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學改良芻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文學改良芻議》是胡適於1917年1月1日發表於《新青年》第2卷第5號的一篇文章,提倡改良中國文學。
當時胡適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後來唐德剛在《胡適雜憶》中透露,胡適寫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國主編的《留學生季報》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給陳獨秀主理的《新青年》,想不到卻因此促成了中國的新文學運動。
內容
提出當時文學的「八個主張」: 1917年:〈文學改良芻議〉(八事)
- 須言之有物
- 不摹倣古人
- 須講求文法
- 不作無病之呻吟
- 務去濫調套語
- 不用典
- 不講對仗
- 不避俗字俗語
之後,1918年:修正為〈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八不主義)
- 不做言之無物的文字。
- 不做無病呻吟的文字。
- 不用典。
- 不用套語爛調。
- 不重對偶,文須廢駢,詩須廢律。
- 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 不摹仿古人。
- 不避俗話俗字。
影響
《文學改良芻議》發表後在中國引發了轟動,同《文學革命論》等文章對之後的新文學運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用白話文寫作。僅1919年一年,全國出現了四百多種白話報。1920年,教育部通令全國一二年級的國文一律改用白話文[1]。
評價
陳獨秀認爲:白話的使用歷史很長,推動白話文的努力也有相當的時間[2],而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轟動,原因在於其出現在合適的時間[3],並且內容詳實,言之有據,提出了文學改良的八個原則,不僅僅是文言改成白話,還包括內容的改變,要「言之有物」,包括情感和思想[4]。 茅盾亦指出,文中「非古人所謂『文以載道』之説」,開啓了對「文以載道」這一文學道統的批評[5]。
關於對文風改變和白話文學的推崇,文中寫道,「今人猶有鄙夷白話小說為文學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吳趼人皆文學正宗,而駢文律詩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聞此言而卻走者矣」,其內容是革命性的。夏志清評價:「文學革命開始於1917年胡適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把整個中國文學的遺產重新估價了,他以前沒有幾個學者敢像他那樣公然表揚小說的價值,聲稱水滸傳、西廂記足可與離騷、莊子、史記相提並論。他還以史學家和批評家的身份,指出一種他個人極為欣賞的藝術信仰:宣揚人道的寫實主義。他信奉的是小心求證的精神,是現實的樂觀主義者」[6]。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