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邦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邦奇(1484年—1544年),字秀卿,一字常甫,號甬川、兀涯,浙江鄞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學者。與張時徹為叔侄親戚,又同為南京兵部尚書,故二人有「叔侄尚書」之謂。
生平
弘治十四年(1501年),張邦奇中式辛酉科浙江鄉試第十四名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討,參與《明孝宗實錄》的編寫修訂。以雙親年老求便[3],出為湖廣提學副使。
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廣提學副使,任上修繕了明山書院、嶽麓書院、崇正書院。之後,歷職有四川提學、福建提學、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
明世宗時,歷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部[3]侍郎。因丁外艱歸家。明世宗曾經與母親蔣太后拜謁天壽山的皇陵。談到擇相時,蔣太后說:「先皇嘗言提學張邦奇器識,他日可為宰相,其人安在?」明世宗醒悟道:「尚未用也。」
張邦奇服闋後,任吏部右侍郎,並代理尚書職。明世宗欲授張邦奇為吏部尚書,被大學士李時、郭勛二人所阻。嘉靖十六年,執掌翰林院事。嘉靖十七年[3],任會試主考官,《玉牒》纂修官。嘉靖十八年[3],任太子賓客,充日講官。後進禮部尚書,以母親年邁改任南京吏部尚書,後改任南京兵部尚書。明世宗曾想將他召北京。嚴嵩答:「邦奇性至孝,母老,不樂北來。」,世宗信之,此事作罷。
嘉靖二十三年,張邦奇逝世。
Remove ads
身後
遺蹟
- 明贈太子太保諡文定南京兵部尚書張邦奇墓
著作
- 《釋國語》
- 《大學傳》
- 《中庸傳》
- 《甬川史說》
- 《學庸傳》
- 《五經說》(易說》、《詩說》、《書說》、《春秋說》)
- 《兀涯西漢書議》
- 《環碧堂集》
- 《紓玉樓集》
- 《四友亭集》
家族
曾祖張純。祖父張忱。父張時敏,字日新,號洞雲,義官,初以子貴封翰林院檢討,進封通議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年七十有二,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二月甲申以疾卒,賜祭葬。配沈氏,封孺人,進封淑人,生二子:長子張邦彥,早卒;次子張邦奇。側室董氏生邦韶、邦禮。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