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丁禮教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拉丁禮教會(拉丁語:Ecclesia Latina),或稱西方教會,是天主教會內最大的自權個別教會(自權的拉丁語原文為「拉丁語:Sui iuris」,意思為「自我管治」),一般來說,除了少數東方禮教會信眾(約佔天主教徒總數1%,分屬23個東方禮自治教會)外,絕大部分天主教徒都屬於拉丁禮教會。其別稱的「西方」,來自「西方拉丁世界」與「東方希臘世界」的概念。拉丁禮教會在個別教會體系中屬於「自治個別教會」,位階高於教區、東方禮教區等「地方個別教會」。
歷史
拉丁禮教會最初發展是在羅馬帝國行省阿非利加(即現今的突尼西亞北部及利比亞西部)[1]。在這之後,此教會體系漸漸傳到羅馬帝國西部,即後來的西羅馬帝國。
自西羅馬帝國起,從古典時代至文藝復興時期,拉丁禮教會使用的語言——拉丁語——同時也是古羅馬的通用語,成為「西方拉丁世界」教育和文化的主要語言,並在該領域發展出各種基於拉丁文化的禮拜儀式。
術語
在1990年定立的《東儀天主教會法典》中,「教會」和「禮儀」有以下意思:
- 教會:A group of Christian faithful united by a hierarchy according to the norm of law which the supreme authority of the Church expressly or tacitly recognizes as sui iuris is called in this Code a Church sui iuris.[2]
- 禮儀:A rite is the liturgical, theological, spiritual and disciplinary patrimony, culture and circumstances of history of a distinct people, by which its own manner of living the faith is manifested in each Church sui iuris.[3]
有時,聖座也使用術語「羅馬天主教會」來指整個天主教會是在與羅馬主教(即教宗)的共融之中[4][5]。但是,聖座從來沒有使用「羅馬天主教會」這術語,來專指拉丁禮教會。聖座相當普遍使用的術語「羅馬」是指羅馬教區。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