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愛·天使·音樂·寶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愛·天使·音樂·寶貝
Remove ads

愛·天使·音樂·寶貝》(英語:"Love. Music. Angel. Baby.")為美國歌手關·史蒂芬妮發行的首張錄音室專輯,於2004年11月12日由新視鏡唱片發行。史蒂芬妮作為搖滾樂隊不要懷疑的主唱已發行過五張錄音室專輯,並於2003年初開始準備個人出道作品。在不要懷疑樂隊休息期間,史蒂芬妮開始投入《愛·天使·音樂·寶貝》的專輯創作,作為樂隊以外的個人計劃。史蒂芬妮參與專輯所有歌曲的創作,並與安德烈 3000英語André 3000達拉斯·奧斯丁英語Dallas Austin德瑞醫生海王星英語The Neptunes琳達·佩里等多名詞曲作家與製作人合作。

事实速览 愛·天使·音樂·寶貝 "Love. Music. Angel. Baby.", 關·史蒂芬妮的錄音室專輯 ...

《愛·天使·音樂·寶貝》融合80年代曲風及流行曲風,並受到治療樂隊流行尖端辛蒂·羅波麥當娜多名歌手影響。專輯歌曲呈現了多元曲風,包括電音流行舞曲搖滾英語dance-rock新浪潮靈魂樂。專輯的宣傳包括發行六張於商業上獲得成功的單曲以及舉行北美地區的「哈拉美眉巡迴演唱會英語Harajuku Lovers Tour」。史蒂芬妮亦經常帶同名為原宿女孩英語Harajuku Girls的伴舞團隊進行專輯宣傳。

其獲得樂評家整體正面的評價,並於格林美獎獲得格林美獎年度專輯等總共六項提名。專輯首週以309,000張的銷量空降美國《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第7位,並於其後上升至最高第5位。專輯獲多個國家的複數白金認證,並於全球售出超過800萬張。

Remove ads

發行背景

史蒂芬妮在樂隊不要懷疑的時候便已開始以個人名義與夏娃英語Eve (rapper)莫比等歌手合作。在製作樂隊的第五張錄音室專輯《搖滾萬萬歲》時,不要懷疑曾與王子海王星英語The Neptunes大衛·史都華英語David A. Stewart合作,並獲馬克·「尖頭」·斯滕特英語Spike Stent進行專輯混音英語audio mixing (recorded music)。在樂隊進行專輯宣傳巡迴演唱會期間,史蒂芬妮聽到Club Nouveau英語Club Nouveau1987年的單曲〈Why You Treat Me So Bad英語Why You Treat Me So Bad〉,並考慮錄製一些把1980年代風格融入現代的作品[1]。不要懷疑的貝斯手與史蒂芬妮的前男友托尼·卡納爾英語Tony Kanal,向她推介了王子、莉莎莉莎與神秘樂團英語Lisa Lisa and Cult Jam以及黛比·德布英語Debbie Deb的音樂,其後二人在卡納爾的睡房裡談論了關於製作歌曲的事[2]

史蒂芬妮在2003年展開個人作品的錄製工作[3]。她提及自己曾在為原聲帶錄製單曲、繼續與別人的合作以及以化名「GS」發行專輯之間作考慮[3][4]吉米·奧文英語Jimmy Iovine(新視鏡的總裁與共同創辦人)說服了史蒂芬妮創作這張專輯[4]。在與琳達·佩里第二天的會面,二人以史蒂芬妮的腦閉塞以及對個人專輯的恐懼為主題創作了一首歌曲。這首歌後來成為歌曲〈還等什麼?〉,作為專輯首張主打單曲發行[5]

當二人開始創作一首史蒂芬妮覺得太過私人的歌曲時,她去找了卡納爾見面。卡納爾向她演奏了一首正在創作的歌曲,而這首歌後來成為專輯最後一張單曲〈天雷地火英語Crash (Gwen Stefani song)〉。二人嘗試一起創作新作品,但於兩星期後便放棄了。直至六個月後,當二人再次回顧那些被扔在一旁的歌曲時,史蒂芬妮才發覺自己給予自己太多壓力。當她調整好心態好後便再次找其他創作人與製作人合作。史蒂芬妮再次找回琳達·佩里合作,並獲她介紹達拉斯·奧斯丁英語Dallas Austin,以及包括流浪者合唱團安德烈 3000英語André 3000、海王星、德瑞醫生等多個歌手[5][6]。史蒂芬妮於2004年初確認專輯的發行[7],並把專輯定位為「舞曲唱片」以及「罪惡快感」[1]

