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騷的毛里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拿騷的毛里茨

拿騷的毛里茨荷蘭語Maurits van Nassau;法語:Maurice de Nassau,1567年11月14日—1625年4月23日),又依法語譯作拿騷的莫里斯奧蘭治親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執政(1585–1625),出生於迪倫堡。他是荷蘭國父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的次子。威廉一世死後,繼承荷蘭執政之位;長兄菲利普·威廉(1554–1618)死後,繼承奧蘭治親王封號。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毛里求斯Mauritius)。

事实速览 拿騷的莫里斯, 奧蘭治親王 ...
拿騷的莫里斯
Thumb
奧蘭治親王
統治1618年 — 1625年
前任菲利普·威廉
繼任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
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執政
統治1585年 — 1625年
前任沉默者威廉
繼任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
出生(1567-11-04)1567年11月4日
逝世1625年4月23日(1625歲—04—23)(57歲)
朝代奧蘭治-拿騷王朝
父親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
母親薩克森的安娜
宗教信仰歸正宗
職業聯省共和國執政
簽名Thumb
关闭
Thumb
拿騷的毛里茨,由Michiel Jansz van Mierevelt所繪

莫里斯早年部分時光在迪倫堡城堡度過,由其叔父揚·拿騷以德語教育撫養。其父奧蘭治親王威廉因在尼德蘭領導反抗西班牙的起義無法親自教養。在海德堡萊頓完成學業後,莫里斯於十八歲生辰當日就任荷蘭澤蘭省執政。他先在共和國軍隊歷練兩年,隨後接掌最高指揮權。1590年,其執政範圍擴展至海爾德蘭上艾瑟爾烏得勒支三省。

作為陸軍上將,莫里斯在父親去世後率共和國軍隊對抗西班牙。在1588至1598年的"十年戰役英語Ten Years (Eighty Years' War)"期間,憑藉大議長約翰·范·奧登巴內費爾特的政治支持,他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這段戰略轉折期使西班牙勢力被逐出共和國北部與東部地區,其軍事成功得益於莫里斯與弗里斯蘭執政威廉·洛德韋克共同推行的軍隊改革。當莫里斯在紐波特戰役中意外遭遇西班牙主力部隊時,他與奧爾登巴內費爾特的合作關係因策略分歧而出現裂痕。

十二年停戰期間,共和國爆發宗教衝突。莫里斯選擇在多特會議中支持正統歸正宗(反抗辯派),此舉使他與主張宗教寬容的奧登巴內費爾特徹底對立,最終通過政變手段處決了這位昔日的政治盟友。這次政治謀殺的責任明確歸屬於莫里斯。此後數年間,共和國在行政與軍事領域均呈現衰退態勢。1625年莫里斯去世後,其同父異母弟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繼任執政。

莫里斯統治下的聯省共和國在經濟、文化和軍事等領域都呈現出繁榮的氣象,他統治下的繁榮期被稱為「莫里斯的黃金十年」,他開創了尼德蘭的黃金時代。死後,其弟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繼位。

早年

他的名字來自外祖父薩克森選帝侯莫里茨。出生於迪倫堡的毛里茨,由叔叔拿騷的約翰一手帶大。他和堂哥威廉·洛德韋克一起在海德堡讀書,後來才到萊頓學習;在那裡,他得到了工程師數學家西蒙·斯特芬的教導。毛里茨終身未娶,但他和瑪格雷塔·范梅赫倫英語Margaretha van Mechelen(Margaretha van Mechelen)以及安娜·范德凱爾德(Anna van de Kelder)都有私生子女。

Thumb
幼年時的莫里斯親王

由於他父親在反抗西班牙統治的起義中用掉了畢生積蓄,故他的教育費是由荷蘭省澤蘭省支付的。當父親在代爾夫特遇刺時,毛里茨僅有16歲。儘管英法兩國的君王都反對,但是荷蘭議會還是立即選正在萊頓大學求學的毛里茨為執政(最高行政長官)。他迅速地在1584年繼承了荷蘭省澤蘭省兩省的執政;1590年,他進一步繼承了大約是現今海爾德蘭省烏得勒支省上艾瑟爾省執政之位;1620年,堂哥威廉·洛德韋克去世後,原先由堂哥掌管的領地,除了弗里斯蘭省之外,現今格羅寧根省德倫特省執政之位,也落入了毛里茨的手中。

執政

他得到荷蘭傑出政治家約翰·范·歐登巴內菲爾德的支持,毛里茨、奧爾登巴內費爾特和毛里茨的堂弟威廉·洛德韋克(即拿騷-迪倫堡伯爵威廉·路易,弗里斯蘭省執政)組成強有力的三人執政團。在三人執政的領導下,尼德蘭北方諸省穩步加強反西班牙統治的力量。

毛里茨從長兄奧蘭治親王菲利普·威廉那裡繼承了奧蘭治親王的封號。而他長兄在1596年之前一直在西班牙當人質,無法加入荷蘭的反抗行動。1587年,毛里茨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而英國派來協助荷蘭的蘭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一聽到這個消息,當下就返回英國(可能懷抱怨氣),使得兩人無緣合作對抗西班牙。

