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愚人聯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愚人聯盟》是一本流浪漢題材小說,於其作者美國小說家約翰·肯尼迪·圖爾自殺[2]11年後—1980年出版。這本書是由作家沃克·珀西(他也為其撰寫了一篇前言)和圖爾的母親塞爾瑪共同努力出版的,它首先被視為一部異典小說,然後成為一部主流的成功之作;1981年,圖爾獲得了普利策小說獎,現在被認為是美國南部現代文學的典範之作。[3]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0年5月20日) |
這本書的書名引用了喬納森·斯威夫特的一篇文章《關於各種主題的思想、道德和娛樂》中的一句警句:「當一個真正的天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時,你可以通過這一跡象來認識他,那就是愚人們都在聯合起來對付他。」,他是一個受過教育但生性懶惰的30歲男子,與母親生活在20世紀60年代初新奧爾良上城的住宅區。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他與法國區的各色人物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冒險。1963年最後幾個月里圖爾在波多黎各寫了這部小說。
Remove ads
主要人物
伊格納修斯·雅克·賴利(Ignatius Jacques Reilly)是現代堂·吉訶德(Don Quixote)式的人物,有些古怪,理想主義且富有創造力,有時甚至會產生幻覺[2]。在這本書的前言中,沃克·珀西將伊格納修斯描述為「一個非凡的懶漢,一個瘋狂的奧利弗·哈代,一個肥胖的堂吉訶德,一個墮落的托馬斯·阿奎那」。他鄙視一切現代性的事物,尤其是流行文化。這種蔑視變成了他的痴迷:他去看電影是為了嘲弄他們的變態,表達他對當代世界缺乏「神學和幾何學」的憤慨。他喜歡中世紀的學術哲學,尤其喜愛中世紀早期的哲學家波愛修斯(Boethius)[4]。然而,他也享受許多現代生活帶來的舒適和便利,聲稱路易斯安那州鄉下的紅脖子農民厭惡所有現代技術,他們把這些技術當作是多餘的變化。他幽門瓣的運作在他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對那些模稜兩可的事物的反應之強烈,就像卡珊德拉的預言一般具有意義[5]。
伊格納修斯的心態是,他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的無數次失敗都是那些擁有至高權力之人的傑作。他不斷地提到福爾圖娜女神在她的命運之輪上把他向下旋轉。伊格納修斯喜歡吃東西,他的手淫和性幻想導致了奇怪的方向。他對淫穢圖片的嘲弄被描繪成一種防禦姿態,以隱藏它們對他的刺激作用。雖然伊格納修斯認為自己有一個廣闊而博學的世界觀,但他卻厭惡離開自己出生的城市,經常讓朋友和陌生人感到厭煩,因為他從新奧爾良獨自一人踏上失敗的旅程,乘坐灰獵犬巴士去巴吞魯日,伊格納修斯把這段經歷描述為極度恐怖。
Remove ads
米爾娜·明科夫,被伊格納修斯稱為「那個明克斯」,是一個來自紐約的猶太人披頭族,伊格納修斯在新奧爾良上大學的時候認識了她[2]。這部小說反覆提到,米爾娜和伊格納修斯參與了對他們大學教授的教學的團隊攻擊。在小說的大部分內容中,她只出現在兩人自返回紐約以來一直保持的定期通信中,那些片段着重描寫了對米爾娜有關性方面的剖析並蔑視伊格納修斯對她種種明顯的褻瀆行為。官方的說法是,他們都對對方所象徵代表的一切表示強烈反對。但儘管他們兩人都不承認,他們的通信表明,雖然他們被半個大陸隔開,但他們的許多行為都是為了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
艾琳·賴利太太是伊格納修斯的母親。她已經守寡21年了。起初,她讓伊格納修斯有自己的空間,開車送他去他需要去的地方,但在整篇小說中,她學會為自己生活。她也有酗酒的問題,最常見沉溺於麝香葡萄酒,儘管伊格納修斯誇大她是一個狂妄,虐待的醉漢。[3]
她愛上了克勞德·羅比丘,一個相當富裕的人,他有鐵路養老金和出租的房產。小說的結尾,她決定嫁給克勞德。但首先,她同意聖巴塔利亞(聖巴塔利亞不僅最近成為賴利夫人的新好友,而且對伊格納修斯懷有強烈的反感)的看法,即伊格納修斯精神錯亂,並安排將他送往精神病院。
- 聖巴塔利亞,一個「奶奶」,是賴利太太的朋友,十分蔑視伊格納修斯。
- 克勞德·羅比丘,一個老男人,一直在暗中觀察尋找任何可能滲透到美國的「共產主義者」;靠保護艾琳獲利。
- 安傑洛·曼庫索,一個無能的警官,聖巴塔利亞的侄子,一次將伊格納修斯視為「嫌疑犯」並試圖逮捕他失敗後,在小說中被突出地表現為伊格納修斯自我覺醒的勁敵。
- 拉娜·李,一個色情模特,經營着一家法國低檔脫衣舞俱樂部—「歡樂之夜」。
- 喬治,拉娜的經銷商,他把拉娜的照片賣給同齡的高中生。
- 達琳,一個善良但不太聰明的女孩,渴望成為一個「歡樂之夜」脫衣舞女,帶着一隻鳳頭鸚鵡。
