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德欽哥都邁
缅甸文学家、政治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德欽哥都邁(緬甸語:သခင်ကိုယ်တော်မှိုင်း,發音:[θəkʰɪɰkòdɔm̥áiɰ])(1876年3月23日—1964年7月23日)被認為是20世紀緬甸最偉大的詩人、作家和政治領袖。他被視為緬甸民族主義與和平運動之父以及文學天才。他擅長採用詩歌與散文間雜的「注」這種文體表達當代政治問題的新內容,從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他激勵了整整一代緬甸民族主義者爭取獨立,培養了他們對自己國家歷史、語言和文化的極大自豪感,鼓勵他們積極投身於爭取民族獨立的救國鬥爭,他的遺產和對戰後幾代人的影響仍能從文學作品和緬甸的政治局勢中感受到[2][3]。
Remove ads
成長歲月
德欽哥都邁原名吳龍,幼時被送到曼德勒的寺廟中接受傳統教育。九歲時,寄宿在寺廟附近的他親眼目睹了貢榜王朝的垮台和英國人綁架國王錫袍與王后蘇帕雅萊。這一場景讓他終生難忘,不斷在爭取獨立的鬥爭中激發自己的民族主義熱情。1894年他喪父輟學,到仰光做過排字工人,然後到毛淡棉從事新聞工作。1903年,他與之前在仰光認識的馬信結婚,並於1911年民族主義運動蓬勃發展時返回仰光,為《太陽報》工作。這一階段他以塞耶龍為筆名,創作以詩歌和緬甸歷史神話傳說為基礎的舞台劇,吸引了廣泛的觀眾。他也定期為報紙和其他出版物撰稿,後來成為《龍》雜誌的編輯。[4]
1914年,面對當時的不少知識人士崇拜英國文化,流行將自己的名字冠以Mr的現象。德欽哥都邁以「密斯特貌邁」為筆名發表了奠定自己文學聲譽的《洋大人注》,引起極大反響,起到了遏制這一風氣的作用[4][3]。這一時期他還寫了《孔雀注》和長篇小說《囑咐》。英國殖民者想讓德欽哥都邁寫詩歌頌英王,但他斷然拒絕,表現了民族氣節[5]。他對緬甸古典文學爛熟於心,這使他能夠以如此輕鬆地寫出才華橫溢的詩歌。
Remove ads
民族主義運動
1920年仰光大學罷課浪潮迅速席捲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國民學校抵制英國的奴化教育。德欽哥都邁欣然出任仰光國民大學緬甸歷史和文學教授。之後他寫了《猴注》,譴責英國殖民者破壞緬甸民族獨立運動的卑劣行徑。1925年他發表了《狗注》,毫不留情地揭露投機政客們出賣民族利益的無恥行為,他引人入勝且令人難忘的詩歌風格使他在緬甸公眾中非常受歡迎,並使他的作品免受殖民政府的審查[3]。1930年農民領袖薩耶山號稱鯤鵬,領導了緬甸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德欽哥都邁寫了《鯤鵬頌》歌頌這場反抗帝國主義的農民運動[5]。
1934年詩人毅然加入我緬人黨即德欽黨,黨員均在原名前冠以「德欽」(主人)表示自己不屈服殖民統治,追求主權獨立。從此他改名德欽哥都邁,並寫了有名的《德欽注》。[5] 1936年全緬甸學生會(ABSU)成立時,發生了歷史上第二次大學生罷工,德欽哥都邁成為組織者。[6] 1941年作為民族主義者領袖的德欽哥都邁被殖民當局列入了「緬甸名單」視其為「國家的敵人」。[4]。德欽哥都邁和其他領導人一起派遣昂山和其他年輕人——後來被稱為「三十志士」——到國外尋求軍事訓練以對抗英國。
Remove ads
和平運動
1948年緬甸獨立後,立即陷入了一場波及甚廣的內戰,這讓德欽哥都邁格外悲痛,他的餘生都在努力為這片土地帶來和平,因此成為緬甸和平運動的領軍人物。1950年緬甸政府授予他「卓越的文學藝術家」的稱號。[2] 1952年他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亞太地區和平會議,同年被選為緬甸世界和平議會主席。1954年他獲得斯大林和平獎,1957年他前往斯里蘭卡和印度參加世界和平會議。1960年被漢堡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德欽哥都邁曾多次訪問中國,並寫有《訪華長詩》。晚年的德欽哥都邁將時間用於和平與民族和解,寫作的時間卻很少。
1962年奈溫發動政變掌權,取締執政黨之外的所有黨派,德欽哥都邁是唯一沒有保持沉默的聲音。1963年他與前准將覺卓一起積極支持奈溫領導的政府與括緬甸共產黨、共產黨 (緬甸)等武裝分子進行和平談判。1964年德欽哥都邁以88歲高齡去世,最後的願望是看到一個和平統一的緬甸。去世後數十萬緬甸人民進行了自發的弔唁[2]。德欽哥都邁被埋葬在仰光大金寺附近的坎都敏花園墓。1976年3月23日德欽哥都邁誕辰一百周年時,一百多名學生因在他的陵墓舉行儀式被捕。[4]
主要作品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