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拔萃女書院

香港女子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拔萃女書院
Remove ads

拔萃女書院(英語:Diocesan Girls' School),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聖公會女校之一,位於九龍官涌佐敦道1號。拔萃女書院現以直資學校模式運作,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學校為香港著名學府,在學術音樂體育多方面均有卓越成就;拔萃女書院是拔萃女小學的一條龍中學。

事实速览 拔萃女書院 Diocesan Girls' School, 地址 ...
Remove ads

歷史

戰前

1899年,拔萃女書室 (Diocesan Girls' School and Orphanage) 在般咸道玫瑰行(Rose Villas)成立,因與曰字樓女館(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皆以女性教育為宗旨,才以其繼承者自居,將創校年份回溯至1860年。[1]

1900年,拔萃書室校長俾士(G. H. Piercy, 1856-1941)將女書室校長一職交接予初抵港的史及敦女士(Ms. E. S. Skipton)。

1912年,拔萃女書室計畫遷往九龍,拔萃男書室捐款萬元,予以補助。

1913年,學校終於遷入九龍現址,之前為一片稻田 。20世紀20年代,學校採用Daily Giving Service的校訓,即校名縮寫DGS的相同。二次大戰期間,學校被日軍佔用,改為憲兵總部。1945年9月,學校重開,Ms. Gibbins任戰後首任校長(香港淪陷期間她被關押於赤柱監獄)。Gibbins一獲釋,隨即渡海,回到校舍,校舍逃過遭洗劫的下場。

Remove ads

戰後

20世紀50年代,隨著近學校的煤氣站的關閉,學校能夠擴大校舍。建於愛德華時代的建築被拆除,新建了三棟校舍,以容納更多學生。

1993年,學校啟動了一個大型擴建計劃,兩棟新校舍分別於1993年與1996年落成。此後,一個新階段的擴建計劃完成,於2007年1月12日正式揭幕。

2005年,學校慶祝其145周年校慶,有關其歷史的音樂作品「The DGS Girl」亦於沙田大會堂上演。

為紀念前校長Joyce Symons博士,拔萃女小學以「Daily Giving Joyful Service」為校訓。此乃「Daily Giving Service」之變體。

2006年,學校參加直接資助計劃

2009年,因舊址大型重建工程,中學部暫遷到深水埗青山道101號前德貞女子中學校舍,小學部暫遷到前香港道聯會湯鄧淑芳紀念學校的空置校舍。是次重建只保留2006年落成之建築部份,耗資逾四億港元。

2011年9月,重建工程完成,學校遷回佐敦道1號舊址。

2023年,出版校史Daily Giving Service: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Girls' School, Hong Kong。

歷任校長

更多信息 任次, 校長 ...
Remove ads

社堂

更多信息 社堂 ...
  • 拔萃女書院目前共有五個社堂,分別以歷任校長命名。
  • 社堂制度於1946年由當時的校長Ms. Hurrell引進,當時設有四個社堂,分別為Skipton、Sawyer、Gibbins和Smith(紀念施美夫會督夫人Lydia Smith)。
  • 1951年,Ms. Hurrell辭職返英,Smith House不久易名Hurrell House。
  • 1985年,校長西門士夫人退休後,校方設立第五個社堂 Symons House,作為紀念。
  • 自1899年以來的英國及混血裔校長中,目前只有Ms. Ferguson尚未有命名的社堂。Ms. Ferguson在任四年,定下校訓,1925年在任內病逝。

重建

Thumb
拔萃女書院(重建前)
Thumb
拔萃女書院校舍外觀(重建前)
Thumb
拔萃女書院正門(重建前)

由於重建前拔萃女書院及拔萃女小學位於佐敦的校園不敷應用,校方於2007年決定全面重建佐敦校園,以提供更多的教室、活動室及教學設施,容納因中小學結龍後增加的班別。

整個重建項目最終在2009年4月、即學校復活節假期後開始,經過2年時間後,並於2011年9月1日啓用,作爲該校150周年校慶的其中一項慶祝活動。在重建期間,拔萃女書院和拔萃女小學的師生分別遷往位於深水埗及將軍澳的臨時校舍上課。校方把整個耗資近6億港元的重建計劃命名為「卓越菁莪」,當中中學部造價3.8億元,政府資助2億元,小學的造價則為2.1億元,政府資助1.6億元。因應整個重建計劃耗資龐大,校方啓動了一名為「DGS任務」的籌款計劃,舉辦抽獎銷售、校慶晚宴、步行籌款等各式活動籌款以支持重建所需的費用。

然而,在校方提出重建計劃的時候,曾經遭受大批舊生的反對,認爲破壞了學校悠久的歷史、以及認為舊樓設備精良,足以容納所有的課堂進行。因而舊生們在重建計劃的初段曾成立各種團體,以及在Facebook等社交網站作出抗議。

因為學校土地面積不足,學校的建築師決定在將大量不需要日光照射的設施遷移至校園14米高的基座,以騰出空間在基座再興建教學大樓。此外,中小學的教學大樓採用十字架式的佈局,一方面爭取更多的空間興建附屬設施,另一方面亦讓教學大樓課室的景觀更加開揚,避免在新校園造成壓迫感。

