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拜特吉卜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拜特吉卜林map
Remove ads

拜特吉卜林[a],公元200至400年間稱作厄琉忒羅波利斯希臘語Ἐλευθερόπολις直譯「自由城」,阿拉伯語:إليوثيروبوليس),為希伯倫西北21千米處一座歷史古鎮,1948年不再住人。該城鎮總占地面積56185杜納畝,合56.1平方千米,其中0.28平方千米為建成區,其餘地帶均為農地。[2][6]

事实速览 拜特吉卜林بيت جبرين Beit Jibrin, 巴勒斯坦網格 ...

公元前八世紀,附近村落馬雷沙英語Maresha[b]猶大王國一部分。羅馬治下希律王國的大希律王一朝,此地則為以土買地區的行政中心。[7]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巴爾科赫巴起義所造成的亂局平息後,該城成為繁榮的羅馬殖民地,在帝國之中為重要的行政中心,時名厄琉忒羅波利斯,而發展成為羅馬帝國敘利亞巴勒斯坦行省一大城市。當時該城的居民有猶太人、基督徒和其他教徒。[8]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時期,拜特吉卜林又成為周圍村落的區域中心,1948年阿以戰爭,猶太軍攻占此地,阿拉伯住民東逃。今日,出身拜特吉卜林的巴勒斯坦難民及其後代多居住於拜特吉卜林[c]及福瓦爾[d]兩處難民營,均位於約旦河西岸地區南部。

貝特古夫林基布茲於1949年建於拜特吉卜林村內北部土地上。當地馬雷沙、貝特古夫林兩處考古遺址及其古代墓穴今列作以色列國家公園,名為貝特古夫林國家公園;2014年,當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9]厄琉忒羅波利斯在羅馬天主教會仍留有領銜教座英語titular see[註 2][10]十八世紀在華遊歷的耶穌會傳教士傅聖澤(法語:Jean-François Foucquet)就曾任此地領銜主教[11]

Remove ads

名稱

Thumb
1940年巴勒斯坦調查地圖,附以現代註記,圖左側註記的內容由上至下依次為:貝特古夫林基布茲、歷史古城拜特吉卜林-厄琉忒羅波利斯、貝特古夫林國家公園、馬雷沙土丘

千百年來,該鎮數易其名。此地在阿拉米語中名為「貝特加卜拉」(Beth Gabra),存於地理學家托勒密著作中,以希臘文轉寫為「拜託伽布拉」(Βαιτογάβρα),意為「(健)夫之家」。[12]此名的前身或可見於以東某代國王名中,其名卡烏斯-加卜里(Ḳaus-gabri),又作卡烏什-加卜爾(Kauš-Gabr),鐫刻於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一處銘文上。[13]

托勒密稱此地為拜託伽布拉,[14]而根據神學家、歷史地理學家阿道夫·施拉特爾英語Adolf Schlatter說法,約瑟夫斯筆下「柏塔里斯」(Βηταριν拉丁語Betaris)之名,其所指或當定在伯利恆以西的巴地爾,或將其中的「τ」修正為「γ」,從而讀作「柏伽布林」(Βηγαβριν)。[註 3][15][16]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賦予此地以城市地位,用希臘語定新名厄琉忒羅波利斯,其意為「自由之城」,城中住戶根據授予意大利權[註 4]的有關法律皆得到羅馬公民地位。[16][17][18][19] 在393年的波伊廷格地圖中,此地記作「柏托伽布里」(Betogabri),而在三四世紀結集而成的塔木德中,則稱「貝特古卜林」。[註 5][12]十字軍將其稱為「貝特吉貝林」或「吉貝林」,[20][21]而中世紀時期此地可能還有「貝特吉卜利勒」之稱,意為「吉卜利勒之屋」。[20]在阿拉伯語中,此地之名稱「拜特吉卜林」或「朱卜林」,[e]意為「強力者之屋」,[22]仍反映出其最初的阿拉米語名稱,[12]而在眾多穆斯林王朝統治下,此地大概即稱作拜特吉卜林或貝特吉卜利勒。

