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接受理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接受理論(英語:Reception theory),是一種涉及讀者讀後感英語Reader-response criticism文學理論。根據接受理論,讀者在閱讀書籍或觀看電影時,會聯想到個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1]

1960年代後半,接受理論以德國康斯坦茨學派(Constance School)為中心發展。[2]1969年,漢斯-羅伯特·堯斯英語Hans-Robert Jauss孔恩範式理論影響,在〈文學史作為文學理論的挑戰〉(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中,針對文學史提出三大範式:古典、實證及美學[2]。在該文中,堯斯亦提出接受理論的早期觀點。[2] 該理論框架下,堯斯認為文本無客觀意義,強調讀者的「預期視域」(英語:horizon of expectations),即讀者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與文本間往復辯證,達成高達美詮釋學所稱的「視域交融」(英語:fusion of horizons)。[2][3] 而接受史,便是關注文本的意義在歷代讀者視域中的轉變。文學史,在此觀點下是必須不斷重述的歷史[2]

傳播理論方面,文化理論家斯圖亞特·霍爾是接受理論的主要倡議者。霍爾1973年作品〈電視話語的編碼與解碼〉中提出「編碼/解碼溝通模型」(英語:Encoding/decoding model of communication),即霍爾理論,關注受眾的「協商」和「反對」。換言之,文本,無論是書籍、電影或是其他創作作品,並不只是由受眾被動接受,而是受眾根據其個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來解讀文本的意義。文本的意義,不在於文本本身,而是在文本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中創造出來。[1]

戲劇方面,蘇珊英語Susan Bennett (academic)應用了接受理論於劇院中。[1]

歷史學方面,景觀歷史學家杭特英語John Dixon Hunt應用了接受理論,公眾的接受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花園和景觀的存續。[1]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