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恢復力穩定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生態學中,恢復力穩定性[1][2][3](resilience stability)簡稱恢復力[4][5],是是生態系統受到干擾後恢復原來結構與功能、維持群落或族群個體數量的能力[6],與抵抗力穩定性相對。
生態系統可通過恢復力穩定性來消弭自然現象(如火災、洪水、風暴、蟲潮等)或人類活動(如砍伐森林、噴灑殺蟲劑、液壓破裂採油、引入外來物種等)等外來干擾所造成的影響。持續時間較長或強度較大的干擾,會對生態系統產生較嚴重的影響,若影響的強度超過恢復力穩定性起作用的極限(即生態閾值),生態系統將自發向新的穩態演變[7]。若某一生態閾值與臨界點或分岔點相關,則對應的穩態轉換也可稱為臨界轉換[8]。
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造成了許多不利影響,例如生物多樣性喪失、自然資源枯竭、污染、可利用土地減少和氣候變暖等。這些不利影響導致生態系統的穩態轉換發生得越來越頻繁,而且往往是向環境退化的方向轉換。[7][9]許多跨學科領域裡都涉及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例如社會生態模型中研究人類和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時,恢復力穩定性是不可或缺的概念;又如,由最大持續產量範式向環境資源管理和生態系統管理轉換的目標就是通過「恢復力分析、適應性資源管理和適應性治理」建立生態恢復力穩定性。[7][10]其他領域也多有與生態學上恢復力穩定性相似的概念,例如風險管理領域就有類似的供應鏈彈性概念。
Remove ads
定義

湖泊生態系統和穆爾加林地生態系統的穩態交替[11]
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態學家克勞福德·斯坦利·霍林提出[12],用以描述自然系統在面對自然或人為原因引起的生態系統變量變化時保持原狀的能力。生態學文獻中對彈性有兩種定義方式:
- 系統在受到干擾後恢復到原穩態所需的時間。這種定義常用於物理和工程等其他領域,因此被霍林稱為「工程彈性」。[12][13]
- 系統在經歷變化時吸收干擾和自我重組以保持基本相同的功能、結構、特徵和反饋的能力。[10]
第二種定義被稱為「生態彈性」,也即恢復力穩定性。這一定義假定存在多個可能的穩態。[13]例如,同一個淺溫帶湖泊既有可能水體清澈,能夠提供多種生態系統服務,也有可能發生水華,僅能提供較少的生態系統服務。這兩種狀態對於湖泊來說是兩種不同的穩態,而具體處於哪種穩態,取決於湖泊的磷循環。只要湖泊的生態和管理方式合適,這兩種穩態都可能具有恢復力穩定性。[11][7]
澳大利亞的同一片金合歡林既可能處於草本植物豐茂,可支持羊群放牧的穩態下,也可以處於灌木叢生,對牧羊沒有價值的穩態下。野火、植食性動物和降水變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會驅動同一片林地在兩種穩態之間轉換,但這兩種穩態同樣都有可能具有恢復力穩定性。[11][7]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