Remove ads

歷史

鐵器時代的馬雷沙

考古發掘的結果,當地遺蹟均不早於鐵器時代,當時猶大王國城鎮馬雷沙坐落於拜特吉卜林以南一座土墩上,今在阿拉伯語中稱為桑代漢奈土丘,[f]在希伯來語則稱為馬雷沙土丘。[g][23]此地與希伯來聖經中幾處提及馬雷沙的內容相呼應。然而,當地則傳說舊阿拉伯村莊拜特吉卜林最初是由迦南人定居。[24][25]

猶大王國於公元前586年滅亡後,馬雷沙成為以東王國一部分。而波斯帝國統治時代晚期,城中又有西頓人社群落足。在埃及官員芝諾的紙草書(前259年)中,凡三次提及該城。[26]馬加比起義中,馬雷沙為阻擋猶太人進攻的堡壘,遭到馬加比家族報復。前112年,馬雷沙為哈斯蒙尼國王海卡努斯一世所克,城市被毀,此後以土買地區由哈斯蒙尼王朝控制,以東人則被迫改信猶太教。數十年後,龐培攻克哈斯蒙尼王國,於前67年將馬雷沙一帶劃給其他宗教信徒;前40年,末代哈斯蒙尼國王安提柯二世聯合安息帝國將此「強健之城」夷為平地,以後再未重建。從此,附近的貝特古夫林接替馬雷沙,成為地區主要的中心城鎮。[27]

羅馬拜占庭時代

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期間(公元68年),韋斯巴薌將「柏塔里斯」城中住民加以奴戮。按照約瑟夫斯的說法,「當他奪取兩座村莊,皆位於以土買正中心位置,即柏塔里斯原文如此[註 6]及卡法耳托巴斯時,他屠戮了一萬以上人口,將超過千人監禁下來,將眾人中其餘的部分驅離,將自己軍力中不少人安插其中,侵掠整座山國,使其淪為丘墟」。[29]然而,此後當地仍是猶太人居住的城市,直到巴爾科赫巴起義(132至135年)為止。[30]

Thumb
上半部分為波伊廷格地圖局部,柏托伽布里位於阿斯卡隆(Aſcalone)到耶路撒冷(antea dicta Heruſalem mo. Helýacapitolina)途中;下左為約旦烏姆賴薩斯一座教堂中馬賽克所繪厄琉忒羅波利斯;下右中央偏下部分為馬達巴地圖所繪厄琉忒羅波利斯,但註記殘缺
Thumb
拜特吉卜林發掘出的「西頓人」墓
Thumb
古代羅馬道路,自耶路撒冷通向拜特吉卜林,毗鄰以色列375號公路

公元193至211年間在位的羅馬皇帝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授予該城自治權,[31]啟用希臘語新名「厄琉忒羅波利斯」,意為「自由之城」,又給予其中市民意大利權,免於賦稅。[18][32][33]此人鑄有一批硬幣,其上銘刻日期為200年1月1日,即為紀念此地建城及冠名「城邦」(πολις)之事。[34] 厄琉忒羅波利斯占地65公頃(160英畝),大於愛利亞加比多連[註 7],在羅馬治下繁榮一時,羅馬人在此建設公共建築、軍事設施、引水通道,又建有一座大規模的圓形劇場。直到二世紀末,對該城出產之物,拉比猶大王子免除其上交什一奉獻的義務,同時也允許其不必遵奉安息年的規矩,從而改善了城中猶太市民的生存處境,猶大王子如此做,是因為認為國土這一帶區域起初並非自巴比倫之囚中歸還的猶太人所居住。[35] 薩拉米斯的愛比法英語Epiphanius of Salamis生在厄琉忒羅波利斯附近一個基督徒家庭,其傳記[註 8]對古典時代晚期的猶地亞地區環境有所描述。[36]傳記第二章即詳細寫到厄琉忒羅波利斯地位重要的集市。[37] 有七條道路交匯此地,[31] 凱撒利亞的優西比烏也在其《聖地誌》[註 9]中以此地為中心點,度量其他城鎮的里程。[17]馬達巴地圖英語Madaba Map(年代推測為542至570年)中將厄琉忒羅波利斯表現作帶有三座塔樓、環繞城牆的城市,其中心區域有一條曲折街道,柱廊覆蓋其上,又有一座高級的巴西利卡。城中央為一座建築,其穹頂顏色黃白,踞於四柱之上。[38] 在古典時代文獻中,厄琉忒羅波利斯最後一次提及是在時代相近、由皮亞琴察朝聖者英語Antoninus of Piacenza (pilgrim)所作的行程錄中,[註 10][39]年份大概在570年。