新校園主建築共有十層,校園總面積由重建前的1.6萬平方米增至4.4萬平方米。中、小學共設有60個課室、25米游泳訓練池、1,400座位大演奏廳、 300人小教堂、田徑訓練場等一般學校不常見的設施。由於考慮到中、小學部是獨立營運的關係,兩校的大門分別一如以往地設於佐敦道及加士居道。不過,爲了顯示兩校緊密的關係,新校園的教學大樓中央設一名為「學習的階梯」的樓梯,從校園3樓的教學大樓入口貫穿各層直至8樓。

因應新校舍面積較大,校方將之分開為六部分管理,分別為:

  1. 小學部教學大樓(New Junior School Classroom Wing)
  2. 小學部禮堂大樓(New Junior School Assembly Wing)
  3. 中學部大樓(New Symons Wing & Gibbins Wing)
  4. 中學部禮堂大樓(New Assembly Hall Wing)
  5. 賽馬會樓(Jockey Club Wing)
  6. 禮拜堂大樓(New School Chapel)

重建後的校園設有以下的新設的設施(部分):

更多信息 設施, 樓層位置 ...
Remove ads

拔萃女廣場及舊生花園

自從拔萃女書院創校以來,該校位於佐敦道入口的一小片空地一直都是校園舉辦活動的地方。在重建新大樓的過程中,建築師將有關的空地加以擴大,禁止車輛駛進,並廣植林木。與重建前不同的是,重建後的廣場更需擔當連接地面佐敦道正門入口至3樓教學大樓入口的角色,因此建築師在入口興建了斜台和樓梯到達二樓的廣場,並在廣場的另一邊興建通往3樓教學大樓入口的樓梯,以提升廣場的可達度。而位處廣場下層的一樓花園,則被命名為舊生花園(DOGA Place),展出學校的歷史文物。

公開考試佳績

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拔萃女書院是產生最多會考「10A狀元」及文憑試「7科5**狀元」(在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成績)的學校之一。截至2024年,共有52名狀元,其中38名會考「10A狀元」及14名文憑試「7科5**狀元」,排名全港第2。[來源請求]

香港中學會考狀元

香港中學會考於1978年設立,初期考生只可報考9科。1987年才首次容許報考10科,至2010年歷屆會考共創造出不少於239名十優狀元,另有部份考生通過成績覆核成功晉升十優狀元,其中拔萃女書院出產了38名十優狀元。[4]

  • 1990年(十優):陳可盈。[4][5]
  • 1991年(十優):陳佳儀,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於麻省理工大學修讀物理學。[6][7]
  • 1995年(十優):湯家欣,獲選香港傑出學生,於劍橋大學修讀法學。[8][9]
  • 1996年(十優):林慧中,獲恒生銀行海外留學獎學金,於哈佛大學取得經濟學學士學位。[10]
  • 1997年(十優):林天遙,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6][11]
  • 1997年(十優):鄧錦茵,於加州理工學院修讀電機工程學,於史丹福大學修讀電機工程碩士,並於哈佛大學修讀工程科學博士。[11][12]
  • 1998年(十優):馮韻兒,獲選香港傑出學生,獲香港校友會聯會獎學金,於哈佛大學修讀應用數學及經濟學。[9][13][14]
  • 1999年(十優):陳嘉莉,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16]
  • 1999年(十優):何潔雯,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16]
  • 1999年(十優):黎曉婷,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升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並於香港大學取得內外全科醫學士。[6][15][16][17]
  • 1999年(十優):陸嬈,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16]
  • 1999年(十優):鄧佩儀,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信息工程學。[16][18]
  • 1999年(十優):袁青雲(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獲「香港中英學術基金會學者聯會」「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頒發「莫鳳麟獎學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升讀香港中文大學工程系,並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修讀金融及經濟碩士。[16][19][20]
  • 2000年(十優):黃馨慧。[21]
  • 2000年(十優):林己思,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21]
  • 2000年(十優):曾文鈺(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獲「香港中英學術基金會學者聯會」「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頒發「莫鳳麟獎學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獲選香港傑出學生,獲恆生銀行海外留學獎學金,於哈佛大學修讀經濟學,並於牛津大學修讀社會學博士。[9][21][22][23]
  • 2001年(十優):熊書揚,獲選香港傑出學生,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9][15]
  • 2001年(十優):郭瑞玲,於康奈爾大學修讀生物學。[24][25][26]
  • 2002年(十優):呂家慧,於麻省理工學院修讀化學工程,並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27][28]
  • 2002年(十優):何梓瑋,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27]
  • 2002年(十優):黃藹汶,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27][29]
  • 2003年(十優):楊寶蓮,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於美國耶魯大學修讀道德、政治及經濟學。[6][30]
  • 2003年(十優):張天恩,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30][31]
  • 2004年(十優):彭匡怡,獲選香港傑出學生,於賓夕法尼亞大學修讀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與市場學。[9][32]
  • 2004年(十優):陳曉恩,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32]
  • 2004年(十優):周廷勵,獲怡和獎學金,於劍橋大學修讀法學。[32][33][34]
  • 2005年(十優):張溢瑜,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35][36]
  • 2006年(十優):石臻善,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環球商業學。[37]
  • 2006年(十優):羅瑋賢,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37]
  • 2006年(十優):覃穎芝,獲選香港傑出學生,於芝加哥大學修讀經濟及公共政策學,並於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修讀工商管理碩士。[9][37][38]
  • 2006年(十優):楊文嘉,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37][39]
  • 2009年(十優):麥明詩,於劍橋大學修讀法學。[40]
  • 2009年(十優):麥匡時,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修讀法學。[40][41]
  • 2009年(十優):陳詠欣,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40]
  • 2009年(十優):羅敏熹,於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修讀工業與運籌工程學(成績覆核)。[42][43]
  • 2010年(十優):陸恩,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15][44]
  • 2010年(十優):余煦彥,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工商管理學士。[44]
  • 2010年(十優):蘇奕嘉,獲選香港傑出學生,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9][15][45]
Remove ads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

