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擬廣布弓背蟻
蚁科弓背蚁属昆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擬廣布弓背蟻(學名:Camponotus consobrinus ,英文:banded sugar ant,sugar ant)也稱為橙布弓背蟻和橙帶弓背蟻,是原產於澳大利亞的一種螞蟻。它是蟻亞科:弓背蟻屬的一種,由德國昆蟲學家威廉·費迪南德·埃里克森(Wilhelm Ferdinand Erichson)於1842年描述。它的英文俗名指的是這種螞蟻喜歡糖和甜食,以及環繞其腹部的橙棕色帶。
![]() |
工蟻具多種分化,體型為中大型,主要分為大型工蟻和小型工蟻。這兩種工蟻體長約5至15公釐(0.2至0.6英寸);蟻后的體型則更大。該物種主要在夜間活動,喜歡中濕環境,常見於森林和林地中。有時也出現在城市地區,而在城巿中,它們被視為家居害蟲。
牠們的食譜包括從蚜蟲和它們照料的其他昆蟲身上獲取的甜分食物。該物種是紫彩虹琉璃蚁(Iridomyrmex purpureus)的生態競爭對手,已知這兩種螞蟻之間會發生搶奪食物和堵塞對方巢穴的行為。工蟻捕食昆蟲時會用蟻酸噴射並灼傷獵物。該物種會被其他螞蟻、針鼴和鳥類捕食。澳大利亞土著也曾食用過該物種的卵。
Remove ads
分類
擬廣布弓背蟻最早由德國昆蟲學家威廉·費迪南德·埃里克森(Wilhelm Ferdinand Erichson)描述,他於1842年將其命名為Formica consobrina。並從塔斯馬尼亞採集回了一隻正模標本蟻后,現藏於柏林自然博物館。[3] Formica consobrina後來於1863年被昆蟲學家朱利葉斯·羅傑(Julius Roger)移至弓背蟻屬,並命名為擬廣布弓背蟻。[4] 1933年,美國昆蟲學家威廉·莫頓·惠勒描述了擬廣布弓背蟻的一些亞種和變種。這些亞種和變種分別是:[5]
- C. consobrinus subsp. lividipes
- 擬廣布弓背蟻黑頭亞種 C. consobrinus subsp. nigriceps
及變種:
- C. consobrinus var. obniger
- C. consobrinus var. perthianus
而其中一些分類在不久後便轉移至其他地方:
- 1934年,C. consobrinus nigriceps升為一個完整的物種(黑頭弓背蟻 Camponotus nigriceps),C. consobrinus lividipes則被視為該物種的異名。[6]
- 1985年,C. consobrinus lividipes被視為C. nigriceps的一個亞種,現稱為C. nigriceps lividipes。[7]
- 1996年,C. consobrinus perthianus被視為黑頭弓背蟻的異名,C. consobrinus var. obniger變成該物種的異名。[8]
種名源自拉丁語中的consobrina意為「表兄弟」。[9] 這是因為它的外觀與廣布弓背蟻(C. herculeanus)相似。 [8]
這種螞蟻屬於黑頭弓背蟻種團(Camponotus nigriceps species group),該種團還包括了以下物種:[8]
- 光亮弓背蟻 Camponotus clarior Forel, 1902
- 擬廣布弓背蟻 Camponotus consobrinus (Erichson, 1842) 又稱:橙布弓背蟻、橙帶弓背蟻
- 德蘭德弓背蟻 Camponotus dryandrae Mc Arthur and Adams, 1996
- 伊氏弓背蟻 Camponotus eastwoodi McArthur, 1996 又稱:東木弓背蟻
- 洛厄里弓背蟻 Camponotus loweryi Mc Arthur and Adams, 1996
- 長斜弓背蟻 Camponotus longideclivis Mc Arthur and Adams, 1996
- 黑頭弓背蟻 Camponotus nigriceps (Smith F., 1858)
- 蒼頭弓背蟻 Camponotus pallidiceps Emery, 1887
該種團物種在英文中通常被稱為帶狀糖蟻或糖蟻,因為它們喜歡甜食,並且腹部有一條橙褐色的帶子。[10]