公元一、二世紀,由於該城正坐落於耶路撒冷加沙城的要道之上,基督教也漸漸傳入城中。城中第一名主教猶士都[註 11]七十門徒之一。厄琉忒羅波利斯在四世紀時稱為「卓越之城」,[31]在巴勒斯坦地區領有面積廣大的教區。公元325年,厄琉忒羅波利斯為主教馬克里努斯(Macrinus)的教座所在,此人當年與會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34]又有塞浦路斯城市薩拉米斯的主教愛比法生於該城,在附近的阿德(Ad)建有修道院,而在哲羅姆與魯菲努斯、[h]耶路撒冷主教約翰等人的爭辯中多次提及。[34]愛比法同時提到,摩尼的門徒阿庫亞斯為在厄琉忒羅波利斯及巴勒斯坦其餘地區傳播摩尼教的第一人,時為奧勒良一朝(270至275年)。[40]

三四世紀的塔木德中也提到貝特古夫林,說明這段時間前後有猶太社區在此復興。[30]坦拿[i]猶大·本·雅各[j]與阿摩拉[k]約拿單(此人在塔木德中稱作約拿單·梅貝特古夫林,[l]或稱貝特古夫林的約拿單)二人皆為城中居民。塔木德中稱為達羅姆[m]的地區,也在厄琉忒羅波利斯(即貝特古夫林)範圍內,[41] 這一地區其後以其阿拉伯語訛稱「達魯姆」[n]為人所知。[42] 在厄琉忒羅波利斯進行的考古發掘顯示當地曾民康物阜,確證猶太人與基督徒都曾在這一帶居住。在四世紀羅馬歷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筆下,此地與巴勒斯坦另外四座城市一道描述為「卓越之城」。[31]在羅馬帝國及拜占庭統治的時期,有引水通道穿過艾勒溫庫爾溪[o],將水引入城中。艾勒溫庫爾溪源於希伯倫西南一處天然泉水,流向西北,經過以北城鎮伊茲納英語Idna[p],全長約25公里(16英里)。[43]引水通道的遺蹟至今尚存。 厄琉忒羅波利斯所轄地方囊括以土買大多數地區,包括柏特勒忒法(Bethletepha,今拜特納提夫)、以東地西部地區、希伯倫,直至恩戈地,超過一百座村莊在其轄境。[41]

在公元393年的波伊廷格地圖中,此地稱作「柏托伽布里」(Betogabri),距阿斯卡隆(Ascalon,今阿什凱隆)十六羅馬里,[註 12]而實際上,這一距離是二十英里。[44]

米德拉什拉巴[q](創世記拉巴,第67節)提到貝特古夫林,將此地同以掃及其居住此地的子孫(以土買人)相聯繫,也提到這片地區以其肥沃土壤和豐富出產而聞名。[45]

Remove ads

伊斯蘭時代早期

Thumb
公元785年約旦古城烏姆賴薩斯聖司提反教堂中的城鎮馬賽克,厄琉忒羅波利斯在列

九世紀史學家拜拉祖里有提及拜特吉卜林(此名是穆斯林征服敘利亞後阿拉伯人對當地的稱呼),稱為巴勒斯坦軍區[r]十座城鎮之一,這片地區是穆斯林在阿姆魯·本·阿斯領導下、在公元630年代所作征服中攻克。阿姆魯在拜特吉卜林圈占一片領地,稱為埃傑蘭,[s]是為其手下一名自由人的名字。[46] 《博蘭德短論選集》(Analecta Bollandiana)1904年刊敘述道,638年穆斯林軍隊在拜特吉卜林將五十名士兵斬首,這些人皆出自東羅馬帝國在加沙的守備部隊,拒絕離棄基督信仰,他們之後葬在一座為紀念他們而建的教堂中。[34]阿里穆阿維葉為爭奪哈里發大位而爆發權力鬥爭之初,阿姆魯離開漢志的麥地那,在他位於拜特吉卜林、名為埃傑蘭的地產落腳居住,與他同住的還有兩子穆罕默德及阿卜杜拉,後者卒於當地。倭馬亞王朝的王子兼巴勒斯坦總督蘇萊曼·賓·阿卜杜勒-麥立克在715年聞訊得知自己成為哈里發,當時他正駐在拜特吉卜林。[47]