- 波爾馬·瓊斯,「歡樂之夜」的看門人,黑人,堅持做着低於最低工資的工作,只是為了避免因流浪被捕。
- 克萊德先生,一家熱狗店的失意老闆,很不明智地僱傭伊格納修斯做賣主。
- 古斯·利維,是利維褲店的老闆,大部分都不在家,是一家繼承柏沃特社區的家族企業,伊格納修斯曾在那裡短暫工作。
- 利維夫人,古斯的妻子,試圖對她的丈夫和特里克西小姐進行精神分析,儘管她完全沒有資格這樣做。
- 特里克西小姐,利維褲店的一位老職員,患有失智症和強迫性囤積症。
- 岡薩雷斯先生,利維褲店辦公室經理,性格溫和。
- 多里安·格林,一個華麗的法國區同性戀者,參加精心策劃的派對。
- 弗里達·克拉布,貝蒂·邦德,和利茲·斯蒂爾,這三個好鬥的女同性戀者與伊格納修斯發生衝突。
- 塔爾克博士,杜蘭大學的一個平庸的教授,不幸教了米爾娜和伊格納修斯。
- 安妮小姐,一個自稱對頭痛藥上癮的不滿的鄰居。
Remove ads
電影作品中的伊格納修斯
圖爾對伊格納修斯觀看的兩部電影進行了滑稽的描述,但沒有點名;它們可以被認為是《比利·羅斯的巨作》,也可以被認為是《水貂之觸》,這兩部電影都是1962年出版的多麗絲·戴的主打作品[6]。在另一段中,伊格納修斯拒絕看另一部電影,這是一部「廣受讚譽的瑞典戲劇,講述一個正在失去靈魂的人」。這很可能是英格瑪·伯格曼1963年初發布的《冬日之光》。在另一段中,艾琳·雷利回憶起伊格納修斯懷孕的那晚:在她和她的丈夫觀看了1932年10月上映的《紅塵》之後[7]。
劇情結構
《愚人聯盟》的結構反映了伊格納修斯最喜歡的書《哲學的慰藉》[8]的結構。與博伊修斯的書一樣,《愚人聯盟》被分成若干章節,這些章節又被進一步分成不同數量的子章節。一些章節的關鍵部分在主要敘述之外。安慰的是,敘事散文的章節與韻律詩交替出現。在《邦聯》中,這種敘述插曲的形式變化更為廣泛,包括輕詩、伊格納修斯的日記條目以及他和米爾娜之間的信件。在敘事本身中,哲學安慰的複製品在許多方面也成為一種明確的情節設計。
改編作品
1984年3月,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上演了該書的音樂喜劇,演員斯科特·哈蘭扮演伊格納修斯[9]。
1982年,克里·沙爾在睡前為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廣播電台(BBC Radio 4)的書讀了這本書,後來把這本書改編成了一個單人秀,1990年,他在阿德萊德音樂節(Adelaide Festival)上,在倫敦蓋特劇院(Gate Theatre)和英國廣播公司(BBC Radio)上表演過。[10]
這本書曾被多次試圖拍成電影。1982年,哈羅德·雷米斯將執導一部改編劇,由約翰·貝盧斯飾演伊格納修斯,李察·普瑞爾飾演緬甸·瓊斯,但貝盧斯的死阻止了這一切。後來,約翰·坎迪和克里斯·法利被吹捧為主角,但他們兩人,像貝盧斯一樣,也在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導致許多人把詛咒歸咎於伊格納修斯的角色。[11]
導演約翰·華特斯有興趣執導一部改編劇,該片將由同樣早逝的《神聖》主演伊格納修斯。[12]
英國演員兼作家斯蒂芬·弗萊曾受委託將圖爾的書改編成電影。[13]1997年,他被派拉蒙製片廠派往新奧爾良,為改編劇本獲取背景資料。[14]
約翰·古德曼,一個長期居住在新奧爾良的人,一度被安排扮演伊格納修斯。[15]
由史蒂芬·索德伯格和斯科特·克萊默改編、大衛·戈登·格林執導的版本定於2005年上映。這部電影將由威爾·法洛飾演伊格納修斯,莉莉·湯姆林飾演艾琳。在第八屆南塔基特電影節上進行了劇本的分階段閱讀,費雷爾飾演伊格納修斯,安妮·米拉飾演艾琳,保羅·路德飾演曼庫索警官,克里斯汀·約翰斯頓飾演拉娜·李,莫斯·德夫飾演緬甸·瓊斯,羅西·培瑞茲飾演達琳,奧林匹亞·杜卡基斯飾演聖巴塔利亞,特里謝小姐,娜塔莎·里昂飾演米娜,艾倫·甘明飾演道林·格林,約翰·謝飾演岡薩雷斯,傑西·艾森伯格飾演喬治,約翰·康龍飾演克勞德·羅比索,傑西·亞歷山大飾演酒保本,西莉亞·韋斯頓飾演安妮小姐,伊內茲小姐和利維夫人,丹·赫達婭飾演利維先生。[16]
對於索德伯格版本至今尚未拍攝的原因,有多種說法。其中包括派拉蒙影業公司的組織混亂和缺乏興趣,路易斯安那州電影委員會主席被謀殺,以及卡特里娜颶風對新奧爾良的毀滅性影響。[11]當被問及為什麼這部電影從未製作時,威爾·費雷爾說這是一個「謎」。[17]
2012年,有一個版本正在與導演詹姆斯·博賓談判,可能由查克·格里芬納奇主演。[18]
在2013年的一次採訪中,史蒂文·索德伯格說:「我覺得這是被詛咒了。我不怎麼迷信,但那個項目帶着不好的氣韻。」[19]
2015年11月,亨廷頓戲劇公司在波士頓的藝術大道/BU劇院首映了由傑弗里·哈徹執導的舞台版《愚人聯盟》的全球首映式,由尼克·奧弗曼飾演伊格納修斯·J·賴利。它創下了公司最高收入的紀錄。[20]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引文
更多閱讀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