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弗朗西維利安生物群

古生物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弗朗西维利安生物群
Remove ads

弗朗西維利安生物群是一群21億年前的古元古代宏觀結構,其性質具爭議性,部分學者認為可能是最早期多細胞生物真核生物的化石結構。得名於其出土在位於加蓬的古元古代弗朗斯維爾B地層英語Francevillian_B_Formation ,該地層由黑頁岩構成,以缺乏任何明顯的變質作用而聞名。[1]這些化石被認為是最早的多細胞生命形式的證據。[1][2] 它們是由法國普瓦捷大學的法國裔摩洛哥地質學家阿卜杜拉扎克·艾爾·阿爾巴尼英語Abderrazak El Albani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的。雖然它們大都還沒有被賦予正式的生物分類學位置,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2014年將它們非正式地統稱為「加蓬生物群」。[3]

Thumb
弗朗斯維爾生物群的宏觀結構示例
-4500 —
-4250 —
-4000 —
-3750 —
-3500 —
-3250 —
-3000 —
-2750 —
-2500 —
-2250 —
-2000 —
-1750 —
-1500 —
-1250 —
-1000 —
-750 —
-500 —
-250 —
0 —
百萬年
*冰河時期英語Timeline of glaciation
Remove ads

形態

弗朗斯維爾生物群的成員
Thumb
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展出的弗朗斯維爾生物群宏觀結構。

結構中的生物最大可達17公分,[4][5]具有獨特的形態,有些呈現扁平的圓盤狀,也有些具有細長的形狀。其中心部位呈球狀至橢圓狀,並由放射狀構造所環繞。化石呈現出三維且協調的生長趨勢。[4]

艾爾·阿爾巴尼等人2014年較新的研究描述了具有不同形態的多種類型化石,有捲曲的管形,類似「珍珠串」的結構,最後形成一朵「花」。這與網柄菌綱黏菌相似,形成多細胞集合體進行遷移的變形體。但由於網柱黏菌是陸生的,所以這些化石結構不太可能由網柱黏菌構成。已知的化石中,埃迪卡拉生物群中的帶狀藻屬英語Beltanelliformis與其最為接近。[1]

位置

Thumb
弗朗斯維爾盆地地質圖

這些發現來自弗朗斯維爾盆地英語Franceville basin的頁岩,化石密度很高,每平方公尺可多達40個個體。據推測,這些生物應是在淺海底部群居。化石地點的地球化學表明它們生活在進積三角洲含氧水柱下的沉積物上,且可能進行有氧呼吸[4]

解釋

艾爾·阿爾巴尼及同事在描述這些化石時,將其儘量描述為可能與真核生物有親緣關係的類菌毯生物,雖然與任何已知結構不同,但他們指出,其結構的複雜性和甾烷的存在暗示了它們的真核生物身份。在《自然》雜誌同時發表的一片新聞報道中,布里斯托爾大學古生物學家菲利普·多納赫英語Philip Donoghue主張要稱它們為真核生物還要待更多證據。

耶魯大學阿道夫·塞拉赫持另一種觀點,他認為這些化石根本就不是生物,而是黃鐵礦留下的偽化石英語Pseudofossil[6] 艾爾·阿爾巴尼等(2014)明確反對塞拉赫的解釋。黃鐵礦化、輕度黃鐵礦化和非黃鐵礦化的痕跡都在結構中存在。樣本中硫同位素比率的均勻分布說明這些結構皆形成於一次單一事件,與沉積發生在同一時間。在結晶緩慢的黃鐵礦花中,同位素比率會在結構內變化。而對於類似花粉的結構,化學分析也表明「花粉」壁中含有有機物。[1]

命運

弗朗斯維爾生物群悄然消失了,在緊鄰的上層黑頁岩中也沒有蹤跡。艾爾·阿爾巴尼將此歸結於滅絕。該生物群隨大氧化事件而興,而在氧氣水平隨著洛馬貢迪-賈圖利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英語Lomagundi-Jatuli_Carbon_Isotope_Excursion下降時,生物群因海洋缺氧而滅絕。該生物群是已知最早的多細胞生物。[1]

參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