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潮州話彙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白話字Lúi-chi̍p Ngiá-so̍k-thong Tsa̍p-ngõu-im Tshûan-pún潮拼Lui²zib⁸ Ngia²sog⁸tong¹ Zab⁸ngou⁶im¹ Cuang⁵bung², 臺羅: Uī-tsi̍p gá-sio̍k-thong si̍p-gōo im tsuân-pún),副題擊木知音潮州話擊木知音白話字Khek Ba̍k Ti Im潮拼Kêg⁴ Bhag⁸ Di¹ Im¹, 臺羅: Kik-bo̍k ti-im),為1916年(民國5年)署名江夏懋亭氏所撰,書末並附有「擊木知音法」,係一部記錄閩南語潮汕片音韻學書籍。

事实速览 彙集雅俗通(Lúi- chi̍p Ngiá- so̍k- thong)十五音全本(Tsa̍p- ngõu- im Tshûan- pún) 擊木知音(Khek Ba̍k Ti Im), 作者 ...
Remove ads

內容

內容以韻母「四十字」為經,以聲母「十五音」為緯,再以「八音聲調」梳櫛貫穿其間。

  • 聲母十五音為:
更多信息 柳, 邊 ...
  • 韻母四十字為:
更多信息 君, 堅 ...
  • 音調八聲為:
更多信息 八聲, 上平 ...
註釋:
  • 由於1960年廣東省教育部門的潮州話拼音方案不設立齒齦音韻尾[n]、[t̚],並以後綴-n來表示鼻化韻,因此在這里無法用來標示齒齦鼻音韻尾[n]。
  • 二十世紀以後口音中齒齦音韻尾已經漸漸合併入軟齶音韻尾,「干」韻與「江」韻、「堅」韻與「姜」韻、「關」韻與「光」韻在潮州拼音方案合一,在現在標準的潮州拼音方案中只有37個韻母。[1]
Remove ads

聲母

十五音聲母與潮州白話字潮州話拼音方案聲母的音值對比如下[1]

更多信息 潮州話聲母, 組別 ...
注釋:
  1. 「求」字的現代讀音為/kʰiu˥˥/(白:khiû,拼:kiu⁵),但這里取「球」音(/kiu˥˥/,白:kiû,拼:giu⁵)的聲母。
  2. [m]、[n]、[ng]在這里被視為是文[b]、柳[l]、語[g]搭配鼻化韻時衍生的同位音。例如:「麵」(/mi˩˩/,白:mī,拼:mi⁷)為「天部文音下去聲」,而「米」(/bi˥˧/,白:bí,拼:bhi²)為「枝部文音上上聲」,其中「天部」就是鼻化韻/ĩ/,而「枝部」是非鼻化韻/i/,決定了文音是/m/還是/b/
Remove ads

韻母

四十音韻母的音名,除了「鳩」(/kʰiu˧˧/,白:khiu,拼:kiu¹)的聲母為「去音」、「蕉」(/tsio˧˧/,白:chio,拼:zio¹)為「貞音」與「天」(/tʰĩ˧˧/,白:thiⁿ,拼:tin¹)為「他音」之外,都是以「求音」([k],白:k-,拼:g-)搭配韻部,念陰平調(˧˧)。

四十音韻母與潮州白話字潮州話拼音方案韻母的音值與關係對比如下:

更多信息 潮州話韻母 ...
Remove ads

對齒齦音韻母的構擬

書中存在着「干」、「堅」、「關」三個代表齒齦音韻尾[-n/-t]的韻母,與代表軟齶音韻尾[-ŋ/-k]的韻母「江」、「姜」、「光」對立。但是,書中不同韻尾韻母的轄字卻多有混淆的情況發生。對於這些韻母間的對立在成書時是否仍存在,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