2019年11月22日,新視鏡推出由克里斯·蓋林格英語Chris Gehringer重製母帶的《愛·天使·音樂·寶貝》,以慶祝專輯發行15週年[8]

Remove ads

構成

音樂與歌詞

《愛·天使·音樂·寶貝》受1980年代的不同音樂風格所影響,其中不少歌曲皆與1980年代音樂一樣使用合成器的聲音[9]。專輯揉合了電音流行[10]搖滾舞曲英語dance-rock靈魂樂[11]嘻哈音樂節奏藍調的士高等不同音樂風格[12]新浪潮是不要懷疑的後期作品經常出現的曲風,亦出現於《愛·天使·音樂·寶貝》中[13],並被與加油合唱團辛蒂·羅波作比較[14]。史蒂芬妮亦指專輯主要受Club Nouveau英語Club Nouveau流行尖端莉莎莉莎英語Lisa Lisa王子新秩序治療樂隊以及早期的麥當娜的影響[13]

跟1980年代的流行專輯一樣,《愛·天使·音樂·寶貝》亦以財富作為創作基調,〈拜金女孩〉與〈紙醉金迷英語Luxurious〉均以描述財富為特色[15]。專輯亦提到史蒂芬妮的時裝品牌「L.A.M.B.英語L.A.M.B.[15],並在歌詞提到約翰·加利亞諾川久保玲以及薇薇安·魏斯伍德等當代時裝設計師[16]。史蒂芬妮亦推出一系列穿著自己巡演服裝的娃娃玩具,並命名為《愛·天使·音樂·寶貝時尚娃娃》[17]。雖然史蒂芬妮只是把專輯定位為輕鬆的舞曲專輯,並沒打算製作一張私人專輯,但依然以不少自己的經歷作為靈感來源[18]。專輯的開場曲〈還等什麼?〉講述了她想成為母親的渴望,而她在2006年與當時的丈夫蓋文·羅斯戴爾英語Gavin Rossdale(也是布希合唱團英語Bush (band)的主唱)迎接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金斯頓·羅斯代爾[19]。專輯第四首歌曲〈超酷〉講述了史蒂芬妮與卡納爾於1995年分手後繼續保持友誼[20]

《愛·天使·音樂·寶貝》亦讓名為「原宿女孩英語Harajuku Girls」的四名日本隨行舞者進入大眾的視線,史蒂芬妮曾稱原宿女孩的形象意念是在她憑空想像出來[21]。原宿女孩曾出現於史蒂芬妮的多首歌曲中,包括一首完全獻給她們的同名歌曲。她們亦出現於本專以及史蒂芬妮第二張錄音室專輯《甜蜜出關》的不同音樂影像帶中。《愛·天使·音樂·寶貝》涵蓋各種曲風的音樂。其中多數歌曲都受到在夜店播放的電子英語electro (music)節拍影響[22]。製作人奧斯丁與卡納爾把節奏藍調融入歌曲〈紙醉金迷〉中,並採樣了艾斯禮兄弟合唱團1983年的單曲〈床笫之間英語Between the Sheets (song)〉。吉米·吉姆與特里·李維斯英語Jimmy Jam and Terry Lewis亦把新傑克搖擺融入專輯歌曲中,曲風融合了節奏藍調與嘻哈音樂,並於1980年代中期盛行[23]

歌曲

專輯的開場曲〈還等什麼?〉是一首揉合電子流行、新浪潮、搖滾舞曲與放克的歌曲[26][27][28]。歌曲的歌詞講述了史蒂芬妮對展開個人音樂事業的恐懼[24]。〈拜金女孩〉與說唱歌手夏娃英語Eve (rapper)進行合作,是一首舞場雷鬼英語dancehall雷鬼風格的歌曲。歌曲重新製作了組合Louchie Lou & Michie One英語Louchie Lou & Michie One1994年的歌曲〈If I Was a Rich Girl〉,並插入了1964年的音樂劇「屋頂上的提琴手」的歌曲〈If I Were a Rich Man英語If I Were a Rich Man (song)[6]海王星英語The Neptunes製作的歌曲〈哈啦美眉英語Hollaback Girl〉結合了1980年代的嘻哈音樂舞曲[29]。歌詞為對油漬搖滾歌手寇特妮·洛芙指她像個啦啦隊隊長的負面評語的回應[30]

