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弧(1875年9月10日—1937年12月12日)[1]原名毓源,字岱杉、戴三,別號超觀。浙江省紹興府蕭山縣人,清朝及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生平
張弧祖籍河南省開封府,生於浙江省紹興府蕭山縣。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式壬寅科舉人。此後,他在福建省任官,官至福建學務處總辦、警察學堂監督。因不受閩浙總督松壽任用,張弧轉赴東三省,在吉林省、奉天省從事鹽務工作。
中華民國成立後,張弧加入統一黨。民國元年(1912年)5月,就任長蘆鹽運使。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張弧轉任兩淮鹽運使。翌年7月,就任北京政府財政部鹽務籌備處處長兼鹽政改良會會長。9月,升任財政部次長兼鹽務署署長。民國四年(1915年)6月,他被免職,翌年4月至7月復任。
此後,張弧曾任僑工事務局局長。民國九年(1920年)8月,被任命為幣制局總裁。翌年12月,梁士詒內閣成立,張弧任財政總長,兼任鹽務署署長、幣制局總裁。後來,他在顏惠慶臨時內閣中繼續任財政總長。民國十一年(1922年)3月告假,事實上辭職。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他在高凌霨攝政內閣中繼王克敏之後署理財政總長。此後在高凌霨臨時內閣中繼續任該職,因苦於應對「金佛郎案」,於11月辭職。
北京政府倒台後,張弧在大連居住。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2月,他被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聘為顧問。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2日,張弧在天津病逝。享年63歲(滿62歳)。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