以下學生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的成績,成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7科5**狀元」:

  • 2015年:劉曉晴,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 [46][47]
  • 2015年:容慧雯(成績覆核),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47][48]
  • 2016年:張綽倩,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49]
  • 2016年:姚子晴(當年中學文憑試總分全港第一),獲「香港中英學術基金會學者聯會」「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頒發「莫鳳麟獎學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於香港大學修讀牙醫學。[49][50][51]
  • 2017年:林莉雯(8個5**超級狀元),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 -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52]
  • 2018年:梁芷喬,獲選香港傑出學生,獲太古獎學金於牛津大學修讀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 PPE。[9][53][54][55]
  • 2018年:林悅兒,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53][54]
  • 2019年:蔡欣平(8個5**超級狀元),於劍橋大學修讀經濟學。[56][57]
  • 2019年:施雲芳,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 -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56][57]
  • 2020年:羅穎賢(8個5**超級狀元),於牛津大學修讀英國語言與文學。[58][59]
  • 2020年:莊恩盈,獲怡和獎學金於劍橋大學修讀人類、社會與政治科學 HSPS。[58][59]
  • 2021年:陳愷盈(8個5**超級狀元),(當年中學文憑試總分全港第一),獲「香港中英學術基金會學者聯會」「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頒發「莫鳳麟獎學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 -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60][61][62]
  • 2021年:李卓藍,於劍橋大學修讀法學。 [60][61]
  • 2022年:冼家朗,於劍橋大學修讀人類社會及政治學。[63]
  • 2025年:黃穎妍。[64]
Remove ads

香港傑出學生

截至2024年(第39屆),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共出產52名傑出學生,排名全港第1。[9][65][66]

  • 1985-1986年(第1屆):莫文蔚
  • 1986-1987年(第2屆):邱聖音
  • 1987-1988年(第3屆):林淑儀
  • 1988-1989年(第4屆):吳翠茵、馬晉儀
  • 1989-1990年(第5屆):吳秀美
  • 1990-1991年(第6屆):鄭明婉
  • 1991-1992年(第7屆):譚綺雯
  • 1992-1993年(第8屆):黃凱欣
  • 1993-1994年(第9屆):曾心怡
  • 1994-1995年(第10屆):湯家欣、鄧曉之
  • 1995-1996年(第11屆):胡嘉欣、趙雯妮
  • 1996-1997年(第12屆):李琬微、馮韻兒
  • 1997-1998年(第13屆):明皓、黃嘉怡
  • 1998-1999年(第14屆):曾文鈺
  • 1999-2000年(第15屆):包美恩、曾婉婷
  • 2000-2001年(第16屆):林佩芝、熊書揚、鄧彥心
  • 2001-2002年(第17屆):張旭漫、鍾玉欣、馬淑慧
  • 2002-2003年(第18屆):聶樂天
  • 2003-2004年(第19屆):彭匡怡、施雅儀
  • 2004-2005年(第20屆):江盈欣
  • 2005-2006年(第21屆):覃穎芝
  • 2007-2008年(第23屆):林澄、高昕朗
  • 2008-2009年(第24屆):羅安宜、趙樂施
  • 2009-2010年(第25屆):蘇奕嘉
  • 2010-2011年(第26屆):陳穎忻、馮伊妮
  • 2011-2012年(第27屆):梁雅媛、黃巧晴
  • 2012-2013年(第28屆):吳欣寧、陳穎恆
  • 2014-2015年(第30屆):馬沅鈞
  • 2016-2017年(第32屆):梁芷喬
  • 2017-2018年(第33屆):雷雅嵐
  • 2018-2019年(第34屆):蕭殷祈
  • 2019-2020年(第35屆):郭曉霖
  • 2021-2022年(第37屆):余瑞琦 [67]
  • 2022-2023年(第38屆):白凱文、唐晞桐 [68]
  • 2023-2024年(第39屆):歐卓怡 [69]
Remove ads

校友

重要事件

通識科教師楊子俊

參見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