公元750年,巴勒斯坦納入阿拔斯王朝統治。拜特吉卜林在788年或已毀壞,[48]但總之此地之徹底平毀是在796年,當時此地一帶幾個阿拉伯部落聯盟正在內戰英語Qays–Yaman war (793–796),貝督因部落民為對抗基督教對地區的影響而作出此事。根據名為司提反的僧侶記載,「它被毀成廢墟,住戶則擄走監禁」。[49]然而,到985年,拜特吉卜林似乎已經恢復元氣,耶路撒冷的地理學家穆卡達西英語al-Muqaddasi評判道:

穆卡達西提到當地出產「大理石」,另外波斯旅行家納西爾·庫斯老英語Nasir Khusraw1035年遊歷此地一帶,在其《遊記》[t]中也記載到有相當軟的「大理石」。但綜合現代文史考古成果,二人筆下的「大理石」所指大概是白堊;穆卡達西之「大理石採石場」,所指當是今日稱為「鐘形洞窟」的洞穴。[52]

伊斯蘭時期尚有一些傳說同拜特吉卜林相關。例如至晚在公元九世紀末,有稱拜特吉卜林為四座「樂園之城」其一,據傳此種說法出自改信伊斯蘭教的猶太人卡卜·阿勒阿赫巴爾英語Ka'b al-Ahbar;又據十三世紀史學家雅古特·哈邁維引述,拜特吉卜林所在山谷即為《古蘭經》螞蟻章中素萊曼經過的「蟻谷」。[53]

Remove ads

十字軍與馬穆魯克時代

Thumb
拜特吉卜林十字軍教堂遺蹟,攝於2009年

公元1099年,十字軍攻入巴勒斯坦,建立耶路撒冷王國。1135年,耶路撒冷王富爾克在拜特吉卜林土地上興建一座堡壘,是為十字軍當時所建一連串要塞中的第一座,其目的乃為確保對凱撒利亞雅法諸港口的控制。[21][24] 翌年富爾克將堡壘捐贈於醫院騎士團。1168年,醫院騎士團得到特許建立法蘭克人的殖民地,命名為「貝特吉貝林」(Bethgibelin)。[54] 居於拜特吉卜林的基督徒受諾可以分得從穆斯林處繳獲的戰利品。[55]當時基督徒認定此地即古代的別是巴,當地又載於圖德拉的本雅明所作行程錄中,此人遊歷附近一帶時,發現當地居住有三名猶太人。[56] 薩拉丁麾下的阿尤布軍隊於1187年洗劫貝特吉貝林,此前薩拉丁在哈丁戰役中得勝,耶路撒冷王國大部分從而已在穆斯林之手。奪占堡壘之後,薩拉丁不久即下令將其拆毀。[57]自1191年至1192年,香檳的亨利二世根據遺囑領有此城,此人為耶路撒冷王國之主,[註 13]而當時薩拉丁同獅心王理查正商議休戰。[58]

1192年,法蘭克人復得貝特吉貝林,此後堡壘歸之五十餘年,直到1244年阿尤布軍在薩利赫·阿尤布英語as-Salih Ayyub帶領下再次攻克此地。1283年時,馬穆魯克統治此地,列為蘇丹嘉拉溫的領地。[59] 在以埃及為中心的馬穆魯克蘇丹國統治下,城市繁榮一時,作為郵驛使用。[24]馬穆魯克時期,拜特吉卜林行政上受希伯倫管轄,由其城中沙斐儀派卡迪負責裁判司法。[60]

Remove ads

奧斯曼時代及埃澤家族的統治

Thumb
1839年的拜特吉卜林,收於畫家大衛·羅伯茨畫集《聖地、敘利亞、以土買、阿拉伯、埃及、努比亞》中

拜特吉卜林乃至巴勒斯坦全地之為奧斯曼帝國所克,是在奧斯曼於1516年達比克草原戰役戰勝馬穆魯克以後。拜特吉卜林隨後成為哈利勒納希耶英語nahiya的一部分,[註 14]而又從屬於加沙桑賈克英語Gaza Sanjak。奧斯曼人在領土上並未實行嚴密統治,而傾向允許當地首領因襲地位,只需順從上級轄制,向帝國繳納賦稅即可。[24]蘇萊曼大帝統治下,1552年,拜特吉卜林已毀的十字軍堡壘部分得到重建,以保護加沙與耶路撒冷之間幹道安全。[60]1596年,有記載拜特吉卜林的住戶共五十家,皆為穆斯林,而繳納小麥、大麥、芝麻為賦稅,也繳納山羊同蜂巢。[61]

