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敲打密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敲打密碼,又或稱為打拍密碼(英語:Tap code、Knock Code,簡稱敲碼打碼),是一種將文字訊息以一字一字加密的方法。加密方法十分簡單,如方法名稱所言,加密信息就是以打拍的方式傳達。

更多信息 欄, 列 ...

打拍密碼常被監獄囚犯用作溝通,方法就是敲打囚倉的鐵圍欄、水管和牆壁。

設計

打拍密碼是基於波利比烏斯四方英語Polybius square的設計,即一個五乘五的正方形,內裡包括所有拉丁字母,除了被「C」取代的「K」。密碼接收者只需要辨識每一下敲打聲之間的時間差距,並可以解碼。

每一個字母都是以敲打兩個數字組成:

  • 首先敲打的是「列」(如敲打兩下代表的可能性為:F G H I J)
  • 暫停(讓接收者知悉已經敲打完「列」的數字)
  • 其次敲打的是「欄」(如再敲打兩下代表的字母為:G)

以「水(Water)」為例,密碼如下:(注意每一個英文字母之間的停頓必須比「列」與「欄」之間的停頓為長)

更多信息 W, A ...

另外,部分字母亦有特別用途:

  • 字母「X」被用作斷句的「句號」
  • 字母「K」被用作「確認收悉」

由於使用此方法需要一段時間去表達一個字母,因此囚犯通常會使用縮寫與首字母縮略詞以表達一些普通或經常用到的詞彙,例如以「GN」取代「晚安(Good night)」,又或「GBU」取代「上帝保佑你(God bless you)」[1]

Remove ads

對比摩斯密碼

更多信息 打拍密碼, 摩斯密碼 ...

歷史

打拍密碼的起源是來自古希臘波利比烏斯四方英語Polybius square。19世紀,虛無主義運動影響俄羅斯,部分主義者因反對君主而被囚,他們在獄中開始使用西里爾字母版的敲打密碼[2]。1941年,阿瑟·庫斯勒的經典作品《中午的黑暗》也使用了敲打密碼[3]。1952年,庫爾特·馮內古特的小說作品《自動演奏鋼琴英語Player Piano (novel)》亦有一段囚犯使用類似打拍密碼的方式而溝通的對話,但小說中的密碼則更加原始,並沒有運用波利比烏斯四方,而是按照拉丁字母在字母表的次序而敲打,例如「P」是第16個字母,因此密碼為敲打16次。

密碼最為著名的事蹟發生在越南戰爭期間。1965年6月,四名美軍戰俘被囚禁在火爐監獄,他們分別是:卡萊爾·史密蒂·哈里斯空軍上尉、菲利普·巴特勒海軍中尉、羅伯特·皮爾空軍中尉、羅伯特·舒馬克海軍少校[1]。哈里斯曾經聽聞過二戰期間曾有囚犯使用打拍密碼[4],並記得一名美國空軍教官亦曾經討論密碼的用法[1]

在越南,被單獨囚禁的囚犯使用打拍密碼為溝通方法,方法亦十分成功[4]。戰俘使用此方法溝通亦可避免守衛知悉對話內容[5][6],不被容許說話的囚犯亦可在別人大腿上敲打密碼作溝通[6]。運用打拍密碼的最終目的,是避免囚犯之間因被隔絕而令指揮鏈斷裂並保持士氣[4]

參考文獻

外部鏈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