女的肌膚表現的嬌嫩且豐潤。用更為流暢的粗線描長而寬大的服裝,表現出綾羅絲綢柔軟光澤的質感和轉折起伏的變化。對於肩披的白紗則用粗細相交的線條,表現出白紗的輕軟和透明。《弈棋仕女圖》為工筆重彩,經過三礬九染、層層分染。仕女的服裝採用的凹凸渲染讓人體服裝起伏變化。頭髮的渲染讓頭髮着意梳攏且鬆動不板,面部肌膚的渲染讓仕女肌膚豐潤、白嫩、有彈性。其部分染料也是生活中的胭脂。[9][10]
衍生作品
2016年9月,以《弈棋仕女圖》為靈感來源的藝術表演《一朝一世界·唐·弈棋仕女圖》在北京馬奈美術館舉辦,《一朝一世界·唐·弈棋仕女圖》圍繞《弈棋仕女圖》,採用了舞蹈、行為互動、雕塑、樂舞復原等藝術形式表演。[11]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