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徹徹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徹徹禿(蒙古語:ᠴᠡᠴᠡᠭᠲᠤ,鮑培轉寫:Čečektü,?—1339年),完澤之子,玉龍答失之孫,蒙哥之曾孫。元朝宗王,先後被封為武寧王、郯王,封地在今山東省境內,為金印獸紐王。
生平
至治二年(1322年),徹徹禿奉元英宗之命統領元朝北部邊陲的軍隊。當年十二月封為武寧王,賜駝紐金印。泰定元年(1324年)承襲其父的部眾,並把衛王印也交給了他。天曆元年(1328年),他奉命在金山迎奉元明宗東歸即位,次年赴大都宣命。至順二年(1331年),元文宗將淮安路海寧的朐山、贛榆、沭陽三縣作為徹徹禿食邑,進封郯王,換獸紐金印。至順三年(1332年),徙鎮遼陽。至元二年(1336年),元惠宗以江南太平路戶鈔作為給徹徹禿的歲賜。至元三年(1337年),又以完者帖木兒位下蘇州水田二百頃賜之。[1]
徹徹禿在京城大都享有廣泛威信,在南方儒士當中的地位也很高,這是因為他有一段時間曾在府邸內任用一名南方學者夏侯尚元,並且十分尊重這位學者的建議。[2]權臣伯顏(蔑兒乞氏)先世本隸於元憲宗(蒙哥汗)為家奴。凡家奴稱主人曰「使長」,無論貴賤不易其稱。徹徹禿作為元憲宗曾孫,伯顏見到徹徹禿宜稱其使長。伯顏成為右丞相後,怒曰:「吾位極人臣豈尚有使長。」
元惠宗時,徹徹禿在蒙古草原指揮軍隊,至元四年(1338年),徹徹禿入朝,丞相伯顏為子請婚,徹徹禿不從。伯顏怒,與知樞密院事的官員延不花合謀,栽贓嫁禍給徹徹禿。至元五年(1339年),伯顏使人勸說昌王實藍朵兒只,告郯王謀反。當時徹徹禿在哈拉和林,被樞密院召回並下獄。伯顏命人審問他的家人,但苦於沒有謀反的證據。同年十二月,遂誣奏徹徹禿謀為不軌,伯顏矯詔殺徹徹禿於光熙門外。這被認為是極為不義的行為。
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伯顏因罪免職,脫脫成為右丞相,夏侯尚元至大都伸冤說:「郯王守國北門,十有九年,忠孝之心,神明所鑒,而乃誅戮其身,放逐其子孫,銜冤抱屈,上無由知。今知樞密院事脫脫大義滅親,殫心國事,乞遣脫脫為郯王立廟祭祭。」又上書言:「郯王統大軍十八萬,其將帥皆素所信任者,設有他志,當與之謀,豈有走千里之外,與異姓王圖之,雖兒童亦知其不然。況昌王素與郯王有隙,其言豈可呼乎!」朝廷一直沒有回應他的請求,夏侯尚元再次上書,號哭闕下。大臣們皆嘆曰:「古之義士也!」於是為他向元惠宗進言。同年七月,元惠宗昭告天下為郯王平反昭雪,遣使致奠,復爵邑,還其資產於子孫。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