第四首歌曲〈超酷〉敍述了史蒂芬妮與托尼·卡納爾英語Tony Kanal以往的關係[18],曲風為新浪潮與流行電音[15]。歌曲被拿來與辛蒂·羅波麥當娜1980年代的歌曲作比較[14][31]。第五首歌曲〈泡沫電流〉是一首電子英語electro (music)歌曲,並獲安德烈 3000英語André 3000以尊尼·沃徹的名義客串合唱。歌曲的歌詞講述二人在汽車戲院交歡,並獲樂評家整體正面的評價,包括拿來與1978年電影「油脂」及其1982年的續集「油脂2英語Grease 2」作比較[32][33]。〈紙醉金迷英語Luxurious〉是一首受1990年代影響的節奏藍調歌曲,歌詞講述渴望在愛中變得富有,同時把史蒂芬妮的情人與奢侈品作比較[34][35]。第七首歌曲〈原宿少女隊英語Harajuku Girls (song)〉是一首向東京街頭文化致敬的流行電音歌曲[36],由吉米·吉姆與特里·李維斯負責製作[14]

天雷地火英語Crash (Gwen Stefani song)〉是一首把汽車比喻為戀愛關係的電子衝擊英語electroclash歌曲[9][37]。〈愛是真的英語The Real Thing (Gwen Stefani song)〉被形容為是一首舊式歐洲流行英語Europop歌曲[9],並迎來新秩序的主唱貝爾納·薩姆納英語Bernard Sumner與貝斯手彼得·胡克的客串[38]。第十首歌曲〈認真英語Serious (Gwen Stefani song)〉是一首流行電音歌曲[39],並被拿來與麥當娜1980年代早期的作品比較[40]。歌曲拍攝了音樂影片,但官方從未正式發佈,只有在2006年10月在YouTube流傳了部分片段[41]。〈危險地帶〉是一首電音搖滾英語electronic rock歌曲[14],曾被大眾認為是對於史蒂芬妮丈夫蓋文·羅斯戴爾擁有私生女的闡釋[15],但其後證實歌曲在較早前便已經寫好[42]。專輯的結尾曲〈長路迢迢英語Long Way to Go (Gwen Stefani and André 3000 song)〉原定收錄於安德烈 3000的專輯《愛亂來英語Speakerboxxx/The Love Below[31]。歌曲講述了跨種族約會英語miscegenation,並採樣了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我有一個夢[43]

Remove ads

宣傳活動

Thumb
史蒂芬妮在2005年「哈拉美眉巡迴演唱會英語Harajuku Lovers Tour」演唱〈愛是真的英語The Real Thing (Gwen Stefani song)

史蒂芬妮於2005年10月16日展開「哈拉美眉巡迴演唱會英語Harajuku Lovers Tour」,以宣傳《愛·天使·音樂·寶貝》。演唱會只有一個巡迴階段,並在北美地區舉行42場演出,最終於2005年12月21日結束。演唱會的暖場嘉賓包括嘻哈團體黑眼豆豆、說唱歌手M.I.A.以及歌手席亞拉。演唱會獲得不同的反響,一些評論家讚揚史蒂芬妮在演出的聲音,而有些則從演出的其他方面進行批評。根據《告示牌》的資料,演唱會37場演出的總票房成績達2,200萬美元,而其中20場演出更是爆滿[44]。演唱會的映像其後在2006年12月4日以DVD的形式發行[45]。《愛·天使·音樂·寶貝》的迷你重混專輯亦於2005年11月22日發行,收錄曲包括〈紙醉金迷〉、〈超酷〉、〈哈啦美眉〉與〈還等什麼?〉等重混版本[46]

Remove ads

發行單曲

還等什麼?〉於2004年9月28日作為《愛·天使·音樂·寶貝》的首波主打單曲發行。歌曲最高登上《告示牌》百強單曲榜第47位[47],並在國際上獲得商業成功,包括登上澳洲單曲榜冠軍以及打進法國、荷蘭、紐西蘭、瑞典及英國等多個國家單曲榜前10位[48][49]。與夏娃合作的〈拜金女孩〉於2004年12月14日作為專輯第二張單曲發行,最高登上《告示牌》百強單曲榜第7位,成為史蒂芬妮作為個人歌手在美國獲得的首支前10位單曲[47]。歌曲在其他地區亦取得與〈還等什麼?〉一樣成功的商業成績[50]。〈哈啦美眉英語Hollaback Girl〉於2005年3月15日作為第三張單曲發行。歌曲成為專輯最暢銷以及人氣最高的單曲,也是美國史上首支突破百萬下載量的單曲[25][51]。歌曲亦在發行六週內獲得《告示牌》百強單曲榜冠軍,成為史蒂芬妮首支美國冠軍單曲[47]

