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慈悲 (宗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慈悲(英語:Mercy,中古英語源自盎格魯-法語 merci,進一步源自中世紀拉丁語 merced-、merces,意為「支付的代價、報酬」,最終來自拉丁語 merc- / merxi,意為「商品」)是在倫理、宗教、社會以及法律等語境中所體現的仁愛、寬恕與善意。
在社會和法律語境中,慈悲既可以指掌權者的寬容行為(例如法官對被告人表示的寬恕),也可以指第三方人道主義行為(如為戰爭受害者提供救援的「慈善任務」)。[1][2]
定義
「慈悲」可以定義為「特別對犯罪者或受自己權力支配者所表現出的同情或寬容」;也可以指「作為神聖恩典或憐憫行為的一種祝福」。[3]
短語「處於某人的慈悲之下」(to be at someone's mercy)意指一個人「在某人面前毫無防備」。[4]
法律與倫理

在司法語境中,「慈悲」通常被稱為「寬恕」或「赦免」(clemency)。這是一種由行政機關掌握的主權特權,完全依賴其自由裁量權。約翰·洛克將其定義為「依照自由裁量權,為公共利益行事的權力,即使法律沒有規定,有時甚至與法律相悖。」[5]
美國第六巡迴上訴法院解釋道:「寬恕本質上完全根植於赦免者的個人意志。他既無需說明批准的理由,也無需說明拒絕的理由。」[6]
宗教
「慈悲」的神的概念出現在多種宗教中,包括印度教、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在宗教信仰中,施行慈悲之舉亦被強調,例如施捨、照顧病人,以及進行慈善行為等。
总结
视角
Hebrews 4:16 和合本聖經寫道:「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憫,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聖經思高本:「所以我們要懷着依恃之心,走近恩寵的寶座,以獲得仁慈,尋到恩寵,作及時的扶助。」恩典與憐憫相似,二者都是上帝的免費賜予,接受者都無須憑功德獲得。恩典是上帝的眷顧,是一種神聖的援助;恩典是人本不配卻得以獲得的,而憐憫則是人在理應受罰時所未被加以懲罰的寬恕。[7]
《新約聖經》中多次強調憐憫的主題,例如《尊主頌》[8]與撒迦利亞的讚歌[9],以及《路加福音》中的八福之一:Matthew 5:7 和合本聖經:「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聖經思高本:「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10] 保羅在Ephesians 2:4–5中亦提及上帝的憐憫與救恩,和合本聖經:「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聖經思高本:「然而富於慈悲的天主,因着他愛我們的大愛,竟在我們因過犯死了的時候,使我們同基督一起生活──可見你們得救,是由於恩寵──」
《詩篇》第117篇呼籲萬國稱頌耶和華,因為祂「有慈愛」。這一段在Romans 15:11中被保羅引用,以說明上帝通過耶穌基督實現了這一預言與應許——耶穌為了猶太人和外邦人,將自己作為犧牲,展現了憐憫。1 Peter 2:9–10寫道: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和合本聖經)
至於你們,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為叫你們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的榮耀。你們從前不是天主的人民,如今卻是天主的人民;從前沒有蒙受愛憐,如今卻蒙受了愛憐。(聖經思高本)
憐憫作為基督教傳統中的一種靈修內涵,也被聖奧古斯丁所強調,他稱憐憫為「恆久古老,常新常在」。[10][11] 慈善行為(七項身體行為與七項靈性行為)是天主教會與東正教傳統中的一部分。[12]
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通諭《慈悲豐盈》(Dives in misericordia)中,探討了慈悲的角色——既包括天主的慈悲,也包括人類對慈悲的需要。[13] 他在《浪子回頭的比喻》(Luke 15:11–32)中看到「神聖慈悲的本質」。[13] 浪子揮霍家產,按公正原則,他應只能被接納為僱工。父親的形象則類似天主作為父親,超越公正的要求,以慈悲歡迎兒子回家。
《天主教教理》強調了《慈悲行善》的重要性。在天主教教義中,天主的慈悲通過聖神的工作而流傳。[14][15] 天主教禮儀中經常提及慈悲,例如彌撒都會唱垂憐經:「上主求你垂憐,基督求你垂憐。」[16]
