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革研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文革研究,也稱文化大革命研究,由於1978年後中國共產黨不承認文革具有「革命」性質,也稱「文革」研究或「文化大革命」研究[1][2],是對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專門研究,一般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研究範疇,肇始於1970年代末期。[3]
簡介
1978年後,中國大陸官方對文革的歷史編纂主要見於中國共產黨1981年《歷史決議》以及五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等。
內容
文革研究中存在一些基本問題和研究重點。
1981年《歷史決議》認為文革持續十年(1966—1976),以1969年中共九大和1973年中共十大為標準分為前、中、後三期。麥克法夸爾也持這種觀點。[6]但有學者持文革三年論(1966—1969),認為中共九大後政治路線鬥爭僅限高層,隨着大規模上山下鄉,城市的學生和工人群眾運動已經很少見。還有觀點認為文革僅持續兩年,軍隊介入後已經不再是「造反」運動。
1981年《歷史決議》認為文革存在兩種動機,即毛澤東的「思想上的極左錯誤」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政治野心」。但有學者認為毛澤東發動文革的主因是「大權旁落」,而非「防修反修」。另有同情四人幫者認為,江青、王洪文等是毛澤東路線的忠實履行者,不是「野心家」。
文革研究中,林彪事件和周恩來的作用尤其受到學術界關注。[7] 德國學術界對紅衛兵運動特別關注。[5] 劉少奇的個人命運也受到關注。[8]
傳統上文革研究屬於政治史範疇,但近來也出現文化史、社會史、口述史、知青回憶錄、社會學的視角。[9][10][11][12]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