十九世紀,拜特吉卜林為埃澤[u]家族的寶座村,[註 15]這一家族自從埃及遷徙至巴勒斯坦以來,一直管治當地。[62]1840年代,奧斯曼意圖鎮壓希伯倫山英語Hebron Hills的當地首領,以懲罰其拒絕繳稅之行為,此事後埃澤家族亦加入反抗奧斯曼統治的叛亂,同希伯倫地區杜拉英語Dura, Hebron村的阿姆魯家族聯合。1840至1846年間,巴勒斯坦南部卡伊斯[v]、亞曼[w]兩部落聯盟間戰火熾盛,埃澤、阿姆魯兩家皆在卡伊斯部落聯盟,同亞曼一派、駐在耶路撒冷附近的阿布哥什家族[x]爭戰不休。[63]1846年,拜特吉卜林謝赫穆斯利赫·阿勒埃澤[y]、阿姆魯家族首領乃至當地其他首領皆遭流放,但在1850年代初又獲准回歸。[64]

Thumb
拜特吉卜林素描畫,威廉·麥克盧爾·湯姆森作於1859年

1855年,耶路撒冷桑賈克新到任的奧斯曼帕夏卡米勒帕夏嘗試平復希伯倫地區的叛亂,遂率軍於1855年7月向希伯倫進發。遇到抵抗後,他命令當地謝赫到其營中集合。[65] 某些謝赫如阿姆魯家族首領及穆斯利赫·阿勒埃澤等人抗命不來,卡米勒帕夏於是請求耶路撒冷的英方領事詹姆斯·芬恩英語James Finn作為使節同穆斯利赫組織會見。芬恩派遣副領事向穆斯利赫保證其在希伯倫安全無虞,說服其與卡米勒帕夏會面。穆斯利赫在希伯倫得到禮遇,在帕夏手底二十人護送下回到拜特吉卜林。卡米勒帕夏旋即訪問拜特吉卜林,從而調解事態、收繳鎮上未付稅款。[65][66] 卡米勒帕夏要求希伯倫當地所有謝赫宣誓效忠,受穆斯利赫·阿勒埃澤管治者亦不例外。[65]

1838年,美國考古學者愛德華·羅賓遜認定拜特吉卜林正是古代厄琉忒羅波利斯和柏特革布林(Bethgebrim)二者遺址所在,並引用提爾的威廉筆下文字作為其阿拉伯名稱的參考。[67]此後這一時期拜訪拜特吉卜林的遊人皆對當地謝赫和其「堡壘」「宅第」印象深刻。當時十字軍要塞的廢墟在村中仍起到防衛職能。[68]按拜特吉卜林謝赫的說法,1863年他統管當地十六座村落,並要承諾「如有必需,就向官府提供二千人之多的男丁」。[69]然而1864年,穆斯利赫之弟向遊人透露,出於「叛國的虛假指控」,穆斯利赫人遭逮捕、家產抄沒,他本人被放逐到塞浦路斯,隨即在當地處斬。[70]

十九世紀以來,拜特吉卜林地位漸漸衰落。根據西方遊人的說法,其為「又小又不起眼的村莊」。至於衰落,推動此事主要的因素在於貝督因對周遭鄉里的突襲、埃澤的叛亂、遍及巴勒斯坦全地城鄉住民的部落戰事、在鎮中及附近地區肆虐的瘟疫。[63]東方學家阿爾伯特·佐欽英語Albert Socin從1870年前後一份官方出具的奧斯曼村落名錄中發現,拜特吉卜林有人口508人,房屋計147座,不過人口一項數據僅統計男性。[71][72]1896年,估計當地人口則有1278人。[73]

