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我是自有永有的

出埃及記3:14中上帝對摩西關於自己名字的回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我是自有永有的」,天主教會漢譯「我是自有者」,是對希伯來語短語אֶהְיֶה אֲשֶׁר אֶהְיֶה‬」(』ehye 』ăšer 』ehye發音:[ʔehˈje ʔaˈʃer ʔehˈje])的常見翻譯之一,為《希伯來聖經》中對自己的稱呼,英語譯為「I Am that I Am」、「I Am who (I) Am」等;中文其他譯法包括「我就是我」、「我將成為我選擇成為的」、「我乃存在之本體」、「我將永恆如是」、「我創造所造之物」或「永恆存在者」。[1]

用希伯來語寫的「我是自有永有的」,並標上注音符號

語源考釋

אֶהְיֶה אֲשֶׁר אֶהְיֶה‬(』ehye 』ăšer 』ehye)是《出埃及記》中摩西詢問之名時,所獲得的三重回應之首。[2]希伯來詞אֶהְיֶה‬(』Ehyeh)為動詞הָיָהhayah,「存在」的第一人稱未完成體,因希伯來語法特性兼具「我是」與「我將是」雙重含義。[3]長句』ehyeh 』ăšer 』ehyeh的解讀存在爭議,既可視為神之應許(「我必與你同在」),亦可解作絕對獨一性宣告(「我乃無可比擬者」)。[4]

古典希伯來語未區分時態,而以完成體表示已終結動作,未完成體表示持續狀態。[5]若動詞前綴וַ־‬(wa-),其體貌即發生轉換。אֶהְיֶה‬(ehyeh)作為未完成體,在現代希伯來語中雖表未來時態「我將是」,但因缺乏וַ־‬前綴,故亦可譯為「我是」或情態形式「我可為/或將為」等。全句因而衍生多種英譯版本,包括「我即存在之本體」(七十士譯本希臘文ἐγώ εἰμι ὁ ὤν)、拉丁文《武加大譯本》「ego sum qui sum」等。

אֲשֶׁר‬(』ăšer)為關係代詞,依上下文可譯作「那」、「誰」、「所」或「處」。[6]

Remove ads

詮釋觀點

《希伯來聖經》記載,摩西於焚荊棘異象(《出埃及記》3:14)中詢問神名以回應以色列民,耶和華答以「我是自有永有的」,並囑咐:「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4]然經文未載以色列人實際詢問神名之情節,引發諸多詮釋爭議:究竟不識神名者為摩西或以色列民(多數學者認為摩西本人未知神名,故預期民眾將以此驗證其使命),以及此宣告之確切意涵。[7]

主要解讀進路有三:

  • 「我就是我」——對摩西提問的迴避;[8]
  • 「我乃存在本身」——闡明以色列神的永恆本性,此觀念常見於近東文化,非希臘哲學獨有,可能針對迦南神話中諸神無常消失之母題;[9]
  • 「『自有者』即我之本質」——此版本未成學界主流,但首種詮釋已被納入《新英語聖經》。[10]

天主教神學

聖奧古斯丁與聖多瑪斯·阿奎那將《出埃及記》3:14的「存在」詮釋為「自存之本體」(Esse ipsum subsistens),即神本身。形上學中,此乃「強意義之存在」,一切存有之完美極致展現——純粹現實(actus purus)與諸完美之總匯。在神之內,本質與存在(拉丁文:Actus essendi)完全同一。此哲學體係由阿奎那完整建構。[11]

其他觀點

印度教不二論聖者拉瑪那·馬哈希認為,諸神定義中「無出『我是自有永有者』之右者」,雖印度典籍《大聖言》有相似表述,然未若《出埃及記》直截。[12]尼薩伽達塔·馬哈拉吉則解「我是」為絕對本體(梵語:परब्रह्मन्)的抽象表述,乃超越思維、感知、記憶的純粹覺知。

維克多·漢彌爾頓提出九種可能譯法,涵蓋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態組合。[13]

巴哈伊信仰經典《破曉之光》第316頁記載:[14]

「『我即是』」,巴孛三度宣告,「我即是那應許者!千年來你們呼求我名,為我降臨起身祈禱。東西萬民皆當遵我誡命,效忠於我。」

參見

參考文獻

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