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摩尼教分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摩尼教分裂
Remove ads

摩尼教分裂(英語:Manichaean schisms),又稱摩尼教東西教會分裂(英語:East–West Schism of Manichaean Church),發生在公元6世紀到至少10世紀期間。受制於不同地區地理和政策的差異分化,摩尼教在客觀上分出了許多教派。摩尼教歷史上首次正式的分裂則始於6世紀末期宣布自西方巴比倫教廷獨立出來的東方電那勿派[1],此後各派系分分合合,在各地政權的禁令與迫害中求生,而最終得以倖存至今的僅剩下中國東南(主要是福建浙江南部)依託佛教道教而傳播的中國摩尼教英語Chinese Manichaeism體系。[2][3]

事实速览 日期, 別名 ...

歷史

在傳統上,摩尼教的教廷聖座位於巴比倫泰西封,又稱巴比倫教廷(英語:See of Babylon)。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政權對摩尼教的持續迫害,摩尼教的主要勢力轉移到了河中地區,以粟特人為主要信奉群體。至公元6世紀,使徒末阿莫創建了中亞教團,奉撒特-奧爾密茲德粟特語羅馬化:Sād Ōhrmizd)為首領,並以電那勿派(粟特語羅馬化:Dēnāwars)的名義宣布自巴比倫教廷獨立。值得注意的是,東西方教會的分裂並不是因為任何教義上的衝突而導致的。[4][5][6]

阿拉伯人卡迪西亞戰役中獲勝後,一部分從迫害中獲得短暫喘息的摩尼教徒自呼羅珊地區遷回了美索不達米亞。至7世紀末米爾(Mihr)繼任摩尼教教宗英語Archegos (Manichaeism)後,下令放寬了摩尼教關於社會關係(阿拉伯語羅馬化:wisallat)的諸多規則,東西方的分裂由此得以和解。[5]

750年,阿拔斯王朝的統治者又開始了針對摩尼教的迫害[5]。783年,在哈里發麥海迪的命令下,巴格達成立了針對二神教的宗教裁判所,利用極為殘酷的手段消滅摩尼教徒。這一做法在哈里發穆格台迪爾統治時期得到延續,大量摩尼教徒逃亡呼羅珊。呼羅珊薩曼王朝的君主納速爾二世想要殺掉他們,但在高昌回鶻的壓力下不得不停止。至此,呼羅珊徹底成為摩尼教新的中心。[6]

Remove ads

後續

摩尼教教宗米爾的繼任者是扎德·胡爾穆茲(Zad Hurmuz),再下一位繼任者米科拉斯(Miqlās)再次下令恢復米爾放寬的限制規則,使得希望放鬆規則的米赫里亞派(Mihriyya)和支持嚴格規則的米科拉斯派(Miqlāsiyya)再次分裂。從呼羅珊中發現的文獻證明這一分裂至少在880年代仍然嚴重存在。[5][6]

部分粟特人將摩尼教繼續向東傳播,傳入了當時的唐朝,成為三夷教之一。摩尼教先被唐朝統治者保護,而在會昌毀佛後再次遭到迫害,最終僅在中國東南地區依託其他宗教得以存續。[7][8]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