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1966至1976年間,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部分考古發現之列表。
- 1968年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位於河北省滿城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
- 長信宮燈:漢代青銅器。1968年,國家考古專家盧兆蔭負責河北滿城漢墓的發掘工作,對長信宮燈、金縷玉衣和朱雀銜環杯等國寶級文物的發掘和修復工作做出了很大貢獻。[1]
- 金縷玉衣: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保存完整,形狀如人體,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2]
- 1969年雷台漢墓,位於甘肅省武威市。
- 1969年含嘉倉遺址,位於河南洛陽。1969年底洛陽博物館在隋唐東都城東北發現並試掘。[4]正式發掘於1971年。
- 1970-1971年魯荒王墓(明魯王墓的一部分),位於山東鄒縣與曲阜交界處的九龍山。魯荒王即朱元璋第十子朱檀。1969年冬,群眾發現墓道,1970至1971年,在解放軍協助下山東省博物館組織發掘清理。[4]
- 1971年野店遺址,位於山東鄒縣(今山東省鄒城市)。遺址發現於1965年,經山東省博物館多次調查後於1971年4月在遺址東部偏北開方試掘,發現眾多墓葬。[4]
- 1972年銀雀山漢墓,位於山東臨沂銀雀山。
- 孫臏兵法竹簡系1972年發掘出土於山東臨沂銀雀山兩座漢墓中。簡文書體為早期隸書,寫於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漢文景時期至武帝初期)。銀雀山漢墓竹簡共計有完整簡、殘簡4942簡,此外還有數千殘片。其中《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的同時出土,解決了關於孫臏、孫武是否為同一人的歷史懸疑;二號墓出土的《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對研究中國古代曆法具有重大價值。[5]
- 1972~1974年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省的長沙市。
-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裡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掘了1號墓;1973至1974年初,發掘了2號、3號墓。1973年出版了《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6]
- 1972年李家山古墓群,位於雲南省江川縣。
- 牛虎銅案:牛虎銅案是1972年在雲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的戰國時期青銅器。此銅案為戰國時期古滇國的青銅材料鑄成的案祭禮器。[7]
- 1972~1976年居延遺址,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
- 居延漢簡:居延遺址分布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的境內。1930年此處遺址掘獲漢代簡牘約1.02萬枚,現藏台灣中央研究院。1972~1976年掘獲漢代簡牘約2萬枚,現藏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這些簡牘大部分是漢代居延邊塞的屯戍檔案,是研究漢代邊塞屯戍制度、社會經濟、文書簿籍、語言、書法等的重要史料。[8]
- 1974年3月,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西楊村。
- 秦始皇陵兵馬俑:1974年3月,村民楊志發在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9]
- 1976年婦好墓,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
- 該墓五米多長,約四米寬,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據說享堂原是商王武丁為祭祀妻子婦好而修建的宗廟建築,尊其廟號為「辛」。婦好墓雖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共出土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質地的文物1928件。[10]
漢代長信宮燈
1974年發現的秦陵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