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國溶 (光緒進士)
蒲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國溶(1879年—1943年)[1],字海若,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清朝及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書法家、篆刻家。張國淦之弟。
生平
張國溶幼時隨父親住在安徽蕪湖。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和哥哥張國淦於同科中舉。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2]不久,奉旨留學日本,入法政大學速成科[3]。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歸國回到湖北,出任漢口商業學堂學監。
宣統元年(1909年),湖北諮議局成立,張國溶任副議長。任內,他和議長湯化龍等人發起成立了漢口憲政同志會,並出任副會長。在國會請願運動中,他積極聯絡君憲派人士發動各省派代表三次到北京請願,並親自參加。[2]
宣統三年(1911年)武漢革命爆發前夕,張國溶經陶德琨介紹,和革命領導人劉公進行了商議。武昌起義爆發後,湖北軍政府成立,他任政事部編制局局長。後來該局升為部,他任部長。
南京臨時參議院成立後,張國溶曾經和馬鳴騫受湯化龍委派充任代表,但因為遭到反對而未出席。後來,他到北京,任禮制館評議員。[2]他還曾任憲法研究會委員、國會眾議院議員、政事堂參議。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解散民元國會,召開約法會議,張國溶任約法會議議員。獲授中大夫、二等嘉禾章。[3]
民國八年(1919年)五四運動後,張國溶脫離政界,在北京以賣書畫為生。[2]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方面擬請他任要職,他遂在報紙上刊登自己的訃告和遺照詐死,以避開日本方面的邀請。[2]民國二十二年(1943年),張國溶病逝。[2]
Remove ads
書法
張國溶工書法,融合隸篆。定居北京後,與陳師曾、齊白石等往來密切。北京「森泰茶莊」、「松筠閣」等匾額及《舊都文物略》書名皆為其所提寫。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