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拍 (音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拍,也叫「節拍」,或「拍子」,是樂曲中是表示時間的基本單位[1][2]。「拍子」一詞可指速度、節拍、特定的節奏、律動感等一系列相關的概念。
![]() |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20年3月16日) |

音樂中的節奏以重拍和非重拍(通常稱作「強拍」和「弱拍」)的重複為特徵,並依照拍號和速度分割成小節。
比拍層更快的節拍等級是分拍層,更慢的是合拍層。拍子自古以來是音樂的重要元素。有些音樂流派,如迪斯科,一般會削弱拍子的重要性,而放克則強調拍子,以便配合舞蹈。[3]
分拍
拍子可以結合成小節,也可以次分。這種結合和次分的性質,產生了節拍的概念。音樂中以兩拍為單位結合的,稱作二拍子;以三拍結合的,為三拍子。音樂中一拍一分為二的,是單拍子音樂,一拍一分為三的是復拍子。於是有單二拍子(2/4、4/4、2/2等)、單三拍子(3/4)、復二拍子(6/8)、復三拍子(9/8)。不規則的分拍和次分拍,即連音的分拍,需要標出數字(例如,將四分音符五等分)。次分拍層至少比拍層低兩級:若有四分音符或附點四分音符,則次分拍至少要分到十六分音符。
下拍和上拍

下拍(downbeat)是每小節第一拍。上拍(upbeat)是緊鄰下拍之前的上一小節最後一拍。這兩個術語也與指揮的手勢一致。[4]在中國傳統音樂,尤其是板腔體戲曲音樂的理論中,大致對應「板」和「眼」。
拍子的「方向性」在音樂的效果中十分明顯。重拍(crusis)是一個小節或一個樂句的開始,推動聲音的能量向前運動。上拍會進行到下拍,但沒有那種聲音的「爆發」,它只是下拍的準備。
一首曲子第一小節之前的音符,有時稱作「弱起拍」(upbeat)音型/句;英語另有pickup(美國俗稱)、anacrusis(源自希臘語ana「通往」+krousis「擊打、衝擊」,直接借自法語anacrouse,中譯「弱起」小節)等表達。anákrousis英語直譯為「推起」,術語源借自詩歌中對每行開始之前非重讀音節的稱謂。
正拍和反拍


在以4/4拍為常規的、數作「1 2 3 4, 1 2 3 4…」的音樂中,每小節第一拍(強拍)一般是旋律的最強重音,一般也是和弦改變的位置;第三拍是次強拍——以上二者合稱「正拍」。第二、四拍是弱的「反拍」。拍子之間的分拍(如八分音符)更弱,若在節奏中多用,則也成為「反拍」。 [7]。
勻速地反覆從一數到四,就可以模擬這一效果。以下片段中每個強拍加入了底鼓,八分音符分拍加入穩定的ride鑔,以此作為背景,來比較各種節奏型(粗體表示重拍):
參見
- 有量記譜法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