超酷〉於2005年7月5日作為專輯第四張單曲發行[52]。歌曲獲得普通的商業成績,包括打進澳洲與紐西蘭單曲榜前10位,以及打進丹麥、德國、愛爾蘭、挪威、英國及美國單曲榜前20位[47][49][53]。〈紙醉金迷英語Luxurious〉於2005年10月作為第五張單曲發行。歌曲的單曲版本迎來說唱歌手滑頭惡棍英語Slim Thug客串[35]。歌曲的商業成績不如先前單曲成功,最高登上《告示牌》百強單曲榜第21位[47]。〈天雷地火英語Crash (Gwen Stefani song)〉原本並未有作為單曲發行的計劃,但其後因史蒂芬妮懷孕而導致第二張個人專輯延期[54],使歌曲於2006年1月24日作為專輯第六張以及最後一張單曲發行[55]

Remove ads

專業評分

更多信息 綜合得分, 來源 ...

《愛·天使·音樂·寶貝》獲得樂評家整體正面的評價。樂評網Metacritic根據22筆評分對此專輯評分71分[56]AllMusic史蒂芬·托馬斯·艾爾維恩英語Stephen Thomas Erlewine形容專輯「刺激與尷尬交集」,並以「比2004年其他主流流行專輯更奇怪及富娛樂性」總結對專輯的評價[22]。《雅虎音樂英語Yahoo! Music》的珍妮弗·尼內以「最火辣、最酷、年度包裝得最好的專輯」讚揚專輯,並以「流暢、閃閃發亮以及完全沒有湊數歌曲的音樂珠寶」形容專輯[61]。《唱針雜誌英語Stylus Magazine》查爾斯·默溫認為史蒂芬妮是取代麥當娜角色的競爭者:「但仍不足夠為她將成為下一個出色的個人女歌手而感到興奮」[23]。《BBC Music英語BBC Music》的麗莎·海恩斯則更加肯定地認為史蒂芬妮已成為麥當娜與酷莉絲的對手,並稱專輯為「迷人與高雅的成就,展現出史蒂芬妮確確實實成為流行女神資格」[40]

新音樂快遞》的克莉絲·梅里森英語Krissi Murison指史蒂芬妮「無情地搶奪」1980年代音樂,並認為專輯擁有各個年代的熱門作品[58]。《musicOMH英語musicOMH》的約翰·墨菲認為專輯聽起來非常愉快,然而質量參差不齊,而且整體時間過長[62]。《滾石》的羅布·雪菲爾英語Rob Sheffield形容專輯是「一場無法抵擋的派對:低俗、具快樂主義而且極其奇異」[59]。雜誌其後亦把專輯排在2004年50張最佳專輯中的第39位[63]羅伯特·克里斯特高給予專輯三星級的評價((3-star Honorable Mention)),並指:「終於發現問題並不是斯卡本身,而是出於不要懷疑」[64]。《今日美國》的埃德娜·岡德森英語Edna Gundersen同樣給予專輯三星級的評價,並稱專輯「有趣的、嘶嘶的、輕挑的」[60]。《紐約時報》的凱萊法·桑尼視專輯為「聰明以及有點迷人的個人出道作,有點不合常理」[65]

專輯主要因大量製作人參與以及合作受樂評家批評。《衛報》的卡羅林·沙利文反駁:「其他人是在助一臂之力(...)這還是很有史蒂芬妮風格的演出」[57];然而多數的樂評家都不同意。《PopMatters》的傑森·達馬斯把專輯比作第二張不要懷疑的精選輯英語The Singles 1992–2003[14],而《Pitchfork》尼克·西爾維斯特認為大量的合作者犧牲了史蒂芬妮的特性[43]。《Neumu》的安東尼·卡里認為專輯的支離破碎使它成不了「一個發光發亮的流行音樂壯舉」[66]。大多數評論家都認為專輯的合作使它聽起來不夠實在。《Drawer B》的埃里克·格林伍德指「史蒂芬妮嘗試在迎合所有人」,但結果「變得過於控制以及不自然」[67]。《娛樂週刊》的大衛·布朗英語David Browne (journalist)認同他的意見,指專輯「就像其中一本追趕潮流的零售雜誌,比起老式收藏品的文章更加像目錄冊」[15]

