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情緒勞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情緒勞動(英語:Emotional labor,又譯情緒工作、情緒勞務),是指工作者為了工作需求,主動調節、管理自身情緒或情感表現,以符合組織或職位的要求。此概念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亞莉·霍奇查爾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於1983年提出,她在《情感整飾:人類情感的商業化》一書中將情緒勞動定義為:「管理本身的情緒,以創造公眾可見的面部與身體表現」[1]。 霍奇查爾德區分了「情緒勞動」與「情緒工作」(emotion work)兩個概念,前者強調在職場或組織環境中根據規範來管理與表現情緒,後者則是在家庭或私人關係中進行的情緒調節[2]。
定義與分類
情緒勞動要求工作者根據職位需求,調整自我感受,並適當表現情緒,無論這些情緒是否為真實所感。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營造特定的顧客體驗、維持組織運作效率,甚至促進業績與組織形象。常見的情緒勞動策略包括:
- 深層扮演(deep acting):通過調整自己的內心感受,讓外在表現與組織要求的情緒一致。
- 表層扮演(surface acting):僅在外表展現組織所需的情緒,內心情感未必同步[1]。
霍奇查爾德進一步歸納三種情緒管理策略:認知調整(改變想法以影響情感)、身體調整(藉由生理行為影響感受)、表情調整(透過面部或身體表現影響感受)[2]。
特點
賴英娟等學者(2008)指出,情緒勞動工作者通常具備以下三個特徵:[3]
- 與顧客有高度面對面或語音互動;
- 需在顧客面前展現特定情緒狀態;
- 組織可透過監督或訓練控制情緒活動。
職業與範疇
情緒勞動廣泛存在於各種服務業與專業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教育、醫療、社工、空服員、餐飲服務、零售業、公共行政、護理、幼兒照顧、傳媒與法律等[1][4]。隨著經濟型態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越來越多行業要求員工調節自身情緒來符合組織規範。
舉例來說,空服員需時時保持親切微笑,即便在長時間工作或面對無理顧客時亦然;債務催收員則需壓抑對債務人的負面情緒,展現冷靜或友善以完成工作目標[1]。學校老師、護理人員、兒童照護者也需時常表現耐心與同理心,無論自身真實情緒如何[5]。
性別與文化影響
許多情緒勞動工作與性別角色、社會刻板印象有關,女性常被期待在職場中展現更多的情感勞動(如體貼、關懷等),這種「情感無償性」亦被認為是造成性別職業隔離與薪資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6]。研究亦發現不同文化對情緒表達與管理有不同期待,影響情緒勞動的展現方式。
對工作者的影響
長期進行情緒勞動,可能導致員工產生情感耗竭、職業倦怠、失真感與心理壓力,影響工作滿意度與心理健康[7]。其中,「表層扮演」比「深層扮演」更容易引發負面後果[8]。
應對策略與組織措施
提升情緒智力、組織提供支持、同儕情感分享、彈性訓練與適度休息等,有助減緩情緒勞動帶來的壓力[9]。同時,組織應重視情緒勞動對員工的影響,將其納入職位規劃與績效考核。
與「情緒工作」的區別
「情緒勞動」主要發生於工作場域,受僱主與顧客期待所規範;「情緒工作」則是指在家庭、親密關係或私人生活中的情緒管理,如安撫家人、照顧朋友等。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