慈悲也是基督教圖像志中的一個重要主題。自中世紀以來,許多藝術作品通過表現《慈悲行善》激勵人們實踐慈悲,正如藝術史學家Ralf van Bühren以卡拉瓦喬的作品為例所解釋的那樣,這些作品幫助「觀眾在自身生活中探索慈悲」。[17]:79–80
20世紀,天主教會對慈悲有了新的關注,部分原因是受到神聖慈悲運動(Divine Mercy)的推動。[18][19] 神聖慈悲運動的核心是強調天主慈悲的愛,以及將這份愛與慈悲從自身的心中流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18]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是神聖慈悲運動的信徒,該運動起源於被稱為「慈悲宗徒」的聖人瑪利亞·傅天娜·克瓦爾斯卡(1905–1938),傅天娜在日記中稱自己在1931年於神視中看見了耶穌,並按耶穌的要求繪製了救主慈悲像,耶穌許諾敬禮此聖像的人會得到多種恩寵。。[20]
多個天主教聖地專門奉獻給神聖慈悲,例如位於波蘭克拉科夫的救主慈悲聖殿,以及位於馬薩諸塞州斯托克布里奇的神聖慈悲國家聖地。[21] 在神聖慈悲聖殿奉獻儀式上,若望保祿二世引用了瑪利亞·傅天娜·克瓦爾斯卡,稱慈悲是「全能天主最大的屬性」。[22]
首屆「世界使徒慈悲大會」於2008年4月在羅馬舉行,由教宗本篤十六世主持開幕。[23]
2015年,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發布了一份題為《Misericordiae Vultus》(「慈悲的面容」)的教宗詔書,宣布自2015年12月8日(聖母無原罪瞻禮)起至2016年11月21日(基督君王節)為「特別和非凡的慈悲禧年」。[24] 非凡禧年的主題取自《路加福音》6:36:「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25]
Remove ads
在伊斯蘭教中,「最仁慈者」(Al-Raheem)是安拉的名字之一,「至仁者」(Al-Rahman)是《古蘭經》中最常出現的名字。Rahman 和 Rahim 均源自詞根 Rahmat,意指溫柔和慈愛。[26] 作為慈悲的一種體現,天課是伊斯蘭五大功柱中的第四柱,也是信徒的基本義務之一。[27]
「慈悲」這一概念在希伯來語中包含兩個詞。Chesed,也被翻譯為「慈愛」或「良善」,是神的十三個定義性屬性中的第七項。
另一個詞是rachamim,通常翻譯為「憐憫」(或因其名詞形式在語法上為複數,譯為「慈悲」)。Rachamim是十三個屬性中的第四項。《出埃及記》34:6說:「耶和華,耶和華,憐憫施恩、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慈愛和誠實的神。」[28] 在巴比倫被擄的背景下,《以賽亞書》中也強調了這一點:「因為耶和華安慰他的百姓,要憐憫他的受苦者。錫安說:『耶和華離棄我,我的主忘記我了。』婦人豈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憫她所生的兒子呢?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Isaiah 49:13–15)另外,「祈禱和禁食,為人慈悲和公義,都是好的。」(Tobit 12:8)大衛因罪被告知在三年饑荒、三個月敵人追殺或三天瘟疫中選其一時,他選擇瘟疫,說:「願我們倒在神手中,因他有恩;不可倒在人手中。」(2 Samuel 24:14)《詩篇》103:8讚美神的慈悲。
Remove ads
觀音,慈悲與憐憫的菩薩,是亞洲最著名且最受尊崇的菩薩之一。[29]
Karuṇā(常譯為「慈悲」)是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信仰的重要概念。Karuṇā存在於所有佛教宗派中,且在耆那教中被視為普遍友誼的體現之一。
靈性導師Meher Baba在其《O Parvardigar》禱告中描述神為「全然慈悲與永恆仁慈」,並認為人們可通過「祈求祂的慈悲」接近神。[30]
引言
文學
憐憫之心不可強求。
它如同溫柔的雨水從天而降,
滋潤着下方的土地。它有雙重的祝福:
既祝福施予者,也祝福接受者。
- 在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重生的改造》(A Retrieved Reformation)中,開鎖高手吉米·瓦倫丁為了救出意外被困銀行金庫的孩子,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和開鎖技巧。一名一直追捕他的偵探目睹了瓦倫丁打開金庫的過程。隨後,當瓦倫丁投降時,偵探假裝不認識他,轉身離開。[33]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