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迎春鎮碕石村承啟紅軍小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迎春鎮碕石村承啟紅軍小學,又名宜章碕石革命英烈紅軍小學[1],舊名承啟書院、承啟學校、碕石村小學,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碕石村。承啟書院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咸豐年間曾毀於匪患,1928年湘南起義前後成為中國共產黨活動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作為村辦小學辦學至今,現任校長是彭國良[2]。2013年,「中共宜章縣委舊址承啟學校」作為湘南起義舊址群的子項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move ads
歷史
承啟書院始建於道光二十六年(1764年),為當地彭姓族人出資修建,取意「承前啟後,人才輩出」[3]。咸豐十一年(1861年)一度遭匪毀壞,清末重新建成,其後設立初等、高等的兩級小學校。[4]
民國16年(1927年)5月,隨着國民革命軍北伐中國共合作的破裂,原駐紮在宜章縣城的中共宜章縣委轉入地下活動,自城關轉移至承啟書院秘密活動,其時書院校長為中共黨員吳漢傑。此後,中共宜章縣委以書院為據點建立特別支部和農民武裝,策劃後續的暴動工作。翌年1月,隨着年關暴動、碕石暴動相繼爆發,中共先後控制宜章縣城和碕石村,中共宜章縣委重新遷入縣城。碕石暴動後,朱德在書院內舉辦「貧民夜校」,向村民傳授革命知識。4月,隨着國軍反攻,中共的部隊撤離湘南地區,重新控制碕石的國民黨勢力將曾經中共活動頻繁的承啟學校燒毀,承啟書院遷往玉公祠、若公祠辦學。[註 1][3][5][6]
民國20年(1931年),碕石村民出資重建書院[4],新建的書院建築風格受西方建築的一定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宜章縣文教科將承啟學校改名為碕石村小學繼續使用,1979年新建了一棟兩層的教學樓(2007年後改為教工宿舍)。1981年,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蕭克到碕石村視察,提出恢復「承啟學校」名稱並親自題寫校名。1994年—1996年間,蕭克、彭儒等中共早期黨員捐資為學校建設了一棟三層教學樓。1998年,宜章縣政協協助學校在東棟校舍第一層設立「承啟革命歷史紀念室」供參觀學習[5][6][7]。2013年3月,作為湘南起義舊址群的子項,碕石暴動舊址(包括中共宜章縣委舊址承啟學校、玉公祠和彭氏宗祠三個子項)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9]。同年7月17日,在宜章縣的申請下,碕石村小學被掛牌為「承啟紅軍小學」,並得到捐款捐助。[1][2]
Remove ads
校舍
承啟學校原為四合院式建築,近年西、南、北棟建築相繼被拆建成新的教學大樓,面積擴大到原來的3倍多,占地面積1926平方米,建築面積769平方米,亦新建了三層的教工宿舍、彭儒銅像、「小紅星圖書館」等建築設施[2][6]。東棟是唯一自1931年重建後留存至今的建築,面積286平方米,建築外有蕭克題寫的「承啟學校」四字,人字形梁架、磚木結構、短檐廡殿頂,屋頂覆以青瓦,上下兩層,其中第一層被開發為供遊人參觀的陳列室。[3][5]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