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差巴迪寺
曼谷佛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拉差巴迪寺(泰語:วัดราชประดิษฐ์ Wat Ratchapradit,意為敕建寺),全稱拉差巴迪沙提瑪哈西瑪蘭皇家寺院(วัดราชประดิษฐสถิตมหาสีมารามราชวรวิหาร Wat Ratchapradit Sathit Mahasimaram Ratchaworawihan),是泰國曼谷拍那空縣的佛寺,建於1864年。1915年列入一等寺院[1]。
拉差巴迪寺位於拉吉妮路及庫孟敦運河(Khlong Khu Mueang Derm, Khlong Lot)旁,沙蘭龍宮以南,近樞密院和大皇宮,正門位於沙南龍路。
Remove ads
歷史
拉差巴迪寺於1864年建成,原本是三世王開闢的咖啡園;三世王駕崩後,由四世王下令修建[2]。四世王希望按照舊都阿瑜陀耶的格局布局曼谷市區的佛寺,以同名寺廟對應阿瑜陀耶的瑪哈泰寺、拉差布拉那寺、拉差巴迪寺。修建拉差巴迪寺前,曼谷已經修建了瑪哈泰寺和拉差布拉那寺,四世王遂決定修建新的拉差巴迪寺[2]。
修建工作起初受阻,緣由是選址靠近運河,土壤過於鬆軟。四世王於是在此地舉行舞會,要求入場平民上繳蒜罐。這些蒜罐最終成為寺廟主殿的地基[2]。工程耗時7個月,於1864年竣工。首任住持由巴翁僧王寺的高僧沙·普沙德瓦擔任。沙·普沙德瓦在1893年被五世王封為第九代僧王[2]。四世王為法宗派創立者,拉差巴迪寺即成為首間法宗派寺廟[3]。
Remove ads
建築
主殿稱為鑾佛殿(泰語:พระวิหารหลวง Phra Wihanluang),既是精舍又是戒堂,建於磚台之上,外牆以灰色大理石磚砌成。屋檐側面的楣飾處以藍色玻璃打底,鑲嵌王冠式樣的四世王徽。殿中央的正門和兩側的窗戶是以貼金的柚木做框架,其上方以王冠形花飾裝飾,象徵王權[2]。
殿內的壁畫是於五世王統治時期所繪,展示一年各大王室慶典的盛況。主殿供奉的佛像是西興佛的複製品,基座埋有四世王的遺骨[4]。正對佛像的壁畫描繪的是1868年8月18日,四世王在巴蜀府觀測日食的場面[2]。
殿後的佛塔名為石塔(泰語:ปาสาณเจดีย์ Pasan Chedi),為錫蘭風格,表面覆以灰色大理石片[2]。
主殿的兩側各有一座白色建築,頂部修成普朗塔風格,是為象徵王權和佛權的廟山。靠東者作為藏經閣使用,楣飾處描繪佛陀的出世和涅槃。靠西者的邦塔牆面修成四面神式樣,供奉四世王等身貼金銅像。寺廟內還有一些小型佛塔,內部供奉本寺歷代高僧的遺物。兩座白色建築和小佛塔都是六世王期間建造[2]。
Remove ads
圖冊
-
主殿正面
-
主殿的王冠式樣楣飾
-
殿內供奉西興佛像的複製品
-
描繪四世王使用望遠鏡的壁畫
-
石塔
-
藏經閣描繪佛陀出世場景的楣飾
-
靠西白廟的四面神塔立面
-
四世王貼金銅像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