三人執政中奧爾登巴內費爾特主持內政和外交,毛里茨任聯省軍隊總司令,由威廉·洛德韋克輔佐。他和洛德韋克一起重組對抗西班牙的叛軍,將其合流成一股同心協力而成功的反抗勢力。

八十年戰爭第一階段的終結

毛里茨從少年時代就愛好數學、彈道學和軍事工程學,同時也鑽研軍事史戰術學戰略學以及天文學,並證明自己是同輩中最優秀的戰略家。他任總司令後,能夠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他首先縮小軍隊的編制和充足的軍餉。並加強正規的訓練。他精通包圍戰的藝術。他尤其注重老師西蒙·斯特芬的攻城理論,這讓他在16世紀90年代勝利攻占幾個關鍵的要塞及城鎮:1590年的布雷達、1592年的斯特恩韋克英語Siege of Steenwijk (1592)(Steenwijk)、1593年的海爾特雷登貝赫荷蘭語Geertruidenberg

在贏得蒂倫豪特戰役(1597年)與紐波特戰役(Nieuwpoort,1600年)兩大騎兵戰之後,毛里茨的軍事才華獲得全歐洲的認同;經過一系列的鬥爭,西班牙人從各條戰線龜縮回去,荷蘭共和國的領土開始有今日的局面。荷蘭各城鎮興高采烈的向它們的救星表示敬意。但奧蘭治王室並未因此被歐洲各王室尊重,因為他們的繼承權從未被認可。

毛里茨曾試圖重新統一由於西班牙的征服而陷於分裂的尼德蘭南北兩部。他率兵進入佛蘭德,但遇到軍事才能與其並肩的西班牙名將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因此遭到徹底失敗。他在1607年同西班牙休戰,1609年達成十二年停戰協議。

十二年休戰期

莫里斯親王作為奧蘭治家族的代表,憑藉軍事才能成為共和國的軍事領袖。然而,聯省共和國的政治結構高度分散,各省(尤其是荷蘭省)通過大議會(States General)掌握實際行政權。大議長約翰·范·奧爾登巴內費爾特(Johan van Oldenbarnevelt)主張各省自治與和平政策,與莫里斯的中央集權和軍事擴張傾向形成對立。

宗教上,抗辯派(阿明尼烏派)質疑加爾文主義嚴格預定論,主張更寬容的教義,得到奧爾登巴內費爾特的支持;而反抗辯派(高馬勒斯派)堅持正統加爾文主義,得到莫里斯和底層民眾的擁護。這一分歧演變為權力鬥爭的核心。

針對這些問題,莫里斯逐步把尼德蘭權力收歸自身,他將反抗辯派樹立為「國家正統」,通過多德雷赫特會議確立其教義,打擊抗辯派的合法性。1617年,莫里斯以「維護秩序」為名,派遣軍隊進駐存在抗辯派勢力的城市,解散地方民兵,削弱荷蘭省的自治權。多特會議由反抗辯派主導,確立了歸正宗「TULIP」五大信條,宣布抗辯派為異端,禁止其公開活動,驅逐抗辯派牧師,並確立加爾文正統教義。莫里斯藉此清除政敵,各省官員被替換為親奧蘭治派,荷蘭省的自治權大幅削弱。

1618年8月,莫里斯發動政變,逮捕奧爾登巴內費爾特及其盟友(包括格勞秀斯),指控其「叛國」和破壞宗教統一。1619年5月,奧爾登巴內費爾特被處決,反抗辯派全面掌控政權。[1]

戰火重燃

1621年,在與西班牙的十二年停戰期結束後,戰火重燃。在安布羅吉奧·斯皮諾拉率領下,西班牙軍隊取得重大戰果,其中1625年對拿騷家族故地布雷達的圍城戰尤為著名。

1625年4月23日,莫里斯親王在圍城戰持續期間逝世。經過代價高昂的十一個月圍攻後,拿騷的賈斯汀英語Justinus van Nassau於同年6月向西班牙軍隊交出布雷達城。

歷史學家喬納森·伊斯雷爾認為,莫里斯親王對三十年戰爭的爆發負有部分責任——這場戰爭使德意志地區遭受重創,大量人口喪生。正如伊斯雷爾所指出的[2],當時德意志新教勢力本不願與天主教陣營進行全面對抗。莫里斯通過兩項關鍵行動加劇了衝突:首先說服其侄普法爾茨選帝侯腓特烈五世接受波希米亞王位,其次積極鼓動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統治,不僅提供五萬荷蘭盾資金支持,更派遣荷蘭軍隊參與注定失敗的白山戰役。這一系列魯莽決策對波希米亞造成災難性後果,導致該地區陷入長期壓迫,腓特烈五世亦因此失去世襲領地,同時使荷蘭共和國自身的戰略態勢顯著惡化。

相關遊戲

世紀帝國III中,荷蘭領袖是納索的毛里茨。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