多位樂評家均集中評價專輯輕鬆的創作主題。《娛樂週刊》指出歌曲談及史蒂芬妮服裝品牌的做法「無恥」,並表示「每首歌曲都淪為近乎昂貴的復古時尚宣傳語」[15] ,《Pitchfork》則打趣表示「小丑高譚市的免費巡遊在展示財富上更具娛樂性,而他不只有溫蒂和麗莎英語Wendy & Lisa,還有王子」[43]。《偏鋒雜誌》的薩爾·辛克馬尼評價專輯的「時尚痴戀(...)賦予專輯主題凝聚力的感覺」,但「對原宿女孩的迷戀幾乎顯得瘋狂」[9]。《衛報》不同意這個看法,認為「她與日本流行文化的喜愛(...)產生出人造光澤(...)這跟她引用的另一個特點-嘻哈,配合得很好」[57]

Remove ads

榮譽

在「2005年《告示牌》音樂獎英語2005 Billboard Music Awards」,史蒂芬妮憑〈哈啦美眉〉獲得年度數碼歌曲獎,以及獲得年度新人獎。史蒂芬妮亦與滑頭惡棍英語Slim Thug在場演唱了〈紙醉金迷〉[68]。在「2005年格林美獎英語2005 Grammy Awards」,史蒂芬妮憑〈還等什麼?〉獲得最佳流行女歌手英語Grammy Award for Best Female Pop Vocal Performance的提名[69],並與哈娃在場演唱了〈拜金女孩〉[70]。在下一年的格美林獎頒獎禮,史蒂芬妮一共獲得年度製作年度專輯、最佳流行女歌手、最佳流行演唱專輯英語Grammy Award for Best Pop Vocal Album以及最佳饒舌/演唱合作一共五項提名[71]

商業成績

《愛·天使·音樂·寶貝》首週以309,000張的銷量空降《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第7位[72]。在2005年6月18日的週榜,專輯以83,000張的銷量上升至第5位的新高[73]。專輯截至2009年5月已經在美國售出超過400萬張[74],並在2021年3月獲美國唱片業協會認證為五白金唱片[75]

專輯於歐洲同樣取得商業成功,發行首週以45,484張的銷量空降英國專輯排行榜第14位[76]。在發行的第25週,《愛·天使·音樂·寶貝》於2005年5月15日的週榜以21,271張的銷量升至第4位的新高[77]。專輯於2005年9月16日獲英國唱片業協會認證為三白金唱片[78],亦成為英國2005年銷量第20高的專輯[79]。截至2016年3月,專輯已經在英國售出1,068,242張[80]。專輯亦打進丹麥、芬蘭、愛爾蘭、挪威與瑞典的專輯前10位,以及打進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荷蘭以及瑞士專輯榜的前20位[81][82]國際唱片業協會於2005年5月認證專輯為白金唱片,代表在歐洲的銷量達到100萬張[83]

在澳洲,《愛·天使·音樂·寶貝》於2005年2月連續兩週獲得澳大利亞唱片業協會榜冠軍,並在榜單上逗留了56週[84]。專輯成為2005年銷量第4高的專輯[85],並獲澳洲唱片業協會認證為四白金唱片,代表出貨量達到280,000張[86]。專輯在加拿大專輯榜獲得非連續的兩週季軍[87],並在2006年4月獲加拿大音樂協會認證為五白金唱片,代表達到500,000張的銷量[88]。截至2016年4月,《愛·天使·音樂·寶貝》於全球一共售出超過800萬張[89],並成為2005年全球銷量第12高的專輯[90]

