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慕尼黑音樂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慕尼黑音樂廳(Odeon)是德國慕尼黑的一個前音樂廳,位於音樂廳廣場,廣場正是因其而得名。它建於19世紀初,由萊奧·馮·克倫澤設計,與毗鄰的洛伊希滕貝格宮形成整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完全被摧毀,戰後修復,現在巴伐利亞內政部設此。

歷史
慕尼黑音樂廳建於1826 - 1828年,由國王路德維希一世委託,最初是一個音樂廳和舞廳。克倫澤設計的外觀與毗鄰的洛伊希滕貝格宮相似,形成整體,模仿羅馬的法爾內塞宮。[1] 禮堂實測75乘125英尺(23乘38公尺),有1445個座位,天花板高50英尺(15公尺)[1][2]。約翰內斯·里布創作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十大作曲家的半身像:貝多芬、莫扎特、格魯克、亨德爾、海頓、沃格勒、梅於爾、韋伯、奇馬羅薩和彼得溫特。[2] 天花板裝飾以拿撒勒運動風格的壁畫:威廉·考爾巴赫和亞當·埃伯爾的「阿波羅」,赫曼·安許茨的審判[2][3] 大廳,被稱為「音樂廳的最不尋常的古典主義建築的方案之一」,[4] 具有良好的音響效果[1]。
該建築毀於1944年4月25日夜的盟軍空襲。從1951年開始,由約瑟夫·維德曼重建,以容納內政部。[1] 立面的修復到1954年開始。原禮堂成為內部庭院。許多音樂和建築愛好者都要求將其修復,作為音樂會空間,但這在技術上或財務上並不可行。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