Remove ads

英國委任統治時代

英國陸軍1917至1918年自奧斯曼奪取巴勒斯坦後,[74] 拜特吉卜林作為希伯倫區重鎮恢復了往日地位。城中人口全為穆斯林,有兩座學校,一間診所,一輛公交車及一處警局。住戶種植穀物、水果,周圍城鎮的居民則雲集城中一周一度的集市(蘇克)。[22]1920、1921年間冬季,當地爆發嚴重的瘧疾。村民中157人(占人口六分之一)死亡,區內死亡率攀升至千分之六十八。由於體力足以田作的人手不足,莊稼亦無從收穫。英方當局啟動工程防疫,封閉露天水井、改善排水、在巴勒斯坦全境分發奎寧[75][76] 1922年巴勒斯坦人口普查由英屬託管地當局組織,結果拜特吉卜林有人口1420人,全為穆斯林。[77]1931年人口普查中,人口升至1804人,仍然全為穆斯林,居於369座房屋中。[78]

1938年1月10日,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起義中,知名的英國考古學者J·L·斯塔基英語James Leslie Starkey在自拜特吉卜林到希伯倫的途中為一群武裝阿拉伯人所害。[79]

在1945年巴勒斯坦村莊統計中,拜特吉卜林有穆斯林住戶2430人,[1]土地總面積56185杜納畝。[2]全部土地中2477杜納畝有灌溉或開闢有種植園,31616杜納畝則用於種植穀物,[80] 又有287杜納畝為建成區。[6]

在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中,拜特吉卜林位於劃分給阿拉伯國的土地上。[81]

Remove ads

1948年戰爭

Thumb
拜特吉卜林廢墟,攝於2005年

1948年阿以戰爭爆發,當年5月下半月,埃及陸軍第一營受命攻占拜特吉卜林。同時,《紐約時報》的通訊記者報道稱上千名雅法住戶逃入內陸,其中「數量龐大」的一部分湧入拜特吉卜林一帶。[82]10月,以色列陸軍發動約押行動英語Operation Yoav,以軍當時已裝備有飛機、火炮、坦克,故此時作戰大不同於三個月前。15至16日,以軍對許多村鎮展開轟炸掃射,拜特吉卜林亦在其列。[83]根據歷史學家本尼·莫里斯所述,捲入戰爭的城鎮對空襲既無心理準備,更未有所防禦,以色列空軍10月19日對拜特吉卜林的轟炸引發鎮上居民「恐慌逃亡」。[84]

23日,聯合國強制的停火生效,然而,次日夜間仍有以軍突襲臨近的治安堡壘,導致更多村民逃離拜特吉卜林。[85]出自吉瓦提旅的以色列部隊隨即於27日占領拜特吉卜林及其治安堡壘。[85]2008年,曾在鎮上居住的一名住戶如此描述其家受到的磨難,此人在以軍突襲時年齡八個月:

1948年打仗時,村子被以色列軍隊打來,還挨了以色列飛機的炸。那時拜特吉卜林已經招待了不少附近村子來的難民。又廝殺又轟炸,把人們給嚇壞了。他們就逃走不打,到周圍的山上找地方躲起來。(我)家裡在村子東邊五公里一個山洞裡找到掩護,把所有東西都落在家裡,盼着不打過來了,過幾天就能回去。以色列人卻不准他們回去,拜特吉卜林有幾個人想法子往回走,就給殺掉了。[86]

1949年,拜特古夫林基布茲在原先城鎮的土地上建立。[4]

地理

拜特吉卜林位在希伯倫西北21千米處,處於一片平原低山共存的地帶,在希伯來語中稱為「示非拉」,[87]其平均海拔275米,西面沿海平原,東向希伯倫山[24]其鄰近居民點,就已廢村落而言則北有庫德納英語Kudna、西南有庫拜拜英語Al-Qubayba, Hebron、南有代瓦伊馬英語al-Dawayima,尚存的巴勒斯坦村鎮則東有拜特奧拉英語Beit Ula、東南有伊茲納英語Idhna[88]歷史上,此地坐落於連接開羅希伯倫兩地、經過加沙的幹道之上。[89]

1945年,拜特吉卜林總土地面積56.1平方千米,其中98%為阿拉伯人所有。村鎮城市化區域287杜納畝,可耕種土地33.2平方千米,不可耕種土地則21.6平方千米。村鎮土地中,54.8%種植穀物,6.2%種植橄欖,4.4%則為需要灌溉的作物。[2][6]