影響

專輯的城市當代英語urban contemporary風格歌曲於成人當代音樂市場的成功使其他歌手在史蒂芬妮因懷孕而延後製作《甜蜜出關》時同樣獲得成功。妮莉·費塔朵的第三張專輯《解放》於2006年6月發行,主要與嘻哈製作人英語hip hop production提姆巴蘭丹賈英語Danja (record producer)創作及製作。費塔朵亦從世界節拍英語worldbeat的創作歌手轉為跟史蒂芬妮一樣向城市當代音樂靠攏的歌手[91]。在《解放》的樂評中,《滾石》的羅布·雪菲爾指提姆巴蘭想「以《愛·天使·音樂·寶貝》的風格製作無人不曉、多元化的成功音樂-但卻沒有關」[92]黑眼豆豆的成員菲姬於2006年9月推出首張個人專輯《菲常妖姬英語The Dutchess》。在音樂影片伴隨菲姬出現的丘洛英語cholo亦被視作是在模仿原宿少女以及史蒂芬妮〈紙醉金迷〉的音樂影片[93]。專輯的主打單曲〈倫敦大橋英語London Bridge (Fergie song)〉被拿來與〈哈啦美眉〉相比,而〈魅力四射英語Glamorous (Fergie song)〉亦被拿來與〈紙醉金迷〉作比較[94]。菲姬其後反駁是在藉史蒂芬妮的音樂沾光的指控,指:「這都太荒謬了。(...)豆豆跟我都在做自己喜歡的音樂,至於其他人要作猜測那就是他們的問題」[93]

Remove ads

歌曲列表

更多信息 標準版, 曲序 ...
更多信息 曲序, 曲目 ...
更多信息 英國版(附贈曲)[96], 曲序 ...
更多信息 日本版(附贈曲)[97], 曲序 ...
更多信息 國際豪華版/限定版(附贈曲)[98], 曲序 ...
標記
  • ^a 標記為附加製作人
Remove ads

製作名單

製作名單資料來自《愛·天使·音樂·寶貝》的專輯注釋[99]

音樂家

  • 關·史蒂芬妮 – 聲樂
  • 山姆爾·利特莫瑞英語Sam Littlemore – 編程(曲目1)
  • 琳達·佩里 – 結他、鍵盤(曲目1)
  • 羅斯蒂·安德森英語Rusty Anderson – 附加結他(曲目1)
  • 咪咪·「奧迪亞」·帕克 – 和聲(曲目1)
  • 夏娃英語Eve (entertainer) – 說唱(曲目2)
  • 馬克·巴生英語Mark Batson合成貝斯、鍵盤(曲目2)
  • 麥克·埃利鬆多英語Mike Elizondo – 結他、鍵盤(曲目2)
  • 瑞克·舍帕德 – MIDI(曲目4、11)
  • 傑森·拉德英語Jason Lader – 編程(曲目4、6、9、11)
  • 托尼·雷耶斯 – 貝斯、Line 6英語Line 6 (company)結他(曲目4、11)
  • 達拉斯·奧斯丁英語Dallas Austin – 鼓、鍵盤(曲目4、11)
  • 安德烈 3000英語André 3000 – 鍵盤、聲樂(曲目5、12);結他、編程(曲目5)
  • 托尼·卡納爾英語Tony Kanal – 鍵盤、合成器、編程(曲目6、8、10)
  • 薯片組合英語Chipz – 編程(曲目6)
  • 愛丹·洛夫 – 編程(曲目6、9、11)
  • 西蒙·高戈利英語Simon Gogerly – 編程(曲目6)
  • 謝爾頓·康利奇 – 鍵盤(曲目6)
  • GMR英語Gavin Rossdale – 法語讀白英語spoken word (曲目6)
  • 李·格羅夫斯 – 混音編程(曲目6、8–10)
  • 詹姆斯·「大占」·萊特 – 鍵盤(曲目7)
  • 吉米·吉姆英語Jimmy Jam and Terry Lewis – 貝斯(曲目7)
  • IZ – 鼓、打擊樂器(曲目7)
  • 鮑比·羅斯·阿維拉 – 結他、鍵盤(曲目7)
  • 佐伊英語Zoey (singer) – 和聲(曲目7)
  • 娜歐蜜·馬丁 – 和聲(曲目7)
  • 李·格羅夫斯 – 鍵盤(曲目8–10)
  • 溫蒂·梅爾文英語Wendy Melvoin – 結他(曲目9)
  • 麗莎·科爾曼英語Lisa Coleman (musician) – 鍵盤(曲目9)
  • 彼得·胡克 – 貝斯(曲目9)
  • 格雷格·科林斯英語Greg Collins (record producer)電結他滑管結他英語slide guitar(曲目9)
  • 貝爾納·薩姆納英語Bernard Sumner – 和聲(曲目9)
  • 伊萬·皮爾遜英語Ewan Pearson – 編程(曲目9、11)
  • 亞倫·米斯英語Cameo (band) – 貝斯(曲目12)
  • 凱文·肯德里克 – 鍵盤、鋼琴(曲目12)
  • 史威夫剪輯大師英語Creamware (company)剪輯英語Cut (music) (曲目12)

