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斯圖格納-P反坦克導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斯图格纳-P反坦克导弹
Remove ads

斯圖格納-P烏克蘭語Стугна-П羅馬化Stuhna-P)反坦克導彈是烏克蘭自主設計生產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由基輔射線設計局於2005年開始研製,2011年定型投產,原本預計做出口型號,目前是烏克蘭軍隊的主力步兵反坦克武器,名稱來源於該國境內的斯圖格納河,「P」表示「便攜」(Подвижный)。該導彈主要以裝甲戰鬥車輛、固定工事、火力點等為打擊目標,採用管式發射、串聯裝藥戰鬥部激光駕束制導、光學瞄準跟蹤設計,最大特點是具備遙控發射功能,隱蔽性和生存率較同類導彈更高。

事实速览 斯圖格納-P, 類型 ...
Remove ads

研發歷史

「射線」設計局成立於1965年,在蘇聯時期主要開發導彈在內的特種航空設備控制和故障診斷自動化系統蘇聯解體後進入導彈全系統研發領域[1]。2000年代初,「射線」局以前蘇聯圖拉儀器設計局9K116「指節套環」反坦克導彈為藍本成功試製「斯圖格納烏克蘭語Стугна_(ПТКР)炮射導彈英語Cannon-launched guided projectile系統,發射100毫米R-111導彈,用於T-55主戰坦克MT-12反坦克炮的現代化升級[2]:64[3]。烏克蘭隨後進一步挖掘該導彈多平台發射的潛力,在現有基礎上擴大彈體,改進發射系統,並與白俄羅斯「軸承」(Пеленг)設計局聯合研發新型制導單元,設計出「斯基泰人」便攜式反坦克導彈(ПТРК «Скіф»)。該導彈於2005年首度亮相阿聯酋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4]:4,先後獲阿塞拜疆埃及伊拉克等多國採購[5]:51-52。面向國內市場,「射線」設計局聯合烏克蘭特種設備進出口公司烏克蘭語Укрспецекспорт在「斯基泰人」基礎上換裝國產制導單元,該型號稱為「斯圖格納-P」。2010年烏克蘭國防部訂購10套導彈用於測試[6];2011年烏國防部長批准列裝軍隊[7][8]:70,但直到2014年俄烏衝突爆發後導彈及其相關的發射器和訓練設施才開始向部隊提供[9]:8;2015年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烏克蘭語Укроборонпром宣布啟動批量生產[10]:18,同年首批產品交付軍方使用[11]。之後數年「斯圖格納-P」逐漸成為烏克蘭步兵主要的反坦克力量之一。據福布斯報道,2018年烏克蘭共採購美制標槍反坦克導彈數百發,而同期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共交付「斯圖格納-P」導彈兩千五百餘發[12],且每發比標槍導彈便宜四倍[13]:30[14]:8

Remove ads

設計特點

標準型「斯圖格納-P」反坦克導彈系統全重約97千克,可分解為四個主要部分由操作人員背負攜帶:發射筒(30千克)、發射架(38.2千克)、制導單元(15千克)和遙控單元(14千克)[15]

  • 發射筒內裝導彈一枚,有130毫米RK-2和152毫米RK-2M兩種口徑,其中130毫米型彈體與車載平台的「屏障」反坦克導彈烏克蘭語Бар%27єр_(ПТРК)通用[16]:47。每種口徑均可裝配四種戰鬥部串聯裝藥(RK-2(M)-C)、高爆破片(RK-2(M)-OF)、溫壓(RK-2(M)-TB)和惰性英語Dummy round(RK-2(M)-KI)彈頭。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具備「軟發射英語Soft launch (missile)」能力:射手按下發射按鈕後,電脈衝通過爆炸螺栓觸發導彈電源和控制單元,起飛發動機先點火將導彈彈出發射筒;經過0.7~1.2秒燃燒後,主發動機再點火,導彈飛向目標[17]:4-8。導彈飛行速度200米/秒,最大射程5,000米(RK-2M為5,500米)[15]。攻擊模式除傳統的直射攻擊外,也可在制導段開始後自動爬升至瞄準線上方3.5米高度以規避主動防護系統的光電干擾,距目標700米時再下降回瞄準線實施攻擊[16]:47。串聯裝藥破甲戰鬥部的破甲深度為爆炸反應裝甲後800毫米(RK-2M為1,100毫米),高爆破片戰鬥部的破片個數為600個並擁有60毫米的穿甲能力(RK-2M為1,000個/120毫米)[15]
  • 發射架有高低兩種,旋轉和俯仰由電動機驅動。最大俯仰角為-7~27度,方位角左右各81度;俯仰轉速0.02~1度/秒,方位轉速0.02~2度/秒[18]:14。除地面架設外,也可安裝在中國「春風動力Tracker 800」等全地形車上提升機動性[11]
  • 制導單元PN-I由伊久姆儀器製造廠生產[19]:29,包含觀瞄系統、控制系統和電路系統。觀瞄系統自帶電視攝像儀,夜間或惡劣天氣時可外接英國「SLX-Hawk英語Selex ES」或土耳其「EYE-LR-S英語Aselsan熱成像儀,形成白光/紅外雙通道。白光通道提供8和16倍光學放大倍率[20]:14,紅外通道為2和4倍,對坦克大小的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均為6.5千米,識別距離2.5千米;控制系統向目標照射激光,光束中心線與觀瞄系統瞄準線重合,導彈尾部的接收器接收到激光信號,測出導彈偏離瞄準線的方向和大小,形成方向舵控制指令,控制導彈沿着光束中心線(瞄準線)飛行直至命中目標,全射程誤差不超過30厘米;電路系統由電子無線電元件構成,主要控制點火單元和發射筒冷卻系統等各處電壓[18]:8-11
  • 遙控單元PDU-215形似一台筆記本電腦,上部有12英寸液晶屏幕,可顯示電視/熱成像畫面,下部由操縱杆、按鈕、電池和電纜插座組成,通過遙控單元射手可以實現觀瞄、射擊、測距、切換畫面、切換跟蹤模式等操作[18]:17-20。跟蹤模式可採用操縱杆手動跟蹤,也可採用電視成像制導自動跟蹤[21]:9-10。遙控單元通過控制器局域網總線電纜與制導單元相連,單根電纜長50米,可多根相連[18]:17-20,使得射手既可在遠離發射器的安全場所觀測射擊,也可同時操作多個發射器對同一目標發起攻擊[13]:30
Remove ads