  • 林倫倫認為「干江」、「堅姜」、「關光」已完全合併為韻尾[-ŋ/-k]。[1]
  • 吳芳認為「干江」、「堅姜」已完全相混,「關」韻母中也有不少字與「光」韻混同。[2]
  • 馬重奇認為三部均未混合,並為「干」、「堅」、「關」三韻構擬了[ɛŋ/ɛk],[ieŋ/iek],[ueŋ/uek]。[3]

擊木知音法

本書最後附有《擊木知音歌》,據説是依四十韻母、八聲調、十五聲母的次序,擊木為號,作為溝通暗語。

《擊木知音歌》韻母四十音如下:

君家交金鷄,公孤兼枝姜,
京官皆恭軍,斤車歌光觀,
驕干膠堅乖,規宮鳩柯江,
肩扛更龜柑,康加甘瓜薑。

八聲為:上平、上上、上去、上入、下平、下上、下去、下入。

聲母十五音:柳邊求去地,頗他貞入時,英文語出喜。

書中舉例,「食飯」(/tsiaʔ˥ pun˩˩/,白:chia̍h pūn,拼:ziah⁸ bung⁷)二字各為「貞加切、下入聲」及「頗君切、下去聲」,依韻母、聲調、聲母次第,「加」字敲三十七下、「下入」敲八下、「貞」字敲八下,「君」字敲一下、「下去」敲七下、「頗」字敲六下,所以「食」字的代碼就是「37、8、8」,「飯」字的代碼就是「1、7、6」。

刊本

  • 1915年(民國4年)上海宏文書局石印本
  • 1916年(民國5年)上海萃英書局石印本
  • 1921年鑄記書局石印本
  • 1925年鴻章書局石印本
  • 1932年上海大一統書局本[1]

特別之處

Thumb
本書的⿳⿲日䜌干⿲月⿲「soih4」字,通行於潮州話地區
Thumb
四川盆地一帶的「zuí」字
Thumb
麵的「」「biáng」字 (從「戈」者)
Thumb
洪幫開香堂所掛圖符

本書所收的字中,筆畫最多的是「⿳⿲日䜌干⿲月⿲長馬長戈心」字,收錄在第14頁「雞」部、「時」音、上入聲(陰入調),讀音爲[soiʔ˨](白:soih;拼:soih⁴),與當地話「𩐅椅腳」、「𩐅齒縫」的「𩐅」字(本書用其通假字「塞」)同音。許多大型字書均沒有收錄此字。根據楊揚發編著的《潮汕十八音字典普通話對照》,此字與「戀」字是同義不同字、不同音,各部件皆能解釋戀愛的狀態:「言」談,是戀愛的中心;「絲」是「纏綿」二字的偏旁;「日」、「月」與兩個「長」代表時時刻刻、長長久久;戰「馬」與「干戈」反映三角戀與情敵爭持的情況。當地人認爲此字形將戀愛描述得錯綜複雜、淋漓盡致[4]。王謝揚(Xieyang Wang)在2017年向統一碼Unicode申請收入此字[5],得以收入在2022年9月發表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H之中,編碼為U+317DB 𱟛 ,即「𱟛」。

對比「」的「」字、四川盆地一帶的「」或「」字,當地語言唸[tsuei˨˩˧](四川話拼音:zuí)音,以及洪幫開香堂的圖符,它們的字形都跟此字十分相似。相比之下,本書所收之「⿳⿲日䜌干⿲月⿲長馬長戈心」字比四川盆地的「zuí」字多了「日」和「干」兩部件。如果洪幫圖符中的「月」是「明朝」(大明)的「明」字的省寫,「⿳⿲日䜌干⿲月⿲長馬長戈心」的寫法就是「日」與「月」齊現。而「干」和「戈」皆是武器。可以相信此「⿳⿲日䜌干⿲月⿲長馬長戈心」字的字形也是同一來源[6]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1. 陳永寶,「閩南語客家話之會通研究」,瑞成書局臺中市,pp.31,1990年。

參閲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