製作人

  • 內利·霍伯英語Nellee Hooper – 製作(曲目1、6、9、11);附加製作(曲目4)
  • 格雷格·科林斯英語Greg Collins (record producer) – 錄製(曲目1、2、4、6、9、11);混音(曲目5、12)
  • 伊恩·羅西特 – 錄製(曲目1);工程協助(曲目6、9、11)
  • 凱文·米斯 – 工程協助(曲目1、4–6、9、11、12)
  • 琳達·佩里 – 結他錄製、鍵盤錄製(曲目1)
  • 馬克·「尖頭」·斯滕特英語Mark "Spike" Stent – 混音(曲目1、4、6–11);附加製作(曲目7、9、10)
  • 大衛·特里赫恩 – 工程協助(曲目1、4、6–11)
  • 羅布·哈格特 – 工程協助(曲目1、4、6–11)
  • 德瑞醫生 – 混音、製作(曲目2)
  • 毛里西奧·「否決」·伊拉戈里 – 錄製(曲目2)
  • 弗朗西斯·福德 – 工程協助(曲目2)
  • 布拉德·溫斯洛 – 工程協助(曲目2)
  • 傑米·西可拉 – 工程協助(曲目2、5、12)
  • 盧布·卡普爾 – 工程協助(曲目2)
  • 海王星英語The Neptunes – 製作(曲目3)
  • 安德魯·科爾曼 – 錄製(曲目3)
  • 傑森·芬克爾 – 工程協助(曲目3)
  • 陳志明英語Phil Tan – 混音(曲目3)
  • 達拉斯·奧斯丁 – 製作(曲目4、11)
  • 瑞克·舍帕德 – 錄製、聲音設計英語sound design(曲目4、11)
  • 道格·哈姆斯 – 工程協助(曲目4、11)
  • 保羅·希伊 – 工程協助(曲目4)
  • 塞薩爾·格瓦拉 – 工程協助(曲目4、11)
  • 安德烈 3000 – 混音、製作(曲目5、12)
  • 約翰·弗萊 – 錄製(曲目5、12)
  • 皮特·諾沃克 – 錄製(曲目5、12)
  • 沃倫·布萊徹 – 工程協助(曲目5、12)
  • 肖恩·塔爾曼 – 工程協助(曲目5、12)
  • 格倫·皮特曼 – 工程協助(曲目5、12)
  • 尼克·費雷羅 – 工程協助(曲目5、12)
  • 約翰·華倫 – 工程協助(曲目5)
  • 托尼·卡納爾 – 製作(曲目6、8、10)
  • 科林·「狗」·米切爾 – 錄製(曲目6、8、10)
  • 西蒙·高戈利 – 錄製(曲目6、9、11)
  • 傑森·拉德 – 附加工程(曲目6)
  • 吉米·吉姆與特里·李維斯英語Jimmy Jam and Terry Lewis – 製作(曲目7)
  • 麥特·馬琳 – 錄製(曲目7)
  • 伊恩·克羅斯 – 錄製(曲目7)
  • 布萊恩·「重低音」·加德納英語Brian Gardner – 母帶製作

美術設計

  • 關·史蒂芬妮 – 創意指導
  • 朱莉·克萊門斯 – 藝術指導、協調
  • 尼克·奈特英語Nick Knight (photographer) – 攝影
  • 真珠子 – 插圖
  • 大西友惠 – 插圖協調
  • 約翰·科普蘭 – 標誌、圍邊與字體插圖
  • 妮可·弗朗茨 – 藝術協調、攝影
  • 辛迪·庫珀 – 包裝協調

榜單排名

更多信息 榜單(2004年-05年), 最高 位置 ...

認證

更多信息 地區, 認證 ...

發行歷史

更多信息 地區, 日期 ...

備註

  1. 曲目1、6、9、11
  2. 曲目1、2、6、9、11
  3. 曲目2
  4. 曲目3
  5. 曲目4與11
  6. 曲目5與12
  7. 曲目5、11、12
  8. 曲目6、8、10
  9. 曲目7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