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迺妙

中國/臺灣茶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迺妙(1875年—1955年),生於清國福建臺灣省臺北府淡水縣新店大崎腳(今台北市新店區),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臺灣製茶師,自中國福建省安溪引進鐵觀音與閩南烏龍茶製法,為臺灣鐵觀音的起源。

事实速览 張迺妙, 出生 ...

生平

張迺妙生於新店大崎腳雞心尖山麓一帶,年幼失怙,其繼父為來自中國福建安溪,為唐山茶師,張迺妙由其繼父身上習得煉茶與製茶技藝。因為當時漢人與原住民間的衝突,造成地方不安,其繼父返回中國福建安溪。張迺妙遷居至樟湖(今臺北市木柵區貓空山區),開闢茶園[1]

臺灣日治時期,於1894年張迺妙返回中國福建安溪祭祖,在1895年,張迺妙由安溪帶回12株茶樹,種植在自家住處後方。1896年再度由安溪買進一千株茶樹,在自己茶園中種植。當時木柵區長,文山茶業公司負責人張德明,請張迺妙與與同鄉張迺乾自安溪買進3000株鐵觀音茶樹,種植在木柵公學校附近,並分發給木柵區的茶農種植。他在任職文山茶業株式會社的期間,曾由中國福建安溪聘請製茶師來台灣教導製茶。

1916年,張迺妙參與台灣勸業共進會的包種茶比賽,獲得頭獎,成為當代知名茶人[2]。獲臺灣總督府聘任為臺北州廳巡迴茶師。

1935年,臺灣博覽會期間,張迺妙由文山茶業株式會社退休,獲得台灣總督府頒發青銅花瓶,以表彰他對台灣茶葉的頁獻。畢生致力於保存、推廣臺灣茶的種植、製作等知識[3]

1937年,他返回福建安溪祭祖,經由與當地製茶師的交流,將閩南烏龍茶的製法帶回台灣,教導給木柵區的茶農,成為木柵鐵觀音的開端。

1955年辭世。

Remove ads

家族

張迺妙世系木柵新厝張氏[4],信奉基督新教,育有四子。長子張佳成、次子張金福務農,長房長孫張文輝同為知名茶人,是茶樹品種「四季春」的發現者[5]。張文輝派下育有三子一女,均子承父業:長子張信鐘經營「六季香茶坊」、次子張進榮經營「晨曦茶坊」、三子張益盛為茶事顧問及草藥學家、長女張明娥。2006年8月張文輝辭世[6]。二房長孫張新興,早年務農,後返鄉重啟茶務、經營以祖父名諱命名的「迺妙茶廬」,有女張慧純[7]

四子張貴富於木柵農業學校(今木柵國中)執教國文科目,1983年成立活石基督教會偕子女接力推廣教務,2001年12月辭世[8]。與妻張洪碧蘭育有四子一女:長子張咀亮,為前茂迪電力事業部總經理,任內推廣太陽能光電技術[9],育有一子一女張懷海、張文虹。次子張郇中。三子張郇生為中研院地質學家。四子張位宜原從事家具廠務,後應父命返鄉經營張迺妙紀念館,妻司徒錦溢育有二女,長女張子穎[10][11]。長女張郇慧任職於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

弟張迺省,從任職於福建省西德基督教醫院副院長,仍協助兄長迺妙兼辦品茗活動並參與相關引薦[12]

Remove ads

紀念

1983年,張氏後人秉持追念先祖的同時向大眾推廣茶文化的理念,開始長達12年的紀念館籌備工作[13]

1995年7月1日,張迺妙茶師紀念館於臺北市文山區木柵的指南路3段34巷53之2號成立,成為貓空觀光茶園的茶文化推廣教育基地[1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