拜特吉卜林地帶有數目龐大的洞穴,既有自然形成者,亦有當地住戶開鑿者,千百年來當地住民在質地柔軟的白堊中開鑿洞窟以作採石場、墓地、畜棚、工坊等用途,同時也利用這些洞窟飼養鴿子。估計當地有此類洞穴800個,[90]其中許多都以走道形成的地下迷宮相連接。這些洞窟中有八十個稱為「鐘形洞窟」,位於貝特古夫林國家公園範圍內。[91]

Remove ads

考古

今日的馬雷沙及貝特古夫林,其許多已發掘地段包括於以色列國貝特古夫林-馬雷沙國家公園內部,可供參觀。此外,有一家名為考古研討學會英語Archaeological Seminars Institute的私營機構,在以色列文物局發證許可下,對馬雷沙許多採石體系進行發掘,並邀請訪客參與。[92]

1838年聖經學者愛德華·羅賓遜造訪拜特吉卜林,認定當地就是古代厄琉忒羅波利斯所在。[93]馬雷沙城的遺蹟位於桑代漢奈土丘(馬雷沙土丘)上,其首次發掘則在1898至1900年,由考古學家F·J·布利斯英語Frederick J. BlissR·A·S·麥卡利斯特英語R.A. Stewart Macalister開展。此二人發掘出一座有規劃、具城防的希臘化城市,周遭環繞城牆,牆上有塔樓。二人在土丘上辨識出一層塞琉古文化層、一層以色列文化層。[94]1989至2000年間,以色列文物局在阿摩司·克洛內爾英語Amos Kloner教授領導下開展大規模發掘工作,主要發掘馬雷沙下城,[註 16]且對地表地底的遺蹟群都有關注。此後尚有幾處地底遺蹟群的發掘工作自2001持續到2008年。

古羅馬人修建的圓形劇場遺址保存大部完好,克洛內爾將其發掘出土。其他特別的發現尚有羅馬浴室,經確信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兩地所發現最大的一座。[95]古城中許多橄欖油榨、納骨堂、蓄水池今日仍可見。桑代漢奈土丘的洞穴中,僅有一成得到發掘。[96]

有三座東羅馬時期的教堂遺址位於拜特吉卜林。一在鎮北山上,後用作私人住宅,其上有精緻的馬賽克,描繪四季景象,而在1948年阿以戰爭中遭污損;[49]一在鎮南,人稱桑代漢奈遺址[z],奉獻於傳說中耶穌母親馬利亞的母親聖安娜[註 17]有一種基督教傳統認為安娜生於拜特吉卜林。[95]三座教堂中第一座於十二世紀由十字軍重建,今日,其後殿及半穹頂的天花板保存尚完整,後殿開有三面拱形窗。[49]

示非拉地區屬拜特吉卜林以外的部分,住人時間遠長於此地。以色列文物局又有在拜特吉卜林東北12千米一處遺址進行發掘,此地同拜特吉卜林在同一干河(古夫林溪[aa])上,靠近梅努哈英語Menuha莫沙夫。該局在當地一座據信有六千五百年歷史的村莊出土諸多文物,將其處年代定在石器時代末期或紅銅時代,即所謂「銅石並用時代」發端之時。考古發現有陶製容器,並有石器,其中包括黑燧石石鐮、膜拜用具、有角動物泥塑像、陶瓷錠盤,又發現有各種動物骨骼,包括豬、山羊、綿羊乃至更大型食草動物的骨骼。當地住民選擇此地,大概因其土地適宜耕種,又有豐沛泉水,即使在無降水的夏季月份仍然涌流。考古學者猜測,當年村民種植穀物,因石鐮、磨具、碾具皆指向這一點;村民又飼養動物,以獲取奶、肉、絨毛,而錠盤可證實有此事。此聚落規模可稱為小,僅約1.5杜納畝,然而有證據表明當地已經存在交易行為,因其處出現有玄武岩容器及其他一些石制物件,皆為自遠方攜來此地。[97]

Remove ads

人口

羅馬時代,拜特吉卜林人口混雜,有猶太人、基督徒及其他教徒。[31]在穆斯林統治下,伊斯蘭漸而成為居主導地位的宗教,到二十世紀時,當地人口全為穆斯林。[24]