Remove ads
描述
該物種有不同的大小形態,長度從4至16公釐(0.2至0.6英寸)不等,這使它們成為一個大型的螞蟻物種。[10] 該物種具有多態性,其蟻群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的工蟻:小型工蟻和大型工蟻,它們的體型不同。因此很容易區分,因為工蟻體型較小且更纖細,而大工體型更大且更強壯。這兩個品級的工蟻都擁有一對強有力的上顎。[8] 蟻后則是群落中最大的螞蟻。
擬廣布弓背蟻的顏色種類繁多,這可能是由於生態環境而導致的非遺傳影響。如濕度、日照及溫度等都有可能影響該物種的工蟻膚色。[11]
雌性的擬廣布弓背蟻很容易通過其黑色的頭部、橙色的胸部和纏繞着腹部的橙棕色帶子進行識別。該物種的雄性全身呈黑色。[12] 胸部和腿部的暗面的側面呈鐵鏽色[3]。柄節(觸角基部)和上顎為黑色,頭部比胸部寬。胸部的長度大於其總寬度,略微扁平,腹部布滿微小的黑點。[3] 直立剛毛呈金色,在頭下沒有,但在胸部上有。足部和跗足上的剛毛比胸部上的剛毛短。[13] 腹的前部顏色較後部淺,胸部背部輪廓分明,呈曲線。[13] 小工的後胸背板缺失,眼睛凸出,而大蟻的後胸背板明顯,眼睛扁平。蟻后的翅膀是深色的,頂角和脈紋是黃色的。[3] 雖然許多螞蟻物種都有後胸腺,但該物種卻沒有這種腺體;[14] 工蟻的馬氏管數量為 21 個。 [15]
相關的黑頭弓背蟻(Camponotus nigriceps)具有相似的外形,容易被人和該物種混淆。黑頭弓背蟻的顏色比擬廣布弓背蟻更淺,而且黑頭弓背蟻的腹部沒有橙褐色的帶子。[12]
Remove ads
分布和棲息地

擬廣布弓背蟻是澳大利亞分布最廣的螞蟻之一,但最常見的地區是澳大利的亞東南部。[12][16] 它分布於昆士蘭州的東北海岸,從北部的查特斯塔到南部的布里斯班一帶。這種螞蟻廣泛分布於新南威爾士州、澳大利亞首都領地、維多利亞州和塔斯馬尼亞州。[8][17] 在南澳大利亞州,它是阿德萊德常見的家居害蟲,主要分布在該州的東南部,而在西北部則沒有發現這種物種。[8] 該物種在西澳大利亞的存在尚未得到證實。[18] 這些螞蟻生活在城市地區、桉樹林、硬葉林、草原和荒地中,喜歡中濕環境[10][12][19][20] 在澳大利亞較乾燥的地區,該物種並不常見,反而有較多的黑頭弓背蟻。[12] 擬廣布弓背蟻居住於海拔170至853公尺(558至2,800英尺) 的地方。 [19]
巢穴位於各種各樣的地方,包括木洞、植物根部、樹木、灌木的樹枝、岩石之間、土壤中以及鋪路石下。[21][22] 有時,該物種會形成小蟻丘,每個蟻丘直徑不超過20 cm(7.9英寸),通常呈漏斗狀且持續時間短暫。[23] 工蟻不會在沒有發生土地退化的原始地區建造土墩。[24] 相反,巢穴的入口由一個壁光滑的垂直軸組成,直徑15至17公釐(0.59至0.67英寸)。巢穴中的巢室外觀與巢穴入口相似(類似豎井的牆壁)巢室內的地板通常為20至30公釐(0.8至1.2英寸)長,拱形屋頂,高10公釐(0.4英寸)。[24] 從挖掘出的紫彩虹臭蟻巢穴表明,擬廣布弓背蟻也會棲息在其中。[25]
行為與生態

在該物種的分部範圍中,為當地夜行動物中的主要群體。工蟻通常在黃昏時分出現,它們在被標記的小路或在木麻黃樹和桉樹上覓食。[26][27] 這些螞蟻也會在白天覓食,但相比之下在夜間更常見。[28] 在溫暖的季節(尤其是夏季),它們也更加活躍。[10] 該物種使用多種社交技巧來讓其他螞蟻跟隨它們找到食物來源;這些技巧包括工蟻背着另一隻工蟻、串聯奔跑,或者簡單地留下一條通往食物來源的信息素蹤跡。[29] 約有 2–35% 的覓食工蟻會的選擇串聯奔跑。[27]
該物種經常會隨機攻擊其他螞蟻物種的巢穴,而忽略近處的其他螞蟻。它們用上顎咬住對手,然後用蟻酸殺死獵物。[30] 覓食的工蟻會利用視覺線索尋找方向,或者判斷自己迷路了;工蟻會通過熟悉的地標來確定方向。[31] 當受到挑釁時,工蟻會抬起腹部,用大顎抵禦攻擊者。如果受到進一步挑釁,它會從腹部噴射甲酸來防禦,以擊退掠食者。[32]

