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吉甫
戰後臺灣威權政體下的受難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吉甫(1897年—1975年),字崧生,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教育工作者。生於今臺灣新竹縣新埔鎮,後移居屏東。曾擔任屏東縣參議會參議長、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等職。

生平
張吉甫祖籍廣東惠州,其祖先於清朝中葉渡海來臺,遂在新竹定居。張吉甫早年就讀於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後從事教職,後因宣傳中華文化遭到日本人猜忌,便遷往臺灣南部的屏東郡。民國34年(1945年),臺灣光復後,他出任屏東自警團團長。翌年,他作為臺灣光復致敬團團員前往南京與國民政府溝通[1]。回到臺灣後,張吉甫出任屏東市中區區長,更於當年3月15日當選為屏東市議會的參議長[2]。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屏東市也發生了民眾的起事,市長龔履端逃亡。3月初,屏東市成立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屏東分會,張吉甫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屏東分會主任委員,然而他卻藉病不出乃代理主持會議,同時是處理委員會副主委的副議長葉秋木則被推為臨時市長,3月8日,國軍鎮壓了屏東的起事,葉秋木也被處決[3],而張吉甫則被指控指揮起事並企圖釋放人犯[4]。儘管如此,他還是於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代表屏東市選區[5],在擔任國大代表期間,他主張透過三七五減租保障佃農權利[2]。
1951年,屏東縣成立後,張吉甫出任屏東縣參議會參議長,但他隨即因涉嫌收受中共黨員吳乃光活動費、透過「三七五減租參酌處」及「牛犁會」為中共宣傳、竄改議會決議遭到國防部軍法局逮捕,1952年,國防部宣判他無罪[6],他隨即回到政壇,擔任國大代表直到逝世,並兼任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委員、經濟部顧問,同時也是台糖公司、民立廣播電台董事[2]。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