在1596年奧斯曼徵稅記錄中,可見拜特吉卜林鎮有住民275人之人口。十九世紀時當地人口達到900人,1896年則估計有1278人。[73]1912年,人口估計有1000人,[98]後十年增長至1420人。[77]根據1931年巴勒斯坦人口普查英語1931 census of Palestine結果,拜特吉卜林人口1804人。[78]巴勒斯坦學者薩米·赫達維英語Sami Hadawi在1945年進行土地人口調查,報告稱人口急速升至2430人。[2]自1912年至1945年,總體人口增長呈現出每九至十一年增長四百至五百人的情態。1948年,當時預計的人口為2819人。[99]

論及拜特吉卜林難民及其後代的數量,1998年估算其為17310人。這些難民許多生活在埃澤(又名拜特吉卜林)、福瓦爾兩處難民營,均位於約旦河西岸南部。[99]

文化

Thumb
新娘嫁衣,出自拜特吉卜林,其「沙姆拜爾」展開於牆上。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

刺繡

拜特吉卜林、希伯倫及附近其他村莊一帶,皆以精美的巴勒斯坦刺繡聞名。[100]美國聖菲的國際民間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吉拉耶」[ab],為當地一種婚禮長裙,出自拜特吉卜林,大約製作於1900年,可為此間範例。此裙由手紡靛藍色亞麻布製成,兩袖長而舒展,帶有點狀裝飾。其前胸「蓋拜」[ac](前胸一片方形區域)繡以項鍊[ad]圖案、水紋[ae]花邊、「費拉奈」[af]圖案、香柏[ag]花邊,等。服裝兩側也嵌有十字繡作成的紋樣,包含各種傳統圖案。[101]

博物館中還展出有一件十九世紀晚期的「沙姆拜爾」[ah](一種大面紗),出自拜特吉卜林,在婚禮節慶場合穿着。面紗以手紡黑色絲綢製作,布有刺繡,附濃厚的紅色絲綢流蘇。[102][103]女子着「沙姆拜爾」多在婚禮日,其戴法為遮住面部時,能使帶有紋繡的末端露出。藏品中又有一幅頭飾「伊拉吉耶」[ai],紋以十字繡,飾以錢幣,如奧斯曼帝國於伊斯蘭曆1223年(公元1808年)鑄造的錢幣、瑪麗亞·特蕾莎泰勒銀幣等。伊拉吉耶由已婚婦女穿着,其中有刺繡的部分則代代家傳。尚有棉製繡花長束髮帶,自兩側垂落,包裹女子的髮辮,從而幫助綁緊頭髮,而固定到頭飾後部。[104]

聖地

Thumb
泰米姆謝赫的麥卡姆,傳統上將其歸於泰米姆·阿勒達里[105]

伊斯蘭傳統中,拜特吉卜林為穆罕默德聖伴泰米姆·阿勒達里英語Tamim al-Dari的葬地,[24]此人因其虔信而聞名,七世紀末曾短暫任耶路撒冷總督。阿勒達里同其家得到託付,管理包括拜特吉卜林在內希伯倫山一帶,而受任為希伯倫之易卜拉欣清真寺(即希伯來傳統中的列祖之洞)的監管。此人的麥卡姆[aj]為拜特吉卜林最受尊崇之地,位於鎮西北角。直至今日,阿勒達里的麥卡姆仍為當地穆斯林朝聖之所。[106]村中其他伊斯蘭教聖地還包括當地一名謝赫的麥卡姆,其人名馬哈茂德;以及一名謝海[ak]的墓冢,其人名埃米奈[al][88]

參看

  • 貝特古夫林國家公園
  • 約瑟·巴撒巴,見《使徒行傳》,基督教傳統認為此人後來任厄琉忒羅波利斯主教
  • 貝特古夫林 (基布茲)
  • 以色列國巴勒斯坦廢棄村莊列表
  • 阿以衝突期間廢棄村落列表
  • 馬雷沙
  • 以色列國家公園列表
  • 厄琉忒羅波利斯的彼得,生於厄琉忒羅波利斯,基督教殉道者
  • 澤本努斯,厄琉忒羅波利斯主教,基督教殉道者

注釋

文內引注

引用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