服役歷史

2014年烏東頓巴斯戰爭期間,烏克蘭軍隊在防守盧甘斯克烏克蘭語Бої_за_Луганський_аеропорт頓涅茨克國際機場抵抗親俄武裝進攻時使用了「斯圖格納-P」導彈,有照片拍到其遙控部署在盧甘斯克國際機場的控制塔上。由於數量極少(僅10台發射系統和70枚導彈),未對戰鬥產生重大影響[22]。衝突開始後烏克蘭國防部將該導彈作為重點國防項目集中力量發展,連年向生產商追加採購訂單[23],使更多部隊實現列裝,同時加強部隊訓練,對通過裝備熟練度考核的官兵給予現金獎勵[24]。在2015至2022年初的低強度戰爭階段,該款導彈被廣泛用作精確制導武器,攻擊頓巴斯線沿線的親俄武裝車輛和重型武器,如在2022年1月,烏軍以一發「斯圖格納-P」擊毀了3.5英里(5.6公里)外一輛親俄武裝分子的卡車,展現了超越標槍導彈的射程優勢[12]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斯圖格納-P」作為烏克蘭反坦克的中堅力量投入了戰鬥。至戰爭前夕烏克蘭軍隊擁有該型導彈和另一款國產「海盜烏克蘭語Корсар_(ПТРК)」反坦克導彈合計約七千枚,不足部隊所需數量的一半[23]。戰爭爆發後,「射線」設計局向軍方緊急捐贈了所有原定出口中東用戶的「斯基泰人」導彈(「斯圖格納-P」的外貿型),許多遙控單元在接收使用時還保留着阿拉伯語用戶界面[25]。實戰中,烏軍常以三人為單位組成反坦克小組,沿俄軍車隊的必經之道尋找優勢地形架設導彈,僅露出發射筒和觀瞄系統,射手隱蔽在50米開外的反斜面或掩體工事中通過遙控單元監視道路動態,待車隊出現後挑選高價值目標伺機發起襲擊,隨後視情況重新裝填或轉移陣地[26]。即便俄軍能及時判斷出導彈的發射方位,射手仍在直射火力打擊範圍外的安全地區。憑藉伏擊戰術,烏軍反坦克小組摧毀了包括從油罐車T-72主戰坦克以至TOS-1A火箭炮在內數以百計的俄軍裝甲戰鬥車輛[27][26][28],交戰距離有時達4.5~5千米[29]。在伊久姆前線,曾有射手用一台發射系統連射四枚導彈,依次擊毀四輛目標坦克,全程僅用時三分鐘[30]

除地面目標外,烏軍第95空中突擊旅烏克蘭語95-та_окрема_десантно-штурмова_бригада_(Україна)的士兵還用該導彈擊落了俄軍兩架卡-52武裝直升機[31][32]


衍生型

  • 「斯基泰人(Skif)」:為「斯圖格納-P」外貿型
  • 「大黃蜂」反坦克導彈英語Shershen白俄羅斯以白烏兩國聯合研製的「斯基泰人」導彈為基礎的自用改良款,與「斯圖格納-P」的主要區別為使用「軸承」設計局研製的PN-S制導單元,並有雙聯裝的「大黃蜂-D」[33]:6、四聯裝的「大黃蜂-M「等多種衍生型號[34]:6
  • 「護身符(Амулет)」:「射線」設計局研製的遙控武器站,整合了兩枚「斯圖格納-P」導彈和制導單元,在車內用遙控單元操控,可安裝於BRDM-2英語BRDM-2諾瓦特英語Novator (light armoured vehicle)等輕型裝甲車上[35]
  • 「塞爾達(Serdar)」:土耳其軍用電子工業公司英語Aselsan研製的遙控武器站,整合了兩枚或四枚「斯基泰人」導彈、12.7毫米NSV重機槍和7.62毫米PK通用機槍,由土烏合資企業「黑海之盾(Black Sea Shield)」生產,獲卡塔爾等國軍隊採用[36]
Remove ads

使用國家

相關條目

各國同時期同類型裝備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