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弗蘭克·B·凱洛格
美国政治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弗蘭克·比林斯·凱洛格(Frank Billings Kellogg,1856年12月22日—1937年12月21日),美國律師,政治家,曾任美國國務卿。1927年,和法國外交部長阿里斯蒂德·白里安發起非戰公約。凱洛格因此於1930年獲得1929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1]
Remove ads
早年
弗蘭克·B·凱洛格於1856年12月22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州波茨坦。在其9歲時,全家遷往明尼蘇達州。[2]
長大之後,凱洛格開始學習法律,並於1877年在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開始執業。[2]1878年至1881年任羅切斯特市檢察官,1882年至1887年任奧姆斯特德縣檢察官。1886年,他遷居明尼蘇達州首府聖保羅。[2]
1905年,應西奧多·羅斯福之邀,凱洛格加入聯邦政府,負責反壟斷訴訟。1906年,他被任命為州際商業委員會特別顧問,調查鐵路巨頭愛德華·亨利·哈里曼。1908年,他根據《修曼反壟斷法》領導對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聯邦起訴。他最重要的案件是1911年的「美國訴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並最終取得勝訴。此後,他於1912年至1913年擔任美國律師協會主席,並成為世界大戰外債委員會成員。[3]
1916年,凱洛格以共和黨身份當選為明尼蘇達州聯邦參議員,任期自1917年3月4日至1923年3月3日,先後參加第65、66和67屆國會。在《凡爾賽條約》批准過程中,他是少數支持條約的共和黨參議員之一。1922年連任失敗,1923年,他作為代表出席在智利聖地亞哥舉行的第五屆泛美會議。
1924年,凱洛格被總統卡爾文·柯立芝任命為駐英國特命全權大使,任期自1924年1月14日至1925年2月10日。他接替了在哈定總統任期內任職的喬治·哈維,之後由艾倫森·B·霍頓接任,以便凱洛格出任國務卿。[4]
國務卿生涯
從1925年到1929年,凱洛格在柯立芝總統內閣中擔任美國國務卿。[5]1928年,他被授予愛爾蘭都柏林的「城市自由市民」榮譽稱號;1929年,法國政府將他授予榮譽軍團勳章。
在擔任國務卿期間,凱洛格致力於改善美墨關係,並協助解決秘魯與智利之間長期存在的領土爭端。然而,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28年簽署的《非戰公約》。該條約由法國外長阿里斯蒂德·布里昂提出,旨在「放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手段」。凱洛格因此榮獲1929年諾貝爾和平獎。[6][7]
1930年至1935年,他擔任常設國際法院副法官。1931年,他當選為美國哲學學會會員。
凱洛格對自己的學術背景十分自覺,他僅就讀於一間鄉村小學,14歲便輟學,從未上過高中、大學或法學院,唯一的專業訓練來自在私人律師事務所的工作。他在明尼蘇達州貧困農場長大,缺乏處理歐洲外交精英所需的威嚴與世故。作為國務卿,他主要關注拉丁美洲事務,應對殘酷但不老練的獨裁者。他的幕僚提供政策構想,同時也欣賞他始終坦誠、易於溝通的作風。他幫助終結了墨西哥政府與天主教會的衝突,但未能解決油田歸屬爭端。在遠東事務上,他採納遠東事務司新主管尼爾森·特魯斯勒·約翰遜的建議,支持中國並保護其免受日本威脅,同時成功與中國談判關稅改革,提升國民黨的地位並逐步廢除不平等條約。在歐洲,他主要關注擴大《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的海軍軍備限制,但進展有限。
憑藉《非戰公約》,凱洛格獲得國際聲譽與諾貝爾和平獎。該公約幾乎得到全世界所有國家的認可,使發動戰爭成為可追究的刑事行為,為二戰後德國和日本戰犯的審判與處決奠定了法律基礎。
Remove ads
去世與紀念
弗蘭克·B·凱洛格在1937年12月21日,其生日的前一天在聖保羅因中風去世。他被安葬在華盛頓特區華盛頓國家大教堂。[8]
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