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席振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席振鐸(1911年—1998年11月30日),字新民,蒙名拉席敦多克,察哈爾盟鑲黃旗牛羊牧群伊德牧阿布拉格其季子,明安旗(牛羊牧群)總管尼瑪鄂特索爾之弟,德穆楚克棟魯普(末代蘇尼特蒙古親王,即德王)姨弟,台灣著名詩人席慕蓉之父。西德蒙古族文化和歷史學者、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生平
- 先後畢業於蒙旗校、北京匯文中學和北京輔仁大學教育系。1937年2月任中華民國審計部委員。
- 1938年6月當選為國民參政會委員,連任4屆。曾擔任察哈爾省邊地教育委員會委員、晉綏察善後救濟審議委員會委員、察哈爾蒙旗教育復興委員會主任委員和憲政實施促進委員會委員。
-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他隨國民政府撤至陪都重慶,他的三女兒席慕蓉正是在這裡出生的。
- 1948年(民國37年)4月在察哈爾選區當選第一屆立法委員。
- 1949年春,席振鐸舉家遷往香港。
- 1951年(民國40年),因其滯留香港,以未在規定期限內來台向立法院報到,被注銷立法委員資格[1]。
- 1954年移居台灣。
- 1956年,應邀到聯邦德國慕尼黑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蒙古文。
- 1962年起在波昂大學中亞歷史語言文化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
- 1984年3月從波昂大學退休。
- 1998年11月30日,席振鐸先生以八十八歲的高齡辭世於萊茵河畔的一家醫院,終其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再也沒有回到過令自己魂牽夢縈的草原。席慕蓉在一篇《安答》一文中寫道:「那個曾經何等期盼過的熱血青年,所有的豪情壯志被現實一一擊敗。歷史的書寫從來不會由弱勢的族群來執筆,真相也因而逐一泯滅。」
Remove ads
成就
在20世紀30至40年代,席振鐸熱切關心中國蒙古族的未來和出路,跟札奇斯欽等蒙古青年知識分子一起,閲讀書籍、談論家國大事,利用自己體制內的身份積極為內蒙古發聲,牽頭組建了旨在實施內蒙古高度自治的「安答會」,也稱「蒙古青年聯盟」,集結了一批年輕的蒙古知識分子,在國民政府和外國友邦(如美國)之間尋求對內蒙古自治的支持,在多個歷史環節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1950年代後,尤其是在德國工作期間,席振鐸成為蒙古學家、大學教授,發表了不少論著。 他精通蒙古、漢、英、德、日5種語言文字,喜愛唱戲,以「察哈爾拉席敦多克」著稱於德國學術界。
家庭
- 父親:依達木阿布拉克齊,曾任察哈爾鑲黃旗護軍校。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