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弗朗西斯·布林克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弗朗西斯·布林克利(英語:Francis Brinkley,1841年12月30日—1912年10月12日),盎格魯愛爾蘭人,先後擔任軍官、記者、報社老闆、教授等。他在日本住了四十多年、橫跨了整個明治時代,撰寫許多日本文化、藝術、建築的相關著作、並和日本人共同編纂英日辭典。西里爾·康諾利是他的姪孫。
Remove ads
早年生活
1841年,布林克利生於米斯郡帕森斯敦府(Parsonstown House)。他是帕森斯敦太平紳士理查·布林克利(Richard Brinkley)與妻子哈麗特·格雷夫斯(Harriet Graves)的第十三個孩子,也是最小的兒子。[2]
布林克利的祖父約翰·布林克利是末代克洛因主教與首位愛爾蘭皇家天文學者;外祖父理查德·格雷夫斯則是三一學院院士和阿達格學院(Dean of Ardagh)院長。[2]姐姐克朗塔夫城堡的簡·弗農(Jane Vernon of Clontarf Castle)[3]是西里爾·康諾利的祖母。另一位姐姐安娜(Anna)在其首位丈夫詹姆斯王金斯頓伯爵五世去世後,成為金斯頓伯爵夫人,並為米切爾斯敦城堡末代堡主。藉著娘家關係,布林克利和同樣熱衷外國文化的語言學家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頓為親戚。[4]
布林克利起初就讀鄧甘嫩皇家學校,並在數學科和古典文學科獲得高分;之後就讀三一學院、並在畢業後從軍,獲伍利奇皇家軍事學院錄取後成為炮兵軍官。布林克利的表兄、第六任香港總督麥當奴爵士,隨後邀請他前往遠東擔任其副官。[4][5]
1866年,布林克利在前往香港途中參訪長崎市、目睹了兩位武士在決鬥。布林克利發現贏家會用羽織蓋住自己殺害的對手,隨後「跪下並合掌祈禱。」據說布林克利對他們的禮節留下深刻印象,並決定長居日本。[4]
Remove ads
日本生活
1867年,布林克利前往日本橫濱,此後再也沒有回到英國。[5]布林克利在當地隸屬英國公使館、擔任英國皇家砲兵軍官與日本大使館的助理駐外武官。布林克利赴日後,很快就精通日語說寫。1871年,布林克利辭去軍職,出任御雇外國人;並在海軍炮兵學校為大日本帝國海軍教授炮兵技術。1878年,布林克利獲邀擔任工部大學校(後為東京帝國大學的一部分)的數學教授,並在該校任職兩年半。[4]
自1873年起,日本法律允許跨族通婚。五年後的1878年,日本新聞報導布林克利與前水戶藩武士之女田中安子結婚。1886年3月,日本政府正式認可兩人婚約;布林克利也向公使館尋求結婚許可,但公使館考量到安子結婚的國籍問題,拒絕其許可。1890年2月,英國法院推翻公使館決定,正式認可布林克利的婚姻,兩人的婚姻之路,至此才告一段落。夫婦膝下有兩子一女,其中一位兒子名為傑克·羅納德·布林克利(Jack Ronald Brinkley)。[6][7]
1881年,布林克利買下了《日本每週郵報》(The Japan Weekly Mail),簡稱《日本郵報》(Japan Mail)。布林克利自此便擔任該報的老闆兼主編,直至去世為止。日本政府對《日本郵報》提供經濟支持,作為交換,報紙立場偏向日本。《日本郵報》後來和《日本時報》合併。[8][9]儘管《日本郵報》是遠東地區最受歡迎的英語報紙, 其運作方式也頗受詬病:《日本記事報》老闆羅伯特·楊把《日本郵報》稱做「拿錢辦事」(paid advocacy)、甚至有部份批評者指稱該報「不過是政府的宣傳機構 」(government propaganda organ)。[8][10]
甲午戰爭後,布林克利成為《泰晤士報》駐東京特派員,並因其於日俄戰爭的報導而聲名大噪。[11]明治天皇授予布林克利瑞寶章,以表揚其促進日英關係。另外,布林克利還是日本郵船公司顧問。[8]著名英國記者F·A·麥肯錫寫道:[7]
眾人承認布林克利對日本生活和語言的豐富理解,但他與日本政府的正式關係過密、在日本又有個人利益,這些都削弱其判斷獨立性。他的雜誌被視為日本政府的喉舌,而本人甚至比日本人還偏袒日本。可以有把握地預測,如果日本和英國發生利益爭端,布林克利和他的雜誌肯定會不遺餘力地替日本辯護。
布林克利在1912年臨終前寫給《泰晤士報》的最後一封電報,是報導乃木希典夫婦受明治天皇去世影響,決定切腹殉死。[7][10]
Remove ads
個人生活
布林克利的嗜好廣泛,包含園藝、日本藝術品收藏、陶器、板球、網球、騎馬、狩獵等。其藝術收藏之後捐給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但大部分館藏在關東大地震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付之一炬。[12]
布林克利撰寫大量與日本歷史和日本藝術相關文章。1915年,《泰晤士報》出版其著作《日本人的歷史》(A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People),其涵蓋日本的歷史、美術、文學等,時間從民族起源開始到明治後期為止。[13][14] 此外,還收錄了一些與日本及其周邊戰爭有關的文章,如《日本與中俄的戰爭》(Wars with China and Russia)等,詳細敘述了日本對周邊國家的侵略(invasion)及佔領[15]。