該物種的常見競爭對手是紫彩虹臭蟻,據觀察,紫彩虹臭蟻會用鵝卵石和泥土堵住擬廣布弓背蟻的築巢洞,以防止它們在凌晨離開巢穴。為了防止紫彩虹臭蟻離開自己的巢穴,螞蟻會用碎石堵住它們的巢穴,這種行為被稱為「堵巢」。[33][34] 如果紫彩虹臭蟻巢穴被樹木或其他遮蔭處侵占,擬廣布弓背蟻可能會入侵並占領巢穴,因為蟻群的健康狀況可能會因遮蔽而惡化。[35] 受到影響的紫彩虹臭蟻群成員隨後會遷往附近位於合適區域的副巢,而入侵的擬廣布弓背蟻則會用黑色樹脂材料填滿巢穴。[36] 在1999年的一項研究中,Pogonoscopus myrmex葉蟬被放置在擬廣布弓背蟻群中,以測試共生反應。這些葉蟬遭到攻擊,表明其與該物種之間不存在共生關係。 [37]
Remove ads
擬廣布弓背蟻是雜食動物,以甜食為食。[10][39] 它們照料蚜蟲等食草昆蟲,並以它們分泌的液體為食。[10] 蚜蟲的肛門會產生蜜露分泌物,然後供給螞蟻。[40]這種行為對兩種生物都有利,因為螞蟻保護蚜蟲免受掠食,而蚜蟲則為螞蟻提供營養液。擬廣布弓背蟻還會照料南紫天青蝶(Ogyris genoveva)的幼蟲。[41][42] 它們是藍桉花朵的訪客,在那裡它們可以充當傳粉者。[43] 它們可能在夜間出現在城市燈光下尋找節肢動物獵物,如白蟻和微小扇頭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12][44][45] 夜間,帶狀糖蟻會「搶奪」半翅目昆蟲排泄的食物來源,而紫彩虹臭蟻則會在白天以這些昆蟲為食。[46][47] 該物種和紫彩虹臭蟻傾向於在彼此附近築巢,由於物種間相互干擾,兩種螞蟻覓食的區域的覓食時間較短。[33] 擬廣布弓背蟻是夜行動物,而紫彩虹臭蟻不是,因此如果沒有干擾,它們的覓食時間會延長一到兩個小時。[48]
人們曾在短喙針鼴(Tachyglossus aculeatus)的糞便中發現擬廣布弓背蟻被消化過的屍體,[49] 並且已知非雀形目鳥類會捕食它們。[50] 黑盲蛇會順着該物種留下的蹤跡,可能是為了找到它們作為潛在的獵物。盲蛇也以吃掉該物種的幼蟲而聞名。[51] 臍寬胸蛛(Euryopis umbilicata)是一種專職捕食螞蟻的蜘蛛,一項研究發現,這種蜘蛛90.6%的獵物都是擬廣布弓背蟻 。[52] 線蟲是該物種幼蟲的寄生蟲,如一些Mermithergate。[53] 受感染的工蟻可以通過其腫脹的胃部進行識別;例如,未感染的螞蟻體長為13至14公釐(0.51至0.55英寸)且腹部的長度有4至5公釐(0.16至0.20英寸);而感染者的腹部為6至7公釐(0.24至0.28英寸)。一些採集到的樣本胃部腫脹,腹節之間的膜暴露在外。[5]
Remove ads

與所有螞蟻一樣,擬廣布弓背蟻的生命始於卵。如果卵子受精了,螞蟻就可以是雌性;如果沒有,它則是雄性。[54]螞蟻為完全變態發育,這意味着它們要經過幼蟲和蛹階段,然後才變成成蟲。[55]
儘管大多數擬廣布弓背蟻的群落都是單後制的(一個巢穴只有一個蟻后),但也發現有些擬廣布弓背蟻群落是多後制的(即一個群落存在多名蟻后);這是第四種被確認為具有一夫多妻制的弓背蟻物種。在一夫多妻制的蟻群中,蟻后沒有領土意識,而且可以觀察到後代的自由混合現象。儘管環境因素均質化,但不同的家族血統與螞蟻種姓有着密切的相關性,這表明種姓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56] 只有一個蟻后的蟻巢為單雄雄蕊,即蟻后只會與一隻雄蟻交配一次。[56][57] 人們對它們的婚飛了解尚不多,儘管在1月份在南澳大利亞州觀察到了雌蟻與雄蜂的交配,以及12月初在昆士蘭州東南部觀察到了交配(2017年)。[8] 這暗示該物種將在仲夏期間交配,並且蟻群將在此時建立。婚飛的理想條件是溫暖的下午,氣溫為20—25 °C(68—77 °F),此時的成蟲開始成群結隊活動。[58] 一個蟻群可以存活很長時間,蟻后可以存活7年或更長時間。[59] 有一點值得提,賓州弓背蟻(Camponotus pennsylvanicus)會從擬廣布弓背蟻的群落中收養幼蟲和蛹。[60]
Remove ads
與人類的互動
擬廣布弓背蟻被認為是一種家居害蟲,偶爾會在夜間在家中看到。它會啃食木材,從而損壞家具和配件。[63] 二硫化碳可用於清除該物種的巢穴。[21] 這些螞蟻對人類並不構成任何威脅,因為它們沒有螫人的能力,只能噴灑蟻酸。然而,體型較大的大工可以用它們強有力的上顎咬人,造成疼痛,而且它們噴出的甲酸對人類皮膚有腐蝕作用。[28][32][64][65] 澳大利亞土著曾食用過該物種的卵。[66]
參見
- 澳大利亞螞蟻列表
- 弓背蟻物種列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