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德國農民戰爭 (恩格斯著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德國農民戰爭》(德語:Der deutsche Bauernkrieg),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記述和分析了德國農民戰爭(1524年—1525年)。

背景

1841—1843年,德國歷史學家威廉·齊美爾曼出版了《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齊默爾曼一反從前對德國農民戰爭的指責,認為德國農民戰爭是民眾的革命鬥爭。[1]恩格斯稱讚《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是德國農民戰爭的「最好的事實資料匯編」,並承認《德國農民戰爭》中有關農民起義和托馬斯·閔採爾的全部材料都取自此書。《德國農民戰爭》由恩格斯於1850年夏天在倫敦撰寫,正值1848年革命之後,恩格斯在書中將其與德國農民戰爭進行比較。該書最初發表在卡爾·馬克思在漢堡編輯的《新萊茵報》第5、6期合刊號上。該書在1870年以單行本出版,恩格斯寫了導言。又於1875年再版,恩格斯增補了導言。恩格斯1880年代還打算修訂《德國農民戰爭》,補充新的歷史材料,但未完成,留下了一些手稿、札記。

內容

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淡化了傳統上認為的政治和宗教因素對戰爭的重要性,轉而關注物質和經濟因素。恩格斯在第二版的序言寫道:「當時德國的政治制度,反對這一制度的起義,以及當時那個時代的政治和宗教的理論等,並不是當時德國農業、工業、海陸交通、商業和貨幣流通發展程度的原因,而是這一發展程度的結果。」

恩格斯從德國農民戰爭的起源說起,他首先闡述14世紀以來德國工商業的發展,這形成了幾個工商業中心,而廣大地區仍處於落後狀態。由此形成了德國複雜的階級結構,在城市中有城市貴族、市民反對派、平民反對派三個集團,而占人口多數的農民地位又低於貴族和市民。到宗教改革時期,德國「全民集結成(當然只是很費勁地而且勉強地)三大營壘,即天主教派或反動派,路德式的市民改良派,革命派。」宗教鬥爭是階級鬥爭在德國具體條件下的表現形式。

馬丁·路德是市民改良派的代表,托馬斯·閔採爾則是革命派的代表。路德在1517年最先出來反對天主教會,並且宣稱要用暴力打倒教會,但隨後倒向德國貴族。恩格斯認為路德出賣了下層人民的運動,甚至出賣了市民的運動。恩格斯稱讚閔採爾是「農民戰爭中最偉大的形象」,但其共產主義思想「遠遠超出平民和農民的當時直接的想法和要求」,因此閔採爾被迫更改言行以適應當時的農民。

「德國的分裂割據狀態之加甚與加強是農民戰爭的主要結果,同時也是農民戰爭失敗的原因。」各路農民軍各行其是,被分別鎮壓。各個階層中,只有諸侯從農民戰爭得到好處,加強了其集權程度。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