死亡
1912年,布林克利在乃木希典逝世一個月後也跟著逝世,享年70歲。出席葬禮的有貴族院議長德川家達、海軍大臣齋藤實、外務大臣內田康哉等。布林克利葬於東京市中心青山陵園的外國人墓地。[16]
薩道義在1912年11月21日寫給弗雷德里克·維克多·迪金斯的信中談到布林克利:「布林克利回憶錄啊,就本人閱歷,應該沒有比《泰晤士報》那篇還詳盡的了。如您所知,我其實信不過他。我這就想不透,究盡是誰寫了那篇報導。肯定如您所言,乃愚昧之輩所著。」[17]
弗蘭克·布林克利在臨終前,曾向兒子傑克講述了日俄戰爭期間發生的事件:日軍在奉天會戰中擊敗俄軍後,參謀總長兒玉源太郎秘密回國,敦促日本政府與俄羅斯締結和約。當時這是重大機密,但他卻將其吐露給《泰晤士報》特派員布林克利,表明兒玉源太郎相當信任他。[12]
出版物
- 《英國銃隊練法 : 1870年式》 By Frank Brinkley. 服部本之助, 玉置正造. 津: 整暇堂, 1872
- 《語學獨案內》 By Frank Brinkley.
- 東京: 日就社, 1876
- With 門野久太郎. 東京: 文學社, 1887-11
- 東京, 岩森錠太郎等. 1888
- 東京: 集山堂, 1896.4
- The Kyoto Industrial Exhibition of 1895: held in celebration of the eleven 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the city's existence By Frank Brinkley. 京都: The Kyoto City Government, 1895
- 《和英大辭典》 By Frank Brinkley. 東京: 三省堂, 1897.10
- Japan: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by the Japanese; written by eminent Japanese authorities and scholars / edited by Captain F. Brinkley. By Frank Brinkley. 波士頓: J. B. Millet Company, 1897-1898.
- 岡倉覚三 譯. 倫敦: The Folio Society, 2012.
- Japan, its history, arts and literature By Frank Brinkley. 東京: J.B. Millet, 1901-1902
- Oriental series: Japan and China / by F. Brinkley. By Frank Brinkley. 波士頓: J. B. Millet, 1901-1902.
- The art of Japan / by Captain F. Brinkley. By Frank Brinkley. 波士頓: J. B. Millet, 1901.
- China; its history, arts and literature, by Captain F. Brinkley. By Frank Brinkley. 波士頓: J. B. Millet, 1902
- An unabridged Japanese-English dictionary By Frank Brinkley, 南條文雄, 岩崎行親, 1855-1928 東京: 三省堂, 1907-07
- 《新語學獨案內》 By Frank Brinkley. 東京: 三省堂, 1910-06
- The world's English readers By Brinkley, Frank, 斎藤 秀三郎, 1866-1929 東京: Nichi-Eisha, 1911
- A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peopl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end of the Meiji era / by Capt. F. Brinkley,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Baron Kikuchi. By Frank Brinkley. 菊池大麓. 紐約: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o., 1914-1915
- Brinkley's Japanese-English dictionary By Frank Brinkley. 劍橋: W.Heffer and sons, 1963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